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施行諸如解剖性肝切除或活體肝移植供肝切取等手術時,肝膽外科醫生能否在術前確認肝門區內各脈管的1、2級分支的走行,在手術中將其分離懸吊事關手術的成敗。特別是肝門部膽管癌病例,為確定切除側脈管的離斷位置及保留側脈管結構的完整性,需要在肝門區脈管結構走行中斷的情況下有效評估脈管的空間關系及受累范圍,更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在肝十二指腸韌帶的左緣走行著肝固有動脈和肝左動脈【圖1】。肝右動脈橫跨門靜脈前方,通常是從肝總管后面通過,至肝門右緣。肝右動脈在沿肝總管后面走行的過程中發出膽囊動脈。
圖1A 肝門部肝十二指腸韌帶示意圖
圖1B 肝門部膽管癌行右半肝+尾狀葉切除時肝門解剖的術中照片
完全分離出肝左動脈的左外葉上段支(A2)、左外葉下段支(A3)、左內葉支(A4)
圖1C 肝門部膽管癌行左半肝+尾狀葉切除時肝門解剖的術中照片
分離出肝右動脈的右前葉支(A)和右后葉支(P),右前葉支一直分離出下一級分支
CBD:膽總管;CA:膽囊動脈;GB:膽囊;RHA:肝右動脈;PV:門靜脈
在肝十二指腸韌帶的右緣,有肝總管和膽總管。一般的教科書都描述左右肝管匯合部位于左右門靜脈分又部的正上方,但實際上,左右肝管匯合部位于門靜脈右支的稍上方。
左肝管走行在門靜脈左支的上前方。若在門靜脈矢狀部右緣切斷膽管,前面的開口是左內葉膽管B4,后面的開口是左外葉膽管B2+3。右肝管比左肝管短。右前葉膽管走行在門靜脈的前方,手術時可一直分離至右前葉下段膽管(通常是背側支B5b)的匯人處。但在幾乎全部的患者中,右后葉膽管都從門靜脈右支的上方向其下后方走行(即北繞型),從肝門部能分離出來的距離很短。
門靜脈在肝門部分為左、右兩支。和膽管一樣,門靜脈右支短,門靜脈左支有較長的橫部。從左右門靜脈分叉部和左、右門靜脈主干上發出數支尾狀葉分支。
肝門板是肝十二指腸韌帶的臟腹膜覆蓋在左右肝管匯合部上方的纖維性膜樣結構,上方與左內葉(S4)肝實質相連接【圖2~圖4】。右側至膽囊窩(構成部分膽囊床),左側至Rex窩(門靜脈矢狀部通過處的凹陷)。
圖2 冠狀切面上的肝門板(粉紅色部分)
圖3 肝門的板結構和各門靜脈蒂位置
圖4 擴大右三葉切除+尾狀葉全切除的術中照片
門靜脈右支已切斷,門靜脈主干牽向左側。P4也已分離懸吊。在肝門板的稍下方,可觸及通過左肝管插至膽總管內的PTBD引流管(--)。肝門板的下方有發向尾狀葉的門靜脈蒂(*)
肝門板是手術時從肝外進入肝內的極為重要結構,在肝門部膽管癌或膽囊癌手術時,都以肝門板為最初的標志,向肝實質深部分離肝內膽管。
肝門板在右前方延續成膽囊板,即膽囊窩中位于膽囊和肝實質之間的一層菲薄纖維性膜樣結構。肝門板的右端包裹右半肝門靜脈蒂并延伸至肝內,亦即在膽囊板的外上方深面有右前葉門靜脈蒂存在。進一步,在右側肝門的外下方,肝門板與肝十二指腸韌帶右緣的上后端相延續,包裹右后葉門靜脈蒂直至Rouviere溝【圖5】。
圖5 擴大右半肝+尾狀葉全切除的標本
從左下方角度向上拍攝的照片。可清楚地觀察到位于膽囊頸后方、門靜脈右支斷端右側的Rouviere溝
肝門板的左端在臟側面至Rex窩,然后移行為臍靜脈板。在此處有伸向左上方的左外葉上段(S2)門靜脈蒂發出。臍靜脈板在臟面延伸至肝圓韌帶,距肝圓韌帶不遠,向外側發出左外葉下段(S3)的門靜脈蒂,向內側發出左內葉(S4)門靜脈蒂。肝門板左端的上方是靜脈韌帶(Arantius管),肝門板包裹著靜脈韌帶。
從肝門板后壁發出數支支配尾狀葉(S1)的門靜脈蒂。
肝、膽道的神經可分為2組:肝前神經叢和肝后神經叢。肝前神經叢與肝動脈伴行,肝后神經叢位于門靜脈的后方。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右膈神經的神經纖維可支配小范圍肝臟。肝前神經叢由來自左側腹腔神經節和迷走神經后干腹腔支的神經纖維構成。肝后神經叢由來自右側腹腔神經節的神經纖維組成,其中也包含迷走神經后干腹腔支的部分神經纖維。
迷走神經肝支來源于迷走神經前干,走行在小網膜中,從前面跨過肝左動脈到達肝門的左側,混入肝前神經叢后入肝。迷走神經肝支在到達肝十二指腸韌帶后分為上、下2支,上支入肝,下支支配幽門。
責任編輯 | Z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