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裴利瑞
從12億元到60億元,從不足1萬戶到3萬多戶,規模增長4倍,持有人戶數增長2倍。
這是民生加銀第一只養老目標基金——康寧穩健養老(FOF)交出的一年成績單。
“我們每個月都會收到一些客戶定投的單子,雖然可能金額不大,但仍然是非常可喜的一個現象。因為養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更多是需要靠長期的、穩定的、持續的積累型投資,從而賺取時間的收益,我們一部分的投資者已經慢慢建立起這一共識。”
近日,民生加銀康寧穩健養老(FOF)、民生加銀康寧平衡養老(FOF)的基金經理于善輝在接受藍鯨財經采訪時表示。
在個稅遞延尚未落地的這些日子里,雖然個人養老投資認識的普及進程緩慢,但于善輝仍然欣喜于投資者一點一滴的投入和積累,也非常珍惜投資者的信任。
他格外注重風險控制,其管理的兩只養老目標基金均選擇了目標風險策略,通過自上而下的大類資產配置、細分資產風格分散化等方法控制風險,對組合的風險敞口、凈值的波動率、收益的平穩性等都有著清晰的要求。
他認為,養老這件與時間為伴的事情,它賺的是時間的錢,因此,養老目標基金賺取收益的預期合理性、平穩性非常重要。
以下為部分對話實錄:
養老目標基金一年成績單
問:2019年4月26日,公司成立于第一只養老目標基金——康寧穩健養老一年持有期混合,你怎么評價這一年多以來公司在養老目標基金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于善輝:從業績評價的角度來看,這只基金在產品設計上是一個固收打底,權益增強的產品,希望每一年可以給客戶一個相對平穩、有一定競爭力的收益水平。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收益和投資目標是一致的,截至目前年化回報達到了13%左右的水平。(數據來源:wind,截止至2020年8月31日)
從規模的角度來看,這只基金最初成立的規模是11.68億元,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后,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的規模已經增長到了58.59億元。可以說總體保持了平穩的增長,也獲得了投資者的認可。
從持有人數的角度來看,我們從后臺數據看到,在今年4月一年持有期到期開放贖回時,第一批持有人有40%左右選擇留了下來,有的客戶贖回后又陸續買了回來,此外還持續增加了一些新客戶,所以我們的持有人數從最初不到1萬增長到了3萬多戶。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看到了兩個現象:一是客戶面在持續的擴大,二是老客戶復購也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
另外,我們也在后臺看到,每個月都有一些客戶定投的單子,雖然金額不大,但仍然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因為養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更多是需要靠長期的、穩定的、持續的積累型投資、財富管理,賺取時間的收益,我們一部分的投資者已經慢慢建立起這一共識。
問:這一年多的運作時間發展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或者挑戰?你是怎么應對的?
于善輝:挑戰集中體現在兩點:
第一個挑戰來自于市場本身。過去一段時間市場不是很平穩,尤其是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市場波動較大,這對于我們養老目標基金的管理來說,風險控制尤其是回撤控制的挑戰比較大。
控制回撤,要求我們用未來預期的視角去把握不同細分資產的預期回報。這里面有兩個層次:
一是大類資產配置層次上的股債平衡,把控大的資產方向;二是結構、風格上的優化和平衡,比如高成長和低估值的平衡。
因此,我們基于對當前市場和未來預期的判斷改進了資產配置方案,盡可能控制回撤;另外,我們也減少了對市場不確定性本身的預測,更多去思考如何應對異常波動導致的巨幅回撤,因為如果能夠花合理的時間回血,那么產品的封閉期可以包容一定的回撤。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客戶共識的形成和這一共識本身。不可否認,目前市場和投資者對養老目標基金的定位,很多仍停留在理財產品層面,而我們更希望它能成為投資者養老規劃的一部分。
這就需要全行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同推動。
自下而上層面,市場上的養老目標基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歷史業績支撐,積累了一定的客戶數量,但很多持有人仍將養老目標基金看作一類穩健收益的理財產品,在持有一年、兩年后就會賣掉,這和養老需要長期、持續投資的理念相違背,需要我們基金管理人在投資管理、投資者教育等環節繼續努力。
自上而下層面,市場一直期待的稅收遞延政策仍未落地,我們其實不太關心遞延的額度有多少,我們更關心的是稅收優惠對養老規劃和養老投資意識的喚醒,以及如何讓這種意識持續下去,形成趨勢。這將解決社會老齡化進程中的很多問題,也將解決資本市場基礎資金長期化的問題。
在既定風險目標下實現收益最大化
問:在產品設計上,為什么公司的兩個養老目標基金都選擇了目標風險策略,而不是目標日期策略?
于善輝:我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策略,如果客戶沒有接受,那么再好的策略也不可能得以順利實現的,所以客戶的接受度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目標日期策略強調的是對你未來的養老規劃,如果目標日期是2040、2050,就意味著要規劃你在20年、30年后,退休的狀況下需要做的養老準備,這其實是反人性的,投資者很難理解,特別是在沒有稅收遞延政策支持的情況下,投資者的接受度比較低。
目標風險策略更適合當下的市場。它明確告訴了投資者需要承受的風險、波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主選擇,而我們的目標是在既定風險目標下幫投資者實現收益最大化。
問:相比第一只康寧穩健養老一年持有期混合,第二只養老目標基金康寧平衡養老三年持有期混合有什么不同?
于善輝:一是持有期的不同。第一只選擇一年持有期,是考慮投資者接受度問題而做的選擇;但在積累了一定歷史業績、客戶基礎后,我們有了設計三年期產品的想法和信心。
二是權益類資產倉位的不同。相比一年期產品的10%~30%,三年期產品的權益類資產倉位會提高到20~60%,那么中性的權益倉位將會在40%~45%,更強調股債的均衡與收益性。相對應,其年化波動率將會從5%會擴大到12%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來看,三年期產品的可預期收益率要比一年期產品高一些,有利于投資者更快速的完成投資積累,尤其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年輕人。
養老這件事情是與時間為伴的,它賺的是時間的錢,因此,養老目標基金賺取收益的預期合理性、平穩性就非常重要。
基于歷史平均收益的嚴格測算,康寧一年期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錨大概在6%~8%之間,年化波動率大概可以控制在5%左右,那么一年下來大概率是能夠幫投資者掙到錢的;而康寧三年期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錨大概在12%~13%之間,年化波動率大概可以控制在12%左右,那么從三年維度上來也可以大概率幫投資者掙到錢。
通過各類資產的定位選擇對應產品
問:對于目標風險基金來說,應該如何控制風險以滿足既定風險目標?
于善輝:我的策略是自上而下做FOF投資,因此第一層就是自上而下的大類資產配置,通過調整股票和債券的配置控制風險。
但風險控制的本源,除了結構上的股票和債券的配置比例外,更重要的,是對各類資產本身的定位,以及通過定位去做出的產品選擇。
問:你對債券資產是怎么定位的?挑選債券基金的標準有哪些?
于善輝:對于債券基金來說,我的目標不在于獲得Alpha,而在于它要能給我穩定的收益。
那么,在債券基金的選擇上,我們更多時候以穩為主,強調它不能在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上有太多暴露。
例如,首先我們會考慮這家基金公司本身的信用文化,并傾向于選擇相對保守和穩健的公司;第二,我們要看基金經理,從業年限要在3年以上,基金經理本身的風格不能太激進;第三,我們更愿意選腰部產品,即收益率排名在20%~40%區間的基金,因為一般前10%的風險會高一些;同時,我們更傾向于選擇有一定規模的基金公司,以及有一定規模的產品,比如30億元以上,以保證流動性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問:相對應,你對權益類基金是怎么定位的?看重哪些維度?
于善輝:對于權益類基金來說,我的目標就是獲得Alpha,賺取超額收益。
問題是,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賺到Alpha?
我們的策略是選方向,即風格資產的配置、行業板塊的選擇。通過選方向,我們可以在兩方面賺到超額收益:
第一是方向上面超越市場的配置。這大部分我們主要以指數基金包括ETF來完成,因為指數基金的風格和倉位都非常充分,比如我們只需要判斷未來3~6個月哪個市場風格更強一些,并進行適度多配,就可以賺到多配的錢。
第二是方向上面主動權益基金的選擇。這時候,我們首先要選擇的是在這個方向上風格穩定、不漂移的基金;其次,我們會關注基金經理在這個方向上持續創造超額收益的能力,比如我們會看過去9個季度中基金經理是否在這個方向上有持續穩定的超額收益,如果其中有6個季度都有穩定的超額收益,我們就會重點考察。
風格清晰穩定是首要標準
問:那你是否會考慮某些把單一風格做到極致的基金產品和基金經理?
于善輝:基本不會,并非我認為這種投資風格有問題,而是它的風險超過了我們養老目標基金的目標風險,我需要用其他產品去平衡這只基金的高風險,那么組合操作就會比較痛苦。
另外,雖然我們會在權益資產配置上強調方向,但我們的FOF并不會把單一風格做到極致。比如說我的組合里也會有高成長、低估值方向的,通過細分資產多元化平抑整體風險,控制回撤。
問:除了投資風格清晰穩定,對于換手率、持股集中度等操作上的風格和特點,是否會成為你篩選基金的標準?
于善輝:我們很少去關注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因為我們認為,這都是基金經理的特殊秉性。
比如換手率,如果一只基金的換手率很高,但它的凈值表現很好,那么高換手就是合理的,因為基金凈值里已經包含了它的換手成本。如果按照市場上的部分聲音去嚴格要求基金經理低換手,就會磨滅了部分基金經理的個性,反而使他們失去了實現自己策略的能力。
可能市場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更傾向于認為,如果你能在一條細分賽道堅持并足夠穩定,最終深刻理解這一賽道的本質,那就是一個很優秀的基金經理。
問:你在投資基金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好的基金經理是有哪些共性的?
于善輝:我覺得好的基金經理一是都比較自信;二是比較專注,甚至有些書呆子氣;三是一直在不停的學習,不停的進步。
我們在調研中經常會問基金經理,你投資過程中最不成功的案例是什么?后來是怎么糾錯的?
因為投資本身是一個很反人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問題在于犯錯之后有沒有反思總結,進而完善自己的方法論,完善自己的投資策略。只有不斷反思、進化的基金經理才會走的更長。
「 精彩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