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張 遠
長視頻內容方和平臺方對短視頻由來已久的積怨,這一次終于徹底爆發。
4月9日,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等協會聯合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咪咕視頻等長視頻平臺以及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新麗傳媒等53家影視公司共同發布《關于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打響了近年來聲勢最為浩大的“版權保衛戰”。
《聯合聲明》表示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將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內容制作方和長視頻平臺方第一次并肩作戰,矛頭直指B站、西瓜視頻、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
自短視頻平臺迅速崛起以來,它們與在線視頻平臺的摩擦就一直不斷。不久之前,B站還因“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被愛奇藝告上了法庭,這已經是兩者第三次過招。而在2018年,國家版權局的“劍網行動”也曾經約談了抖音、快手等15家短視頻平臺,下架了57萬條侵權短視頻。
只不過,這些零星的“反擊”都未能阻擋短視頻平臺的“吸血式成長”,直到開始蠶食長視頻平臺的疆土。
“影視版權保衛戰”
為何會在此時打響?
“長視頻聯盟”之所以選擇此時向短視頻平臺宣戰,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最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即將從6月1日開始實施。在過去,取證難、周期長、取證成本高、賠償額低均是版權方維權的“痛點”,尤其是對于短視頻侵權,版權人往往發現維權結果“得不償失”。
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將法定賠償額上限由五十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對侵權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適用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這勢必會讓版權方的維權積極性大為提高,在新《著作權法》實施前夕集體發聲,無疑將會起到敲山震虎的威懾作用。
其次,近日騰訊視頻跟隨愛奇藝宣布會員漲價,意味著在線視頻平臺在水漲船高的內容成本面前,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盈利壓力,也面臨著更大的用戶流失壓力,它們將會加大力度,嚴堵其他平臺的內容搬運和用戶分流。
最后,當B站、西瓜視頻、抖音、快手都在建立版權“護城河”,試圖通過“長短視頻內循環”來圈住用戶時,它們對愛優騰的“導流”作用正變得越來越可疑。目前的短視頻剪刀手們能在幾分鐘內做到“敘事性閉環”,習慣了只看高能(甜)片段的“短視頻追劇”觀眾,可能會從此告別在線視頻平臺。
當然,長視頻和短視頻平臺之間早已形成了某種“共生”關系,此次集體吹響維權號角并非是要徹底撕破臉面,而是要在這種“共生”關系中尋找新的平衡。
短視頻平臺的爆發增長離不開“剪刀手”“搬運工”們的貢獻,影視剪輯也是短視頻平臺吸粉最快的內容之一。如果是在影視版權保護更為嚴格的國外,這種情形可能根本不會發生。雖然后來長視頻平臺不得不低頭,將短視頻營銷作為重要的宣發手段,甚至主動在B站等地發起“二創大賽”,但長、短視頻用戶時長的“此消彼長”,已經說明“分流效應”早已壓過“導流效果”。對于長視頻平臺來說,這已經是一種不對等的“共生”關系。
“剪刀手”泛濫
短視頻平臺為何有恃無恐?
在長視頻平臺眼中,對等的“共生”關系是什么樣的?短視頻只充當影視綜藝的宣發平臺。所謂宣發,即是由版權方提供定向內容,通過短視頻呈現內容亮點,引導用戶觀看,同時避免過度“劇透”打消觀眾的好奇心。當然,民間“自來水”的同人創作和安利,他們也會樂見其成甚至會去推波助瀾。然而,目前短視頻平臺上的影視剪輯大部分都不是版權方希望看到的,還會造成宣發體系的失控。
雖然和短視頻平臺官方合作已經成了影視宣發常規操作,但平臺無法掌控的UGC內容可能會抵消官方宣發的效果。如我們在盤點春節檔時所分析的,《人潮洶涌》的票房失利,正是由于官方宣發的“自嗨”并沒有調動起民間創作者和觀眾的熱情。
值得注意的是,挾用戶自重的短視頻平臺甚至搞起了“二選一”操作。近日,就有業內人士爆料,今年春節檔上映的7部電影中有6部都和抖音相關公司簽訂了獨家合作協議,在簽訂后,片方不得與抖音的競品展開任何形式的官方合作(只能通過平臺KOL)。這一傳言也從側面說明,短視頻平臺似乎正在捏住影視行業的“命門”,反客為主。
短視頻平臺之所以對平臺上的“剪刀手”有恃無恐,一方面是對于版權方維權的難度心知肚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躲在“避風港原則”的保護之下。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原因是:民意站在我這邊。
從這次《聯合聲明》引發的輿論嘩然就可以知道民意的風向,內容方和視頻平臺眼中的正當維權,在普通觀眾眼中卻是“吃相難看”“過河拆橋”,限制了用戶的自由選擇權,扼殺了民間創作的活力。不用短視頻平臺親自出面,無數用戶的口水就會把《聯合聲明》淹沒。
與此同時,一些創作者也向影視維權方喊話:文化產業的繁榮,在于各角色一起構建合規合理相對認可的發展環境,而不是解釋權都在一方手上,我要流量的時候,叫粉絲or同人創作者“嗟,來搞;我,好吃”,翻臉不認的時候,祭出版權大刀。
這種觀點當然沒錯,但問題在于,除了祭出版權大刀,影視公司和長視頻平臺還有哪些博弈的資本?或許我們應該借鑒國外視頻產業成熟的版權保護機制。
早在2007年,YouTube 就上線試運行了全自動內容保護系統 Content ID,版權方可以將其內容提供給YouTube的版權資料庫,Content ID會針對用戶上傳的每一段視頻對比資料庫,一旦比對符合,便會依版權擁有者設定的方式處理,無論是背景音樂還是幾秒鐘的截取片段,都能被Content ID識別出來。
版權方既可以選擇下架封鎖視頻,也可以選擇從廣告點擊收入中分成,還可以追蹤這些視頻的觀看者,獲取目標觀眾的大數據,從而為營銷宣發提供支持。
Content ID為版權方提供了一套靈活的版權解決方案,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差異化處理,而不是只能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對于YouTube來說,這套管理體系也能最大程度地規避平臺版權風險,盡量不妨礙內容創作者的自由度。
當然,國內的版權環境還沒有嚴苛到讓視頻平臺有足夠動力來研發一套類似系統,而且,掃描比對海量內容的運算量,也只有Google這樣體量的公司才能玩得起。但Content ID提供了一種版權方、創作者和平臺方“三贏”的思路。
長視頻平臺的“短視頻突圍戰”
版權是最有力的武器
也有人猜測在線視頻平臺之所以打響“版權保衛戰”,是在為自己的短視頻平臺鋪路。
去年,愛奇藝高調上線了愛奇藝隨刻版,在豐富的長視頻IP資源基礎之上,鼓勵PUGC用戶進行二次創作,打造多元化的視頻社區。如今,打開愛奇藝隨刻版的首頁,就能看到平臺推薦的《司藤女王行為大賞,70s名場面全get》,很顯然,愛奇藝是想通過熱播劇綜來帶動自己的短視頻生態,吸引用戶和創作者。
同樣,在騰訊微視中,創造營2021、看劇、追劇綜也成了主打板塊,“長短打配合”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芒果TV的大芒計劃去年也舉辦了多場創作者活動,培養專屬于芒果TV的KOL,被外界解讀為“短視頻突圍戰”。
對于仍對短視頻市場懷有野心的愛奇藝、騰訊、芒果TV而言,獨家內容就成了它們的“秘密武器”,自然不希望讓其他平臺拿去,養肥競爭對手。
隨著長視頻、短視頻平臺向對方領地的雙向滲透,版權這把“大刀”未來會被越來越頻繁地祭出來,短視頻平臺不受版權束縛的野蠻生長期該結束了。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