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遙遠歲月的人文化石
數不清的歷史文化遺存,古老的城門,斑駁的城墻,巍峨的廟堂,千年的古樹,寂靜的古巷,爬滿青苔的深宅,這些都訴說著曲阜的輝煌與榮耀。
今天的人們, 早已習慣了用“ 孔子故里, 東方圣城”來定位曲阜, 既宏大又簡潔, 這是現代人的視野極限,也很符合現代文明快餐文化的審美取向。但曲阜絕不是這樣的簡單直白,易于解讀。其實,曲阜還是通往中華民族遙遠而隱秘歲月的入口,是整個中華民族向回溯望的起點,因為曲阜與中華民族童年時光的淵源實在是太緊密了。在這條時光隧道里的曲阜影像,五彩繽紛,婉約迷人,瑰麗神奇,攝人魂魄。
今天, 在任何一本介紹曲阜旅游的小冊子上,你都可以找到關于曲阜歷史、關于孔子事跡的詳細描述。當我們今天回眸曲阜時,會覺得它是一個關于文化的概念,一個模糊的歷史背影,一尊混沌的人文化石,一首無法完全聽懂的遠古歌謠。曲阜太古老了。
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其中三人在此定都。
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誕生在曲阜壽丘;神農炎帝營都陳徙曲阜,居住的“大庭氏之墟”;軒轅黃帝之子少昊建都于此;舜作什器于壽丘。3500年前,人類進入文明史以后,曲阜在商代為奄國,并一度為商王朝的首都。
3000年前,曲阜為周代魯國都城,是當時除首都鎬京以外文化最為發達的中心城市。考古發掘探明,魯國故城面積約7平方公里,宮城、南門和祭壇構成的中軸線是我國城市建筑史上出現最早的一條中軸線。
兩漢時曲阜分別為魯王、東海王國都。古魯國至公元前249年為楚所滅,歷經870余年魯國史的興衰,既有作為東方政治文化中心而威懾四方的鼎盛世代,也有江河日下,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歷史衰變。孔子誕生于公元前551年,正是“禮樂崩壞,群雄爭霸”的歷史大變局時期,處于古魯國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歷史轉折點上。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曲阜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境內現存800余處各類文化遺存,其中,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間,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余塊,古樹名木17000余株,庫藏文物11萬余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26萬余件。
今天的曲阜,守望著古老的精神家園。184處各級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先后榮獲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孔廟、孔府、孔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明故城(三孔)景區被評為中國首批5A級景區;祭孔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曲阜。不同的時代,又擁有同一個曲阜。今天, 就讓我們再次踏上這片圣土,用放飛的心靈,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探尋孔子心中的理想王國的面容,復原曲阜那令人心醉神迷、回腸蕩氣和刻骨銘心的歷史面孔吧。
曲阜的城市名片“三孔”
世界上最古老的廟宇,金碧輝煌,古木蔽天,鷺鷥盤桓,天籟和鳴,一派天人合一的迷人景象;在這里,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鴻儒碩學、文人墨客三拜九叩,頂禮膜拜;在這里,悠悠兩千多年,悠長凝重的頌樂從未間斷。
巍峨肅穆的孔廟
孔廟是歷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世界上現有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孔廟,曲阜孔廟是立廟最早、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廟宇。它位于曲阜城中央,緊挨著孔子當年居住的茅草住宅。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 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曲阜孔廟建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廟屋三間”辟立為廟,陳列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春秋兩季依時祭祀,開啟了祭孔的歷史大幕。
至漢武帝時“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孔子思想便一躍成為國家的正統文化,孔廟也納入了國家管理范圍。此后兩千多年,孔子思想為歷代王朝競相尊崇,頂禮膜拜,祭祀香火越來越旺。
現在的孔廟基本格局是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形成的。到了清代,又經過多次重修,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占地面積230多畝,主要建筑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和十七座碑亭,共466間,各種門坊57座,古樹1700余株,碑碣2200余塊,南北長達1300多米。
規模宏大的孔廟堪稱是孔子“ 中庸”、“禮秩”思想在建筑上的完美體現。孔廟主體部分前后九進院落,中貫軸線,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正殿前設五座大門,比附天子宮室五門之制;四隅建角樓,比附王者宮室角隅之制。如此規模的建筑群, 卻巧用主側、高低、大小、簡繁、多少、華樸與明暗等概念與手法,既寓含了思想理念,又塑造了建筑之美,借以詮釋諸如和諧、協調、對稱、主次和秩序等儒家核心思想。
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從孔廟神道開始,一直到大成殿所做的一切鋪墊,都是為了顯示這座宮殿的無比崇高。
“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贊揚孔子思想集古圣賢之大成。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 1 0 1 8年) , 開始叫文宣王殿。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趙佶賜名“大成殿”,并親書殿額。我們今天見到的大成殿是清代按皇宮規制重建的,金碧輝煌,氣勢宏偉,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廊下環立的28根石雕龍柱,尤其是前檐的十根深浮雕龍柱,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堪稱中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細心的工匠還在28根龍柱上刻下了1296條龍,據說這是傳說中天下所有龍的總數。
延綿不息的祭孔大典
祭孔活動最早始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卒后的第二年,由魯哀公拉開祭孔歷史大幕。而將祭孔大典升格為“國之大典”的是漢高祖劉邦,他于公元前195年首次以最高的祭天大禮“太牢”祀孔子,首開帝王親臨闕里祭孔先河。
進入21 世紀以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實要求,曲阜在保留傳統祭孔大典內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而有益的豐富和完善,“全球聯合祭孔”、“同根一脈,兩岸祭孔”、“春季祭孔”等,在祭孔大典的空間拓展、環境布局、氛圍營造、背景音樂、舞美設計及表現內容上都進行了創新,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力,更好地在情緒上完成了從現代情境到歷史氛圍的心理鋪墊,給人們以強烈的心理震撼。
現在,每年的孔子誕辰日—9月28日,曲阜孔廟大成殿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孔大典,海內外嘉賓如云,盛況空前。
尊貴顯赫的孔府
號稱“ 天下第一家” 的孔府又稱“衍圣公府”,位于孔廟東側,是孔子嫡長孫世襲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龐大建筑群。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懸掛在孔府大門兩側的藍底金字楹聯,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顯赫地位。
現存孔府是至清代才形成的規模格局,占地240畝,古建筑463間,呈三路布局,九進院落,所有建筑以中軸對稱排列,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在中國封建社會,就是要建造三路五進的院落,也需要皇帝的特許。像孔府這樣三路九進的院落,實際上是比照帝制,除皇室外,無人能比。孔府也處處體現著孔子中規中矩的正統思想。
“衍圣”是說“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續,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衍圣公”是北宋宋仁宗1055年賜封的, 到民國初年, 這一封號承襲了三十二代,近九百年。
寧靜隱逸的孔林
孔林是世界上延時最久的家族墓地,墓葬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孔林占地3000多畝,林墻周長5591米,墳冢10萬余座,墓碑4003座,古建筑116間,歷代石像、石儀85對。
孔林內有柏、檜、柞、榆、槐、楷等各類古樹名木10萬多株,各類藥用植物和其他野生植物數百種。墓地內林立的墓碑、石人石獸、亭殿牌坊,都掩映在一片蒼翠之中。孔林沒有墓地的陰森,倒像是一處幽靜的園林。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所面對的社會景象和問題,今天仍在現實世界中依稀可辨,這足以令我們感到震驚;他在兩千多年前的吶喊與彷徨、夢想與執著,至今仍不停地拷問著我們的心靈,足以讓我們的靈魂顫泣。他的人格、思想,超越了自己的時代,也超越了千年時光。
站在孔子墓前,心情凝重。孔子墓并不顯赫,其長眠之地如此簡陋。生前的孤獨和落寞與身后的榮耀和喧鬧、紛爭與熱鬧比起來,反差之大,多少讓人有點悲涼。但仔細想想,這也符合孔子的本色,因為他一生就是孤獨寂寞的。雖然與頭上的光環相比, 他最后的歸宿是如此簡陋平凡,但他身后留下的卻是一座有著鮮明東方個性的真正的紀念碑—這是精神的豐碑、文化的象征,他使任何一座氣勢顯赫的帝王陵墓都默然失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