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流韻
胡 弦
這次是去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發現雖然許多地方開挖了新河,但這條線大部分都是借用大運河的河道。
第一站到的是江都翻水站,這里是南水北調的源頭,據說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其一天一夜的抽水量,如果注入寬深1米的水渠,可以繞赤道一周。
若是在高空中俯瞰,翻水站像處在一幅畫中,青山聳立,綠波蕩漾,數公里內的水口閘門,錯落排開,像是排簫。水泵的搏擊力化解在流水中,化為綿長樂聲,在青綠大地上蔓延開來。這樣的大型翻水站,在東線黃河以南就有13處、幾十座。正是這些泵站,把江水一級級抬高30余米,穿越淮河,穿過黃河、海河,直抵山東、天津、北京。
俗語云:水往低處流。古老的大運河也這樣流了幾千年,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只要水泵一開,便一河清流向北,長江的水波便連上了淮河的浪花、海河的濤聲,南方婉轉江流的清音,便融入了燕趙故地的黃鐘大呂。
一路走來,能感覺到南水北調的雄壯,13級泵站仿佛13個壯漢,把江水和運河扛在肩上往高處攀登。而一個個巨型水泵是他們的心臟,為古老的河流制造了勁健的心室和心房。
南水北調又是柔情的,13級泵站使古運河像一支有13個孔的長笛,流水是裊裊樂音,經由數不清的河汊輸入大地的脈絡,輸入莊稼草木的細徑和城市的密集管網。
而沿著運河,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無數大大小小的湖泊蓄積著清水,如同一尾尾巨魚鰓,把新鮮的氧輸送給沿途的村鎮。
也許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人造血脈,它那么真實,日夜奔騰喧響,應和著人類的喜樂、藍圖,在浩蕩的奔流中拐彎,在祖國寬闊的眉宇間舒展,化為優美的旋律、輕盈的身姿或舞臺上飛動的水袖……亦真亦幻,流動在船工的號子中,流動在古老的裝訂線里,吞吐時光,卻又將歷史一分為二。濤聲如舊,其實已不知不覺換了人間。
南水北調除了輸送清水,還兼有環保排污功能。“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是前人描寫古代大運河的詩句。新的大運河卻煙柳畫橋,風光綿延,如同一條綠色長廊。在揚州市區,分叉出的運河就是一條旖旎水巷,晃動著游船和民居的倒影,水面不寬,彎彎曲曲,流動也比行船的河面緩了。不用馱著船隊來往,繁忙和匆匆感消失了,這條河仿佛有了松弛的心境,有了流連自身波光和城市美景的閑情逸致。
斜陽脈脈水悠悠。潔凈水質,攜帶的是另一種福祉。在淮安的一段,夕陽中的運河波光瀲滟,如一條錦鱗。河上,賽龍舟的人正在訓練,這古老的游戲仿佛接通了一條河的記憶,幾條漁舟樣的小船在遠方劃動,一直劃向金色的遠方,消失在那里。我站在岸邊,龍舟上的咚咚鼓聲,仿佛從很遠的時間那邊傳過來。
大運河已變得年輕而充滿生機,河底滾動的是歷史的煙云,而在清波中跳躍的,卻是現代水利的全新律動。清流北上,一直是個古老的夢想,大運河,不但流過我們的世代,也流淌在它自己早已懷揣千年的大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