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過年了,我總感覺還是兒時的年味濃郁有味道。每每回憶起讓我感覺非常溫暖。
一到過年,母親總是說:“年關(guān),年關(guān),富人過年,窮人過關(guān)。”可是不管是過年,還是過關(guān),作為當(dāng)時的我們總是盼著過年。因?yàn)檫^年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
剛到臘月,小孩們就天天掰著指頭數(shù)日子。年,在孩子們的心里,是一種神圣的向往和期盼。
臘月里,激動和欣喜交替涌上心頭,仿佛每一天都是一種不同的心情。臘月末,母親開始張羅著淘洗麥子、晾麥子,洗干凈,晾干了,就去村東頭的磨面房去磨面,準(zhǔn)備過年的餃子面.
過年了,孩子們的新衣服是不能少,母親早早量好我們兄妹幾個的尺寸后便去趕年集,去供銷社扯上所需的布料,送到鎮(zhèn)上的裁縫鋪?zhàn)錾线^年新衣服,順便割上幾斤肉,買上糖果、年畫。本地有個風(fēng)俗,過年要給家里男孩子買鞭炮,給女孩買花戴頭上(紙?jiān)呐D花)。這不有民謠為證,“新年到,新年到,閨女戴花,兒放炮,老頭要個破氈帽……”。
過年了大人忙活,我們小孩也不能閑著,幫著大人掃屋,擦玻璃,忙忙碌碌,竟不覺得累,因?yàn)槟甑姆N種的好處全在心里盤算著呢,甚至連做夢都會笑出來。
俗話說“二十八炸麻花”。 到了臘月二十八,父親支起了鍋灶蒸饅頭,炸丸子,準(zhǔn)備過年的食材。我們這里有個風(fēng)俗,過年小孩不能說晦氣的話語,說了就不吉利。比如小孩們看到大人在忙活,就問“爹,饅頭蒸完了嗎?丸子還沒有炸完?”等等,當(dāng)父親聽到這些話語時,二話不說拿起棍子就打。在老人的心里,應(yīng)該“年年有余”,饅頭永遠(yuǎn)蒸不完,丸子永遠(yuǎn)炸不完,糧食要是完了,來年吃什么。過節(jié)了老人不想聽到晦氣的話,來影響來年的好光景,這不是迷信,而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除夕那天,母親早早拿出來新衣服,讓我們姊妹換上。大哥貼春聯(lián),二哥掛燈籠,我的任務(wù)是放上一掛鞭炮,那聲音清脆響亮,劃破了村里的寂靜,這年就算真的來了。下午父親請上財(cái)神,母親在門口放上“攔門棍”。“攔門棍”就是攔住家里的財(cái)運(yùn),同時又防止其他鬼邪進(jìn)入。
到了晚上全家人要守歲,屋里放著一個火盆,盆里的木柴“噼里啪啦”燃著的火苗溫暖著房間,溫暖著人心。屋里放好了地八仙桌,端上熱騰騰的年夜飯,看著那色香味美的美食,年味兒就一下子濃烈、醇厚到了極致,連心情都被烘得暖暖的,朝著空氣中擰一把,似乎都能擰出幾滴“年"的汁液來。
一家人按老幼尊長圍坐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熱菜上來,給長輩端酒、敬酒這個程序不能少,因?yàn)槲覀兪强酌现l(xiāng),離孔老夫子近的緣故,晚輩按順序都應(yīng)該給長輩端上一杯酒,以表孝心和敬意。
按平時習(xí)慣,一頓飯也就是三十分鐘就能結(jié)束。“年夜飯”卻幾乎是一夜,酒要慢慢地品,話是慢慢地?cái)ⅰC總€人說說自己的一年來的收獲和來年的打算。最后是長輩們總結(jié),當(dāng)總結(jié)點(diǎn)評到小朋友的時候,壓歲錢是不能少。壓歲錢不是白給,小孩接到紅包,一定要給長輩跪下磕頭。紅包里包著長輩對晚輩們未來的祝福,和濃濃的愛意。古代,壓歲錢是為了壓住邪祟,讓家人平安幸福遠(yuǎn)離災(zāi)難,這個習(xí)俗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這也是老人們期盼家里的孩子平安幸福的一個愿望。還有一道精神大餐“春晚”是一定看的,1984年大哥杭州出差,買了一臺12英寸“凱歌牌”黑白電視,我們?nèi)覈谝黄鸪阅暌癸垼创和恚移錁啡谌凇H缃窨创和硪殉沙σ沟谋貍涔?jié)目。
初一,一大早吃餃子,這頓餃子吃起來有講究。餃子是頭天母親和嫂子們包的,母親洗好了幾枚新硬幣還有些糖塊,都一一包進(jìn)餃子里。初一,誰要是能在吃餃子時吃到這幾樣?xùn)|西,就預(yù)示著誰來年有好運(yùn)。往細(xì)了說誰吃到錢,來年發(fā)財(cái);誰要吃到糖,來年生活甜蜜。過年了,都想討個好彩頭,母親知道大家的心思,特別是家里的小孩更想吃到錢和糖。于是母親故意多包些錢和糖,做上記號,并在盛餃子的時候雨露均沾,讓大家都能吃得喜樂融融。但是第一碗餃子是不能吃的,母親盛上第一碗餃子端到供桌上要敬神,然后的才是全家的盛宴。
吃過早飯,要去給長輩和左右鄰居拜年,家里小孩也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磕頭。磕完頭,長輩們通常拿出花生、紅棗、糖塊、油炸果子等好吃的給拜年小孩們,一通拜完年后,小孩的衣服褲兜里塞滿了勞動果實(shí)。
拜完年回到家,父親和哥哥們打麻將,母親則帶著嫂子們圍坐在一起做中午的飯菜,我和小伙拜們放鞭炮。我們把一掛鞭炮拆成一個一個的碎炮,拿著一根點(diǎn)燃的香,在院子里放鞭炮,脆生生的一聲爆響,炸開來一片歡樂。聞著那淡淡的火藥味兒,親人都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在我們的眼里,年的味道就是新衣服,放鞭炮,壓歲錢。長大了才懂得母親的眼里“年”是一個“關(guān)”呢,尤其是父親、母親的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基本溫飽都沒有保障,一到過年時就開始發(fā)起愁來。如今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都是年。都說年越過越平淡,越過越?jīng)]意思了,其實(shí)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更說明我們現(xiàn)在物質(zhì)豐富、生活提高了。
過年就是享受準(zhǔn)備的過程,人們盼年、忙年,再到闔家團(tuán)圓。過年的樂趣在于忙的過程,一進(jìn)入臘月,人們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忙年。當(dāng)下過年人們都圖省事,到超市一逛什么都齊了,但我總覺得這樣過年,少了忙年的過程,少了勞動的感覺,少了年的味道。
過年包涵著“形式”與“儀式”。 “形式”體現(xiàn)在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年夜飯等。“儀式”體現(xiàn)在拜年、祭祖先、請財(cái)神等。過年,既是休止符,也是出發(fā)號!過年了,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表達(dá)新年祝愿,也是交流感情的時機(jī),小孩們盼望拜年領(lǐng)壓歲錢,穿新衣服,老人們喜歡子孫繞膝、合家歡樂。過年的“形式”與“儀式”,猶如陳年的普洱醇香綿長,沁人心脾,猶如一本厚重“詩經(jīng)”,神圣而博大。
在期盼親人回家的日子里,每一天都醞釀在團(tuán)圓的幸福中;在收拾行李的日子里,每一刻都涌動著家的溫暖。就因?yàn)橛辛诉^年的“形式”與“儀式”,才使得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經(jīng)過陶冶提煉而流傳下來一種民俗文化的積淀。
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十四時作于歸堂齋
(2019年2月2日,發(fā)表在微山廣電融媒體“看微山”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