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均為復習備考資及相關練習題,以供使用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
一、 教學理念
歷史學是一定歷史觀指導下的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的學科。探尋歷史真相、認識歷史規律是歷史學重要的社會功能。中學歷史課程承擔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在探索歷史規律的過程中,不但要拓展歷史思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更要發揮中學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在本課中,漢的統一以及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開創了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新局面,通過展現其輝宏的創設過程,以及物盛而繁的成果,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同時,探究西漢的大一統與漢衰亡的因果聯系,總結王朝興衰的歷史命運,同樣能夠增強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
為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高中歷史教學還必須擁有自己的路徑與方法,那就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托的方法選擇。在本課中,時間軸的制定、多種類別史料(地圖、專著、文物)閱讀方法的指導,歷史人物故事中的邏輯挖掘,文字材料的歸類與解讀,恰如其分地把時空、史料、解釋等素養相交織,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統編本《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四課,包括“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西漢的強盛”“東漢的興衰”“兩漢的文化”四個子目的內容。綜觀本課教材,時間跨度大,關聯人物多,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等領域,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一課堂內,想要面面俱到幾乎不可能。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從課標中我們可以看出本課有兩個學習要點:一是認識漢朝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二是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比較而言,第一個學習要點是本課的重點。學習這個要點的關鍵之處在于理解大一統國家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了解漢代的大一統有何發展和完善,從而使大一統國家的發展模式得以鞏固。第二個學習的要點,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和秦朝的速亡不同,兩漢是危機逐漸積累,最終導致國家滅亡。至于教材其他內容,因為時間關系,無法面面俱到,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稍加點撥。
三、 學情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三課,施教對象為剛剛踏入高中校園的高一學生。本課的教學內容尚屬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起步課程,學生有關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尚處于起步階段,故教學速度不宜太快,教學深度不宜太難,教學廣度不宜太寬。另一方面,經過初中課程《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設計,本課內容有五課之多,所述非常詳細,相關基礎知識學生已有基本認知。因此,對“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光武中興,兩漢文化等史實性內容,教師無需過多闡釋。總的來說,教師把重心放在“大一統”這一主題下,幫助學生理解“大一統”的概念,認識具體措施對“大一統”的影響。為了避免與初中課程知識雷同,又為了契合入學伊始的高中學生認知水平,還出于為提升學生高中段整體學習能力奠基的考慮,本課的設計比較注重方法的指導與史觀的引領。具體表現為地圖的識讀、史料分類與概括、時間軸的繪制、歷史解釋的區分等多個方面。價值引領方面包括大一統國家觀念的認同、國家興亡規律的探究、唯物史觀的初步體驗等多個領域。
四、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與秦朝合為一個單元,具體要求是: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相關內容在《中外歷史綱要》教材編寫的過程中,為第一單元的四分之一,綜合課標要求與《中外歷史綱要》的敘述,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夠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認識西漢重建大統一的背景,能夠結合地圖描述西漢疆域拓展時空順序,感知漢朝對我國封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 能夠解讀材料,梳理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連線西漢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歷史示意圖;能夠結合運用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漢武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 探討兩漢衰亡的多方面原因,嘗試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并從漢末農民起義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4.運用史料,探究漢之興的原因,漢之統的過程,漢之固的措施與意義,總結漢之亡的經驗與教訓,學會運用對比文字史料,用史料解釋歷史現象。(歷史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