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漫步至橋頭時,見橋堍有一農婦在賣什么,湊近細看,是像柿子似的果品,但比常見的小,色褐,干硬。問她是什么,答以閩北語,聽不懂。買一斤,很便宜。帶到福州,向朋友請教。他說那是柿子,不是尚未成熟就采下的,而是由它們在樹上掛著——任其自然成熟,吃起來有好味道。
閩語怎么稱呼它,我記不住,直至在一本美食刊物上讀到一篇文章,才知它是樹頭烘——我領會它是在樹頭上“烘”熟的。
相傳,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朱元璋在作戰時失敗,被敵兵追殺,幾天內沒吃,士兵們還患了腸胃病。幸運的是在路過一柿林時,見到樹上有不少紅彤彤的樹頭烘,便摘下療饑,附帶連腸胃病也大有好轉。他們擊退追兵,對那片林子心存感激。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還脫下皇袍披在樹上,封救命的柿樹為“凌霜侯”。
鳥類中的灰山雀、白頭翁與喜鵲把樹頭烘視為美食,與人爭食。然而它們“知恩必報”,吃了樹頭烘,把種子屙到山上,來年又長出小柿樹。
讀到一篇《滿山柿子掛燈籠》,文中說男女山民在寒露季節采柿子,邊采邊唱山歌。女的唱道:“我甩下一個烘(熟軟)柿子,小心打著你的腦殼子”?!澳X殼子”為川語,腦袋之意,該地把熟軟的柿子稱為“烘柿子”,與“樹頭烘”同義。按該地習俗,一樹柿子不能全采完,要留幾個“謝謝”,象征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