本篇介紹小建中湯合大建中湯(中建中湯)。
[組成]桂枝4.0g,甘草、蜀椒各2.0g,大棗4.0g,芍藥6.0g,干姜、人參各3.0g,膠飴20.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降逆止痛。
[主治]習慣性便秘,因開腹術后粘連、腸管狹窄所致腸蠕動亢進或腹痛、便秘,也用于因粘連、腸管狹窄所致輕度腸梗阻。
[應用要點]1.主癥腹中時痛,喜溫喜按,大便秘結,面色無華,嘔不能食,心胸寒痛,舌淡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2.病機脾胃虛寒,營衛不和,升降失調。
[方義發微]本方為大家敬節創制,并命名為中建中湯。患者一般體力較低下,腹壁菲薄,腹肌彈力差,脈弱,氣色不佳,易著涼。若不甚虛者可于方中減去飴糖,虛寒甚者加重飴糖。小建中湯與大建中湯俱出自《金匱要略》。小建中湯主治虛勞里急、腹中痛等癥,大建中湯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等癥。方中飴糖合桂枝、人參、大棗,甘溫相得,溫中補虛,飴糖、甘草合芍藥,苦甘相須,和里緩急,川椒溫中下氣,降逆止痛,干姜溫中散寒,和胃止嘔。因方中有干姜,故不再用生姜。諸藥合用,有補虛溫中散寒、緩急降逆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