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聰明,而有些人則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蠢呢?
腦神經科學已經證明了,人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雖然這并不是指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的潛能(這個觀點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而是指,我們大腦的很多的區域,并沒有充分被利用起來。
而所謂的“利用”,就是激活我們的神經元,讓神經元產生更多和更有用的聯結。因為一旦大腦的神經元沒有被利用,大腦就會自動將它們清除,從而導致我們的認知能力退化。
所以,想要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更加敏銳,就需要時時刻刻好像“磨刀”那樣,把大腦磨得更鋒利。
當然,我們還需要避開所有可能損傷大腦的行為,如:
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以下五個行為,你就能夠變得更加聰明了。
那些聰明的人,好像學習都比較厲害!但事實上,是因為他們喜歡學習,所以才讓他們變得如此聰明。
所謂學習,不一定是局限于書籍上面,任何形式的學習,都能夠激活我們大腦的神經元。
當我們接觸新事物時,在大腦里面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大腦會為我們參與的每個新活動創建新的突觸聯結。這些聯結彼此建立,增加你的神經活動,從而跟其他已有的神經元進行連接——這意味著,我們正在進行學習。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神經元的可塑性,是個體智力差異的一個因素。可塑性是指神經元之間建立連接的數量,如何影響后續連接以及這些連接的持續時間。
如果你重塑的神經元越多,代表可以吸收更多的新信息;而如果你能夠保留這些信息,則可以對大腦進行持久的改變。
所以,不斷地讓自己接觸新事物,有助于使大腦處于學習的準備狀態。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動力,還可以刺激神經發生(新神經元的產生),并使你的大腦為學習做好準備。
這個學習過程就是:
所以建議是,經常讓自己處于學習新事物的狀態中,不斷尋找新的活動來吸引你的思想,擴大你的認知范圍。
只要是你沒有做過,或者做得還不夠熟練的事情,都屬于“新事物”,讓你通過學習去重塑大腦。
我們的大腦很喜歡找捷徑,以節省做事的精力。
這當然是好事,例如我們起床、洗臉、刷牙,想都不用想,都知道怎么做,從而把節省下來的精力,用在其他地方上。
然后,如果我們的大腦長期處于一種習慣性的狀態當中,時常做一些自己閉上眼睛都能夠處理好的事情,大腦里面的神經元就會因此慢慢被清除掉了。
因為既然當前的神經元都已經滿足到你的日常需求,為什么還要浪費這么多神經元呢?就這樣,大腦就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蠢。
如果你每天都做一些習慣性的做事,上班從事重復性的勞動,下班回家刷小視頻,動腦子的次數一只手的手指都能夠數得過來,那么你就需要注意了。
例如玩“數獨”這些游戲。你肯定聽說過一些關于腦力訓練的游戲說法。但是,這些腦力訓練游戲,并不能夠讓我們變得更聰明——長期游玩,只會讓你更加精通這個游戲而已。
也就是說,這些訓練大腦的游戲盡管有用,但卻是短暫的。一旦大腦掌握了這些游戲的基本玩法,你就要繼續進行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才能夠讓你的大腦得到成長。
是的,讓大腦不斷面對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才是真正起到作用。
因為在認知增長方面,效率并不是主要的任務。為了使你的大腦建立新的連接并保持它們的活躍狀態,一旦你對所從事的活動達到精通點,就需要繼續進行另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這些挑戰性的事情,會讓你覺得有些不適,只能勉強實現你想要的結果。然而正是這種做法,才會讓我們的大腦一直保持敏銳。
所謂“創造性思考”,并不是要在畫畫或者做一些帶有藝術氣息的事情時,才有機會運用。
這里談論的創造性思維,是談論創造性認知的本身,以及對你大腦中正在運作的過程到底意味著什么。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創造性思維并不等同于“用大腦的右腦思考”。它涉及到從大腦左右兩邊的協同運作,而不僅僅是從右邊。
創意認知涉及不同的思維方式,如:
這些思維方式之間的遠程關聯,傳統思維方式和非傳統思維方式之間的來回切換(認知靈活性),從而協作運用形成新穎的想法。
這些想法也適合你的活動正在做。為了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工作。
例如你是老師,要教導學生了解某個知識,你能不能創造性地使用一些特別的方法,幫助學生思考問題以及記憶,讓他們了解更多有關該主題的信息?如何提升學習更多樂趣?甚至將獲得的知識轉移到其他學術表現領域?
這些都涉及到創造性思維的運用。
外國就做過這樣的實驗,測試組的學生(使用創造性方法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大學課程中的最終成績要高于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和評估方法)。
但是,為了公平起見,實驗人員還為測試小組提供了與普通學生相同的分析型考試(多項選擇考試),并且他們在該考試中的得分也更高。
這意味著他們能夠轉移通過創造性的多模式教學方法獲得的知識,并且在相同材料上對成就的完全不同的認知測驗中得分更高。
平時遇到問題,試一試離開當前的思考模式,只要能夠有效解決到問題,不妨想想還可以有哪些辦法?例如公司推出一個新產品,你用什么方法去營銷,會吸引客人購買呢?
這會激活你的創造性思維。
前文說過,想要提升我們大腦的智慧,效率從來不是主要的任務。
可是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每個人都嘗試讓所有事情變得更加輕松和有效率。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花費最少的體力和精神精力。
但是,這對我們的大腦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例如手機導航。現在去哪里,我們都會打開手機導航,對于不熟悉的地方,這無可厚非。
可是,我遇到很多開車的朋友,他們居然在本市也要使用導航,而一些經常去的地方,也需要導航。
一旦忘了打開導航,他們就找不到方向了,不知道朝著哪個位置走了。于是開車的時候,大家都懶得動腦子;連等紅綠燈的時間,都用來看手機。
我以前也是這樣,別人跟我說目的地在哪里,附近有什么建筑物,我完全沒有印象,因為我的注意力并沒有放在周圍的環境上,而是看著導航走,忽略了道路兩旁的景象。
后來有一次我去重慶出差,當地的朋友跟我說,在重慶開車,導航的作用只是告訴你走哪一條路線更好、花多少時間而已,但怎么走,能不能順利走到目的地,最終還是你根據自身的駕駛經驗去決定。
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外界的道路上,你才不會在駕駛這個過程中,因為錯過這個路口,而導致自己離目的地越來越遠。畢竟,你是帶著思考去開車,而不是什么都聽信導航。
是的,你的大腦也需要鍛煉。有時候,使用技術是必要且必要的。
但是有時候,只要你能負擔得起時間和精力,最好還是不要走捷徑,并不斷動動腦筋。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建議每周步行幾次或上樓梯而不是乘電梯。
你也希望自己的頭腦變得健康,不是嗎?偶爾遠離導航,對你的空間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會有所幫助的。
最后一個要素,也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認知潛能的要素:網絡。
這個“網絡”,可以是人際網絡,也可以是工作網絡。如果你要更好地做到前面說到的四個行為,加入一個網絡,你會更容易把它們轉化為你的能力之一。
通過與其他人建立聯系,或者通過面對面的互動,你把自己暴露于各種情況下,這些情況就能夠讓你做這四件事(學習新事物,做挑戰自己的事,創造性思考,專注地做事)時更加容易實現。
通過向新朋友,新想法和新環境展示自己,你就可以為認知增長這種新機遇敞開大門。和一些不是你擅長領域的其他人的陪伴下,你有機會從新的角度查看問題,或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洞察問題。
所以為什么多見人,多跟不同的人交換意思,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就是這個原因。頭腦風暴的機制,就是基于這個原因。
學習就是將自己暴露于新事物并以有意義且獨特的方式獲取信息,與他人建立聯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好方法。
如果你正在尋找新生事物的情況、想法、環境和觀點的方法,那么網絡就是答案。把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網絡當中,你的大腦就能夠跟隨著環境,產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不管你要學習什么,如果有一個網絡,千萬不要逃避,勇于加入進去,感受網絡對你的改造。
當然,前提是,這個網絡是積極且正面的。畢竟壞的網絡,也會對我們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一點很重要。
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塑造出一個更加聰明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