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甘、微溫,功能補氣生血,益氣升陽,扶中舉陷,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排膿,愈瘡生肌。適用于氣虛無力,血虛萎黃,自汗盜汗,易感畏風,中氣下陷,胃下垂、脫肛,慢性泄瀉,婦女崩漏,子宮下垂,瘡瘍腫毒久潰不愈,氣虛水腫等癥。有認為黃芪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如利水消腫,適宜劑量10~30克,如用至30~60克利水作用反消失,而至60~120克,利水消腫作用又加強了。 市售名方 歷代中醫(yī)藥文獻記載以黃芪為主藥的方劑很多,流傳下來的很多名方至今仍為臨床常用。現(xiàn)僅選藥店有售的非處方藥物介紹一二。 1.補中益氣湯:由黃芪、黨參、柴胡、升麻、白術、當歸、陳皮、甘草組成。治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內(nèi)臟下垂。市售成藥最常見的是“補中益氣丸”,不同廠家產(chǎn)品性狀不同,有為棕色的水丸,有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應按說明書服用。也有制成“補中益氣顆粒”的,以溫開水調(diào)服。 2.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組成。適用于肺氣不足,表虛自汗,慢性咳喘氣短,易受風寒感冒者。玉屏風散,2009年入選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成為基層醫(yī)院必備中藥。玉屏風散在藥店內(nèi)有成藥“玉屏風顆粒”出售。 3.歸脾湯:由黨參、白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當歸、遠志、甘草、茯苓組成,大棗、生姜煎湯送服,具有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的功效。市售成藥名“歸脾丸”,適用于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種出血等癥。 4.當歸補血湯:由黃芪、當歸(劑量按6∶1比例)組成。適用于氣虛陰虧,面色萎黃,神倦脈虛者。市售成藥名“當歸補血湯丸”,屬于虛證類非處方藥。 5.黃芪建中湯:由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棗、生姜、飴糖組成。適用于脾胃虛寒,腹痛隱隱,體倦乏力者。市售成藥“黃芪建中丸”,因有溫散作用且為蜜丸,故孕婦和糖尿病患者禁用。 民間膳方 黃芪又是一味民間常用的補益中藥,沒入食療藥膳方中。 1.黃芪紅棗湯:黃芪15~ 加冬蟲夏草2~3根,補益氣可以更大;加丹參9克,對心腦血管病防治有效;加龍眼肉15克、黑豆30克、花生米30克,適用于貧血、失眠、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冬季加羊肉300~500克,能溫養(yǎng)氣血,適用于氣血兩虛,畏寒肢冷者。 2.黃芪人參粥:黃芪 3.黃芪鯉魚湯:黃芪 4.黃芪蜂蜜湯:黃芪 5.黃芪烏雞湯:黃芪30~
特別提醒 情況時暫不宜服用黃芪: 消化不良、食積、納差、腹脹、苔膩者;陰虛火旺、口干舌燥、舌紅或光、脈細數(shù)者;感冒高熱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