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出行,可選擇的交通工具很多,不像以往,“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這就是社會的進步。
在多種多樣的出行方式中,飛機是最快捷的方式。依我個人的經驗,其實每一種交通方式都各有其利弊。飛機最快,而且打折后的價格也實惠,但給人的安全感較差。每次坐飛機,只要飛機一離地,我的心就跟著懸了起來,啥時候等飛機輪子著地了、滑行了,我這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每次都如此,這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感覺會讓我很不舒服。高鐵給人的安全感就好了許多,盡管它的速度不慢,現在“復興號”動車組已經達到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可至少它是在地上開,這種“腳踏實地”的感覺給人帶來的很強的安全感。但是高鐵的速度與飛機相比畢竟是小巫見大巫,坐短途尚可,坐長途,可就有些令人吃不消了。而且,“鐵老大”雖然也在張羅著票價打折,可是一直雷聲大雨點小,以至于出現了前往同一地點飛機票價低于高鐵票價的這種“倒掛”的現象。坐普快列車應該是最舒服的出行方式,不但安全感極強,而且價格便宜,更可心的是還可以購買臥鋪席位。買了臥鋪席位,你愿意躺著你就躺著,你愿意坐著你就坐著,躺累了坐累了你還可以串串車廂瞎溜達。硬臥車廂人多了些,舒適度因而稍差,軟臥人少舒適度就更好了。但是有一點,雖然叫普快,其實并不快,像我要是回老家,2000多公里的路程,坐普快列車居然要40+小時。沒啥急事坐著體驗體驗還可以,要是有啥急事,當然不能選擇這種出行方式。其他的像汽車,現在基本上都在跑短途了,長途汽車原來有很多,若干年前我就坐過溫州到沈陽的長途大巴,但現在除了一些偏僻線路,長途大巴已經基本上被飛機高鐵擠出了運輸市場。乘坐汽車出行,最令人擔心的還是交通安全。汽車的路況可要比飛機高鐵復雜得多了,所以安全系數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了下來。
出于多種情況的考慮,一個省不可能設立太多的機場。我粗略查了一下,擁有機場數量的第一集團,其共同特點都是地域面積較為遼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氣候條件相對要好。新疆和內蒙古,都是19個。云南、四川、黑龍江、貴州分別為15、13、12、11個。擁有機場數量的第二集團,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因旅客乘機出行需求較大,因此機場密度較高。如山東、江蘇、遼寧、廣東、浙江分別為9、9、9、8、7個。其中江蘇的密度最高,平均1.1萬平方公里1個機場。機場擁有數量最少的地方,受地域面積限制,如四個直轄市,重慶、北京、上海、天津,只有3、2、2、1個。自然條件惡劣的青海、西藏,機場的數量就更少了。
機場數量少,機場所在地周邊幾百公里范圍內的有乘坐飛機需求的人,就會呈一個輻射狀到機場乘機,俗稱叫“趕飛機”。過去交通不發達,要坐飛機就需要送機、接機。送機還好說,掐著點開車把要坐飛機的人送到機場就好了。接機可是有說道、有故事的。
經常性的飛機晚點,似乎是不正常卻又極其正常的事情。這里面有什么說道呢?官方的說道一般不外乎航空管制啦,航路氣象條件啦,飛機機械故障啦,前站飛機晚到啦,等等。民間的說道則很玄妙,認為飛機正點不正點,關乎乘機人的人品。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調侃。
接機的故事可就多啦。
有一次幾個朋友來溫,我當然要去接機。說好了晚上8:30到達,可顯示牌上顯示:因為航空管制,到達時間待定。待定?我去!你好歹有個時間,不管多晚,我也有個盼頭啊!待定?還不定到猴年馬月地老天荒!在N次站起坐下之后,在N次的往返問訊處之后,在把機場允許去的各個角落視察了N遍之后,終于于第二天凌晨四點,等來了飛機。幾個朋友掩飾不住疲倦,見了面就誠懇地道歉:是我們人品不好,讓您久等了!哈哈一笑過后,居然說餓了。我說好,這個點,等折騰到市區,天也大亮了,干脆,直接去早餐店吃早餐吧!于是,市區某早餐店,店老板驚訝地發現,店剛開門,就進來五六個眼睛紅紅、饑腸轆轆、迫不及待的客人。
還有一次,我回老家,倆哥們開車去機場接我。不出意外,我的人品再一次“爆棚”,飛機晚了四五個小時。這倆哥們等得實在不耐煩,干脆就在機場里找一家小店,點菜點酒,哥倆喝上了!有道是“酒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哥倆一邊喝一邊聊,居然把借機這件事給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好不容易下了飛機到了出口,撒目一下,哎,怎么不見接我的人啊!說好了來接我的啊!又氣又惱打電話,才知道那哥倆在機場的一家店里喝著呢。沒辦法,我只好拖著行李去找他們,一見面,發現哥倆已經喝得醉醺醺的了。我又氣又笑,問:你倆喝成這樣,回去咋開車?那哥倆喝多了倒是不糊涂:你人品這么差,還要怪我們!再說不是還有你嗎?你不是會開車嗎?合著這哥倆在這等著我呢!于是,本來說是在機場接我,結果我開著車拉著倆醉鬼回去了。
近兩年,老家通了高鐵。通往老家的高鐵在機場就有一站,這下子可方便了——再也不用麻煩人車接車送的了。
可是,步出機場出口的那一刻,我依然下意識地四下里張望了一下。在找什么?在找誰?其實我知道,我什么也不找,找也是白找。過去的那種你人一出來,就會有一雙熱情的手向你揮舞,就會有一雙熱情笑臉朝向你的場面,恐怕今后再也看不到了。想到這里時,不知怎的,我的內心里竟然升起了一絲絲的小失落。
現代化在給我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似乎不知不覺地隔離了人情。過去不發達的時候的迎來送往,給親戚朋友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但親戚朋友不就是拿來“麻煩”的嗎?我不就是親戚朋友拿來“麻煩”的嗎?“麻煩”來“麻煩”去之間,多了很多的交流,多了很多的理解,多了很多的親密,多了很多的珍惜,多了很多的感動,多了很多的感恩。
忽然想起小時候住平房的時光。那時候,鄰居間都隔著矮矮的稀疏的短墻,東家的飯香飄到西家,引來西家的口水和聯想。那時候,家里只要做點差樣的“好吃的”,家長們都會多做出一些來,然后都會盛上滿滿的一碗吩咐我們這些孩子給東家的大叔西家的大嬸送過去。東家大叔西家大嬸自然也是如此。現在,住在鋼筋水泥森林里的人們,這樣的時光,怕是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