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亞洲數字藝術展開幕了,周末慕名預約去參觀,真的是超級震撼的視覺盛宴,展覽匯聚了12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位藝術家的47件作品,通過數字影像、AR虛擬現實等形式,多維度的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每個作品都令人大開眼界,有的仿佛是置身于虛幻世界,有的仿佛是在天地的邊緣,驚心動魄的感覺歷歷在目。
這是數字藝術展最大的音視覺展示廳,呈現了多個藝術家的作品,都是以沉浸式的現場表現形式呈現,作品大氣震撼,視覺沖擊力強,又伴有音效,有沒有在世界盡頭的感覺?
這是中國設計師畢振宇的作品,營造了混沌但有序的時空狀態,對于數字藝術咱是門外漢,不敢多說,看個熱鬧而已,個人感覺就像是在天地崩潰的瞬間。
中國設計師洪啟樂的作品《腦波交流》,以高強度的音頻信號刺激觸發產生的內爆影像。
中國設計師毛嗡嗡的作品《耗散》,釋義:它看起來既是浪費的又是無用的,我們唯一控制不了的就是熵,連詭辯的機會都不給(除了藝術)。
香港設計師卡娜的作品《黑動》,模擬了一團無定型的黑色物質的成型與變形,通過喚醒人的感官,使其游走在現實與想象的邊界。
這一組是我最喜歡的,中國設計師曹雨西和香港設計師劉曉江的作品《多維采樣》,圍繞二維碼圖像風格,進行數字藝術邏輯的內在創作。
這是以色列藝術家丹尼.羅金的《自私基因寫照》,觀眾可以參與的有趣作品,采用將觀眾肖像進行顏色對比的微小彩色線,以基因可視化表現出來,圖上的形象是我本人,結果像不像一幅水彩畫?
同理,這幅《毛球鏡》是由298個人造毛球排列而成,也是用計算機視覺勾勒出觀眾的輪廓。
澳大利亞設計師邵志飛和莎拉.肯德丁的作品《功夫可視化》,是根據香港功夫電影制作的,需要佩戴3D眼鏡觀看才能清晰,從而更有視覺震撼力。
這一組是展覽中最漂亮的,是中國設計師吳俊勇的作品《千月》,源自“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詩句,以懸吊在空中的多個圓形屏幕展現,一共表現了九個故事,可以根據畫面去尋找。
韓國設計師李誠在的作品《無記:未回答的問題》,10個屏幕12分鐘的演示,時而靜態時而彭拜,提示我們世事無常的的永恒重復。
我拍的還不是很全面,介紹的也可能有誤,對數字藝術感興趣的最好親自前往,現場還有各種科技文化展,感覺是一個不錯的親子互動好去處。
小貼士:
1、展覽截止日期6月15日,免費參觀,關注亞洲數字藝術展公眾號即可預約參觀。
2、數字藝術展地址:海淀區上地創業路6號,就是原來的聯想大廈,自駕導航聯想大廈即可,停車場很大,1小時4元,坐公交更好了,多條公交線路可達。
3、展覽沒有解說員,不過每件作品旁都有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了解作者及作品信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