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城北約3公里處,隱匿著一個紅巖陡峭、綠柳成蔭的峽谷——紅石峽,又名雄石峽。峽谷全長350米,兩岸懸崖對峙,東岸崖壁上遺存著眾多石窟古寺,西岸崖壁上遍布著巨幅摩崖石刻,懸崖上古長城穿峽而過,峽谷底榆溪河奔騰不息。這里真是個歷史人文內(nèi)涵濃厚、自然風光綺麗的好地方。
♂No.1 紅石峽入口
入口城樓門洞上“紅石峽”三字是著名美術(shù)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所書。王先生是劉志丹將軍的老師,曾在榆林中學執(zhí)教。
♂No.2 紅石峽谷遠眺
紅石峽景區(qū)參觀線路為環(huán)形,進入大門沿著東岸的崖壁棧道一路觀光,走到盡頭過普渡橋跨躍榆溪河,再從西岸折返游覽,最后通過吊橋回到景區(qū)出口,線路簡單明了,絕不會迷路。
♂No.3 紅石峽簡介
紅石峽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時任延綏巡撫(主管今陜北延安、綏德、榆林一帶)余子俊主持鑿石開河筑渠工程,引水南下。工程鑿石開辟了這條峽谷,引入的河水取名榆溪河,兩岸修鑿了灌渠叫廣澤渠。每當夕陽西照,紅石耀目峽谷生輝,因而得名紅石峽。
紅石峽景區(qū)不大,有哪些吸引人的呢?“紅石峽簡介”概括的詳細:
“峽谷東崖高11.5米,長307米。西崖高13米,長333米。東崖雄山寺,依山傍水,復(fù)道飛檐,樓亭相望。殿宇均為石窟,約20余個。其中天門、地門各一。天門從寺至峽頂,中有一閣,名翠然閣。地門由寺內(nèi)到峽底榆溪河岸,須匍匐而行。寺內(nèi)石雕佛像工藝精巧。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東西石壁題刻極多。真、草、隸、篆計160余處,字大者達丈余,小不及寸。如“雄鎮(zhèn)三秦”、“中外一統(tǒng)”、“榆溪勝地”等,被譽為“長城碑林”、“塞上書法寶庫”。峽內(nèi)林木青翠、流水清冽、景色宜人。為沙漠地帶、長城線上罕見的旅游勝地。”
好了,大致了解紅石峽了,咱們就愛景的觀景,尚文的品文,賞摩崖石刻,探古剎石窟,各據(jù)所愛,有所側(cè)重,開-游-嘍!
進入大門沿階梯棧道前行,赭色的崖壁上滿目的銘記題刻,令人目不暇接。
♂No.5 崖壁上沉淀著歲月年輪
遠遠的就能看到崖壁上很多大小不一的石窟,抬頭仰望,石窟深邃,高低錯落,層層疊疊,有石梯和石廊相連。
這里還有令人矚目的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都很高的摩崖石刻,其中大多是明清時期的作品,也有民國的,石刻雄渾遒勁,文采飛揚,堪稱壯觀。其中有不少歷史名人的珍貴墨寶,涉及的題材和內(nèi)容挺豐富,非常值得觀瞻鑒賞。
★★★
♂No.6 “河山千古”——延綏鎮(zhèn)總兵田玉廣和他的副將王守基游覽雄山寺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說到“威震九邊”還得了解一下明朝的“九邊重鎮(zhèn)”。明朝九邊,又稱九鎮(zhèn),是明朝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設(shè)立的九個軍事重鎮(zhèn),史稱“九邊重鎮(zhèn)”。地理上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guān),分布在綿延萬里的長城邊防線上,包括:遼東鎮(zhèn)、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偏頭關(guān)(也稱山西鎮(zhèn)或三關(guān)鎮(zhèn))、延綏鎮(zhèn)(也稱榆林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也稱陜西鎮(zhèn))、甘肅鎮(zhèn),共九個邊防重鎮(zhèn)。九邊重鎮(zhèn)是明朝針對蒙古殘余勢力防御作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線。
♂No.8 明朝九邊重鎮(zhèn)分布(插著小紅旗呢)
其中延綏鎮(zhèn)管轄著全長880多公里長城沿線,總兵駐防在綏德州(今陜西綏德縣)。明成化年后,延綏鎮(zhèn)移至榆林衛(wèi)(今陜西榆林市),所以也稱榆林鎮(zhèn),由此可見榆林古城當年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重要地位。
“大漠金湯”——延綏鎮(zhèn)總兵龍得勝題。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振河不洩”——延綏鎮(zhèn)總兵譚仁芳題。清光緒年間
★★★
“還我河山”——抗日愛國將領(lǐng)馬占山將軍駐榆時奮筆疾書。1941年冬
“三山拱翠”——清代榆林書法家陳漳題。
♂No.11 “力挽狂瀾”——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崔煥九等榆林中學師生的題刻。1924年4月
“漢蒙一家”——陜西觀察使者崔云松游紅石峽時題。1913年10月
♂No.13 題刻滿石崖,無方寸閑隙
★★★
♂No.14 “天成雄秀”——榆林守長白德明題。乾隆丁酉荷月
“天成雄秀”是紅石峽唯一的一塊滿文(亦或蒙文)題刻,是紅石峽摩崖石刻魂寶之一絕,實屬珍貴。
♂No.17“榆溪勝景”石牌樓——榆林總兵劉厚基出征途徑雄山寺題。1872年
♂No.18 雕梁畫棟飛檐斗拱
紅石峽除了摩崖石刻之外,還有眾多崖壁上開鑿的石窟,史料記載共有44窟,大多分布在東岸,西岸僅有5窟。石窟內(nèi)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題記多為明代所創(chuàng),現(xiàn)今所剩無幾。現(xiàn)存石窟33處,較大的有圣母殿、大雄殿、觀音堂、石佛殿、圓覺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須彌殿、園沁殿等。那些彩色的雕梁畫棟飛檐斗拱都是石窟、古寺的遺存。
♂No.19 圣母殿
在門楣上刻有“地祗”二字,殿內(nèi)供奉三霄圣母像,主管婚姻、子嗣。
♂No.20 東岸移目放眼望,西岸秀色入畫來
♂No.21 西岸的巨幅題刻
“長天鐵垛”,在這塊題刻的左下腳,隱見紅石峽唯一的那塊滿文(亦或蒙文)題刻“天成雄秀”。
♂No.24
仁慈殿的藻井比較接地氣,八卦、龍、鳳、牛、馬、羊、鹿、狗、雞、花卉在浮雕上均等分布,看起來像個大車輪子。
♂No.25 “仁慈殿記”——山西汾州儒士韓子臯書撰。成化二十三年
還有些石窟是互相串聯(lián)貫通的,窟與窟之間有廊道相連,上石梯、下臺階伸延進去很遠。石窟內(nèi)光線很好,石壁上的那些天然紋理和色彩如同大寫意的畫作,揮灑盡興,渾然天成。更令我驚奇的是石窟內(nèi)居然還有生動的巖畫,看來古人不乏藝術(shù)家呀。
♂No.27 大寫意畫作激發(fā)遐想
♂No.29 戰(zhàn)爭還是圍獵?
♂No.30 貫通的石窟里明顯有人居住過
♂No.31 藻井浮雕如此完美
♂No.32
這幾塊不起眼的木板一端通向石窟屋內(nèi),另一端連接著下行的石階通向石窟外,一直通到峽谷底榆溪河岸邊。木板之下一條清澈的渠水潺潺流過,這條渠就是“廣澤渠“,而這木板的作用相當于古代版立交橋啦。
♂No.33 廣澤渠在石窟內(nèi)穿行
怎么石窟內(nèi)還有水渠呢?說起開鑿于峽谷半山腰和石窟內(nèi)的廣澤渠,真是令人驚嘆稱奇!在明代這絕對是一項了不起的水利工程。1473年(明成化),延綏鎮(zhèn)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衛(wèi),延綏巡撫余子俊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住邊軍心,親率將士在紅石峽半山腰鑿山筑渠以利灌溉,才有了這名鼎濟世的廣澤渠。渠全長1000米,其中五分之一是在石壁中穿鑿而過,其規(guī)模之浩大,修建之艱辛,在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實屬罕見。后又經(jīng)明萬歷年重修,清代擴修,新中國成立后多次改建,至今它依然灌溉著榆林城郊十六個行政村的一萬畝土地。吃水別忘鑿渠人啊!
♂No.34 峽谷半山腰路邊即可見廣澤渠
♂No.35 紅石峽會議
紅石峽不僅風光秀美山勢峭拔,賦詩題刻享譽“塞上碑林”,它還有著中國革命的紅色基因,曾是陜北地區(qū)中共黨的重要活動地點之一。
一九二九年四五月間,中共陜北特委在紅石峽召開了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志丹、楊國棟、劉瀾濤、馮文江、賈拓夫、白明善、李力果、常立德、劉秉鈞、霍世杰、喬乃文、韓俊杰、胡穎民等。會議批判了特委代理書記楊國棟的右傾錯誤,討論了加強武裝斗爭的問題,確定搞武裝斗爭要采取三種形式(又稱“三色”革命理論)。決定進一步推動農(nóng)民運動。會議宣布劉志丹任特委書記并主持特委工作。這次會議為陜北黨組織開展活動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開展兵運及群眾運動打下了基礎(chǔ)。
當時的會議地點選在紅石峽“翠然閣”天門與地門之間的一個大巖洞內(nèi),因紅石峽是古寺石窟,荒僻易疏散。
最左邊樹旁邊那個凌空修建的閣樓就是翠然閣,歷代文人雅客都愛在這里把酒臨風,品茗賦詩,抒情勵志,是個有典故的地方。
♂No.37從西岸細看翠然閣
♂No.38 前方路越來越窄了,有些地方須俯首貼壁才能通過
♂No.39 普渡橋
光緒六年(1880年)開鑿了普渡橋涵洞石壕建成東西二渠。普渡橋本身是兩層,上層行人,下層走渠,將峽谷東西兩岸(連同水渠)連接起來,清流奔涌的榆溪河在普渡橋下流過,這可是一橋三用啊!
♂No.40
過了普渡橋,就到了峽谷西岸,西岸幾乎沒有完好的石窟,但大面積的巨型摩崖石刻氣勢雄渾,矚目瞻仰,令人嘆為觀止。
♂No.41 “雄石封關(guān)”——巡撫陳性學題。萬歷十七年(1589年)
♂No.42
♂No.44 “龍蟠虎踞”——巡撫王汝梅題。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
♂No.45 西岸望東岸
♂No.47 東岸崖壁滿石窟
♂No.48 “雄石峽”——鄭汝璧題。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鄭汝璧曾任延綏巡撫。“紅石峽”是因山皆紅石而得名,又因山勢雄險亦稱“雄石峽”。鄭汝璧所書的“雄石峽”三個大字是東岸一塊特別醒目的題刻,我覺得那赭紅的底色與紅石峽的名字最般配。
♂No.49 東岸看不清,西岸細端詳,這就叫“換個角度看 ……”
♂No.50 河水清冽,沙灘細軟,靜觀古今,遐想無限……
♂No.53 萬里長城穿過紅石峽
懸崖上萬里長城沿此路徑穿過紅石峽,奔赴西北大漠。
翻過長城到另一側(cè),就趨近大名鼎鼎的塞上雄關(guān)“鎮(zhèn)北臺”了,“鎮(zhèn)北臺”是萬里長城沿線西北邊境線上的重要軍事設(shè)施。
來這旅游最好是“紅石峽“和“鎮(zhèn)北臺”一并游覽,都很值得一游,不會后悔。
紅石峽的確是一處集摩崖石刻、古剎石窟、水利工程、軍事要塞、歷史人文、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旅游勝地,來之不虛此行!
♂No.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