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除了身在太空的航天員可以站著睡外,正常人睡覺都是躺著的。然而,有報道稱,沈陽一位12歲的胖小子王磊,也身懷此“絕技”,可以站著睡。不過他這種站著睡的“絕技”,卻是在肥胖的壓迫下逼出來的。
這位“站著睡覺”的肥胖兒王磊家境富裕,每天吃好的喝好的,體重失去控制,長到100多公斤,成為重度肥胖兒。過多的脂肪聚集在頸部,壓迫氣管,增加氣道阻力,影響肺的通氣功能,導致氣短,活動受限。當他平躺睡覺時,舌根后墜,進一步阻塞氣道,導致呼吸困難,缺氧,輕者影響睡眠質量,嚴重時可在睡眠中因氣道突然阻塞而死亡,這種現象又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營養過剩,肥胖的“溫床”
兒童時期的肥胖絕大多數是營養過剩引起的,稱為單純性肥胖。單純性肥胖的發生除與遺傳、出生體重過高有關外,主要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喜吃肉食、甜食,尤其是油膩、油炸食品,進食量大且速度快,戶外活動減少,看電視、玩游戲時間增多等。以5~6歲學齡前兒童和青春期青少年最多見,主要表現為食欲旺盛,皮下脂肪豐滿,但分布均勻。明顯肥胖兒童常有疲勞感,用力時氣短或腿痛;嚴重肥胖者由于脂肪過度堆積,限制了胸廓的運動,使肺的換氣量減少,造成缺氧、氣急、發紺、心臟擴大或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又稱為肥胖—換氣不良綜合征。
約5%的肥胖兒童繼發各種內分泌代謝疾病和遺傳性綜合征,這類患兒常表現為脂肪分布特殊,呈中央型或周圍型分布,而且常伴有肢體或智能異常,亦可伴有失明、耳聾等。
肥胖兒,要少吃多動
像王磊這種情況,當務之急是明確肥胖的原因,可通過詢問病史,進行必要的檢查,明確是否少見的內分泌疾病所致的肥胖癥,如下丘腦和垂體腫瘤引起的肥胖,常表現為頸、頜下、下肢、臀部脂肪堆積,手足纖細,身材矮小等。在排除少見的內分泌和遺傳性綜合征導致肥胖的可能后,則可考慮為單純性肥胖。
肥胖的治療原則是減少熱量攝入,增加機體對熱能的消耗,使過剩的脂肪不斷減少,從而使體重下降。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是兩項最重要的治療措施,藥物減肥和外科手術減肥如抽脂等,小兒均不適宜。
飲食療法:控制飲食量,調整飲食結構,如多吃低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的食物,鼓勵患兒多吃體積大、飽腹感明顯而熱能低的蔬菜類食品,蘿卜、胡蘿卜、白菜、萵苣、黃瓜、番茄、蘋果、柑橘等均可供選擇。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減肥具有重要作用,如戒除晚餐過飽和吃夜餐的習慣,堅持少食多餐、不吃零食、細嚼慢咽。平時要避免讓患兒看見美味食品,以免引起食欲中樞的興奮。
運動療法:適當的運動能促進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質合成,促進肌肉發育。但肥胖小兒常因動作笨拙而不愿運動,可鼓勵其進行一些有效且容易堅持的運動,如晨間跑步、散步、體操等,活動量以運動后感到輕松愉快、不疲勞為原則。適當減少看電視的時間亦非常重要,每天看電視超過三小時者,肥胖的機會明顯增加。
肥胖預防,從胎兒開始
兒童肥胖,關鍵在于預防。家長們要意識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病,出生體重過重及嬰兒期超重均與兒童肥胖、成人肥胖有關。因此,兒童肥胖的預防應從胎兒期開始,避免孕母營養過剩、新生兒出生體重過重。提倡母乳喂養,按時添加各種輔食,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家長的強迫喂養行為,對預防嬰幼兒時期的肥胖均具有重要作用。學齡前期及學齡兒童,重點是培養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減少靜坐如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一旦出現小兒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增加,應及時到醫院咨詢、檢查,定期監測體重、身高增長情況,及時干預。待體重嚴重超標后再行干預治療,一般效果較差,且容易反復。
對于嚴重肥胖的兒童,睡眠時以側臥位為佳,床墊不宜太軟,枕頭不宜太高或太低,以保證頸部平直,呼吸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