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了解控制的政治思想主張及教育成就,了解百家爭鳴中所涌現出的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思想主張,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的聯系,初步形成歷史的整體觀。通過閱讀教材編制表格,增強閱讀能力,學習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勇于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孔子》主題曲)
孔子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人物了,至今依然受到國人乃至全世界的尊重,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光榮。那么,孔子為什么會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百家爭鳴又有哪些思想學派呢?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和設計意圖
依據教材內容對先秦時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張和著作進行介紹。在這個過程中,以教師講述和學生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
1. 孔子。主要分析其思想主張和教育主張,并分析其歷史影響。
2. 老子。分析其思想主張。
3.百家爭鳴。
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在學生分析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社會急劇變化—反映在思想上出現百家爭鳴
經濟上,鐵器牛耕出現,生產力發展,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瓦解,封建社會形成
軍事上,長期戰亂,奴隸社會逐漸瓦解
政治上,變法運動興起,封建制度初步建立起來
對各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及其思想主張進行講解,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以下問題:
1.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有哪些主要話題?為什么會以它們為主要話題?
主要是關于戰爭和治理國家兩個方面;社會現實的需要。
2. 諸子百家中哪一觀點最符合時代潮流?
法家。有封建制度確立,統一趨勢的歷史潮流所決定的。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回答教師的問題,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學生分析討論,理解教師分析總結的問題,從中得到“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反映”的認識。
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1、孔子:
孔子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A.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理解孔子的“仁”、“禮”的思想內涵,并根據學生閱讀、探討的情況,指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概念。
學生活動:①在學生閱讀探討教材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由對孔子的“仁”、“禮”思想了解較全面的學生扮演孔子,再現孔子設壇講學的情景,并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中,歸納出孔子的“仁”、“禮”思想內涵。②感性認識孔子:放映學生自制錄像“夫子廟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
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
B.偉大的教育家
教師活動:啟發學生回憶小學社會課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并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十則》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出孔子在辦學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相關論述,聯系現實學習情況,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響的深遠性。
學生活動:學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再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2、老子(道家)
(簡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家創始人
思想:1、“道”——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準則
“無”——無為而治,反對法治和禮治
2、樸素的辨證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之一,鑒于導入部分已有對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這里著重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并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善于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教師活動:以圖表形式(內容含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引導學生歸納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學生討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教材首先歸納出各學派的主要思想。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相關表格,并填寫。
派別
代表人物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莊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韓非子
兵家
孫武
孫臏
三、課堂小結:
由教師指導(以探討方式提出參考意見,不作最后結論)、學生參與(允許提出不同意見),從兩方面進行小結:
1.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學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2.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它們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其思想核心中的精華,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鑒價值和意義。
板書設計:
儒家:孔子(思想家、教育家)仁、愛人、為政以德;創辦私學、因材施教、謙虛好學
道家:老子(思想家)《道德經》
兵家:孫武(軍事家)《孫子兵法》
墨家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儒家 孟子:仁政、春秋無義戰
道家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
法家 韓非子: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附一:課堂教學活動實錄片斷
1.課堂短劇《因材施教》
(孔子在書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書)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進來,停不住腳步撞在書桌上,把桌子上的東西全弄翻了,書簡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簡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氣喘吁吁地)先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君,請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去否?
孔子:(嚴肅地看著他,搖了搖頭)請三思而行,考慮清楚再去。
子路:(點了點頭,急急忙忙地沖了出去)
孔子:(捧起剛才未讀完的竹簡,又細細地品味起來,無意中看到曾參在門口躊躇地走著)曾參,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參:(吞吞吐吐地說)我,我有一件事想請教老師,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想找學生去當大夫,學生不知是去還是不去?
孔子:(毫不猶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誤了時間。
子路:(又沖進書塾)我和曾參的問題一樣,為什么您的答復卻不同?
孔子:(面帶微笑,點了點頭)曾參性子慢,做事諸多猶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錯失了良機。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誤了大事。
子路和曾參:(認同地點了點頭)我們明白了。
2.課堂辯論:儒、道、法三家辯論詞選
學生甲:我贊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張“以德教化人民”,我覺得是正確的。如果像法家一樣強調法治,就會導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為嚴刑苛法而滅亡的嗎?歷史上推行暴政的獨夫民賊,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天下太平。
學生乙:治國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決心要治好國,那么國家就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國,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國講求待人溫和,這種治國之道我不贊成,如果對待每個人都那么溫和,那么壞人呢,社會上的惡勢力呢?能因為你的溫和對待而變性,改邪歸正嗎?老虎從小養到大,最終不也是死性難改,把自己的主人給吃了,又何況是那些壞人呢?如果只會待人溫和,那些壞人豈不是逍遙自在,更任性妄為了?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國之道合理的話,為什么會有現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對那些不遵守紀律的人加以懲罰,這樣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對應了嗎?
學生丙:儒家和法家雖各有所長,但處于兩個極端:儒家處于禮教極端,而法家則處于暴力極端。而道家,不會太禮教,也不會太過于暴力,是一種理想的治國方法——“無為而無不為”。
學生丁:過去、現在無處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雖說法治是導致秦國滅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國統一六國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樣壓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們一樣是沒有自由。因為畢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樣野性難馴的人,他們愿意服從儒家的“仁”和“禮”嗎?再說說道家。雖說道家的無為不是無所事事,還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這樣順其自然,分明是消極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馬呢?順其自然,你難道讓那些不法之徒逍遙法外嗎?
學生戊:道家主張的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順應自然,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它既不像儒家那樣壓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樣刻意強求,武力維護,只有取法自然,和諧發展,決不是消極避遁,因其終極目標仍是“治”。如果說儒家的“仁”和“禮”是溫情脈脈的精神鴉片,那么法家的“刑罰”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用得好,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武器,用不好,則會成為自我滅亡的武器。
學生己:我認同的是道家。因為如果像儒家這樣,無視個性的差異,蔑視個人利益,那思想就越來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創造力,我想這也是使中國落后的原因之一。
學生庚:有的人說,法家的治國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會讓國民遭受皮肉之苦。不見得吧!你不制定嚴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錯了事無所謂,殺了人可以逍遙法外,偷了東西沒人理睬,那樣才真正讓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種仁慈的辦法,有可能改變得了所有的人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嗎?
學生辛:法家的“刑罰”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國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個空殼,久之,民眾一定會對這種“刑罰”有所反抗。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把屠刀幫助秦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同時也成為秦朝速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古時候跳回現實生活,就拿學校做比喻,你要校風好,難道就要老師上課拿著一把戒尺,誰不認真聽課,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誰做錯事,哪怕是一點小事,也要嚴厲地懲罰他嗎?不是的,這樣做只會使他們更加討厭上學,討厭學校,變得更壞、更反叛。如果你“無為而治”,雖然到最后“無為而無不為”,但中間那段時期,你的校風差得無可挽救,誰也不會再聽你說。如果用“仁”和“禮”來教化學生,和他們建立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體會他們的心聲,參考他們的意見,使得無論從校內到校外都充滿和諧,老師和學生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
【教案二】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課程標準: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標準解讀
1、怎樣認識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觀念的遺物比物的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還要多的多,單從數量上,就不能忽視觀念遺產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實上,他們是統一的,互相滲透,無法分開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遺產都不可能沒有觀念的影響和支配。從理論上說,思想文化與當代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留給現代的最豐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遺產,是今日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覺地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必須的修養。
2、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什么只單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在當今的世界,這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的許多重要內容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而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它的潛在價值將不斷地被重新發現、認識和評估。誠然,中國古代有著眾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認為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國思想,必須了解孔子
3、“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指的是什么?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學派或學術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謂“百家爭鳴”,表示當時流派的眾多和學說的紛爭。何謂“主要史實”?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還有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鞅、韓非,墨家的墨翟,陰陽家的鄒衍,名家的惠施、公孫龍,兵家的孫武、孫臏,如有可能,最好講述與其中某些人有關的歷史故事,如,孫臏賽馬之類,通過生動形象的情節,加深對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謂“百家爭鳴”是“各家爭鳴”是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靈活運用隨堂小品、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分組這一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課前準備:預習教材本課內容,閱讀相關課外知識
評價方式:觀察評價法、調查評價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在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于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過渡說明)本課側重介紹了當時5個主要的思想學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們將這9位代表人物與8個縱向小組分別對應起來。(對應見下)
新課講授
(分組閱讀)每個同學分別找到自己組對應人物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最好能與自己的課外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
第1、2小組——孔子(儒)
[學生活動1]如果我們要為孔子制作一張名片的話,該如何介紹呢?——簡介孔子的生平
(通過假設這一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而達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備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于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后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朝政,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學生活動2]隨堂小品:因材施教
(參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補充)學生公西華的詢問與孔子的答復
(提醒)注意表演時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學“習”、學“問”
(說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此外,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
(聯系)語文教學“《論語十則》”
(從進度上看,初一語文教學剛好教到《論語十則》這一課,可與歷史教學實現互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通之處,如下面提到的周國平《人生寓言》等,這與歷史課向歷史與社會課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啟發思考)1、孔子的教學思想給你的學習狀態有什么啟發么?
2、可能你已經理解并記住了這些言論,但落實到行動中了么?
(簡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最高的道德準則
(說明)“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苛政猛于虎”,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反對暴政虐民。
(對初一的學生而言,過多直接引用古語加以說明,會使學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釋,又不為時間所允許,故而在授課過程中只選擇具典型意義的言論加以解釋,下同)
第3小組——孟子、荀子(儒)
[學生活動3]知識競賽
(搶答/備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字寫字)、數(算術)
明清時期以四書五經為題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
(通過知識搶答這一方式促使學生多接觸這方面的課外知識,實現探究性學習,同時通過題目所涉及的知識對本課內容加以補充)
(小結)孟子的生平: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受業于子思之門人,曾游歷數國,闡述其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賦稅”、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舍生取義”
(簡介)荀子:名況,趙國人。在多年的游歷中,他接觸到各種學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學說思想,總結了各派學說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成為儒學大師和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說明)斗轉星移、暑往秋來都是自然現象,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萬物役”)
第4小組——老子(道)
(簡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家創始人
思想:1、“道”——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準則
“無”——無為而治,反對法治和禮治
2、樸素的辨證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結合)教材P45“動腦筋”以柔克剛
(說明)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一生無所作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學生活動4]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對立面相互轉化的事例或理論
(備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孔子、韓非子、周杰倫、丑小鴨、周國平《寓言兩則》……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方式,帶給學生關于成長的一些啟示)
第5小組——莊子(道)
(簡介)莊子生平:名周,宋國蒙人,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歸隱。著有《莊子》一書。
思想: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極。(無為、無己、絕圣棄智)
[學生活動5]小調查:你讀過《莊子》這本書么,你能給大家講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備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興嘆、吐故納新、貽笑大方、邯鄲學步……
(說明)本活動與下節歷史活動課“《莊子》成語故事會”結合進行
(從某種角度而言,歷史本身即是由一個個故事組合而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利用故事會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6小組——墨子(墨)
(簡介)墨子生平: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墨子后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自然科學中的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貢獻。墨者組成具嚴格紀律的團體,服從其領袖“鉅子”的指揮,過著簡樸的生活。西漢后墨學漸趨衰微。
思想:兼愛(“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用、節葬……
[學生活動6]簡介墨子和公輸班的故事
(備注)公輸班為楚國造云梯準備攻宋。墨子趕到楚國,希望說服公輸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國欺侮小國,墨子與公輸班在楚王面前設置沙盤,演習攻防。公輸班用九種方法攻擊,墨翟用九種方法防御。公輸班不能取勝,最后,公輸班說,“我還有最后的一著,但我不說出來。”墨翟說:“我知道你還有最后的一著,但我也不說出來。”楚王聽不懂他們的啞謎,墨翟說:“公輸班不過以為殺了我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的三百余門徒已進入宋國,登城協防,等待作戰。”楚王于是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第7小組——韓非子(法)
[學生活動7]簡介韓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備注)韓非子是戰國后期韓國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他寫了《孤憤》等文章,集為《韓非子》一書,這些文章為秦王嬴政讀到,極為贊賞。當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是,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韓非逼迫服毒自殺。
(簡介)韓非子的思想:1、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世異事異,事異備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理論,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只有實行嚴刑重罰,統治才能鞏固
(說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第8小組——孫武、孫臏(兵)
(簡介)孫武:春秋晚期人,被吳王闔閭任命為將,率軍攻破楚國。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臏:前以介紹,此略,代表作《孫臏兵法》
[學生活動8]你能給大家介紹《孫子兵法》中有哪些著名的觀點?
(備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十擊一,以眾擊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避實就虛”、“不戰而屈人之兵”……
(聯系)對商業,學習的啟發有哪些
1—8個小組
[學生活動9]比較各學派間的異同
(備注)如治國: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時期
道:無為而治,消極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時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爭觀:儒: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墨:反對非正義戰爭
(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各學派間的異同,從而為思考下面的問題打下基礎)
新課小結
[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是一國國君/班主任,我認為應該以?來治理國家/班級
(說明)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班級與治理一個國家是否有相似之處呢?
(通過這種假定思考和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推薦一套好書)蔡自忠漫畫集
(說明)可以在一種輕松幽默的氛圍中,非常生動直觀的了解諸子百家學說
(介紹一個網站)www.zhanshen.com
(說明)一個很有意思的網絡mud游戲,你可以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家,然后選用儒、道、墨、法、兵、農六種思想之一來發展自己的國家,不同的思想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試一試吧!
(如何將網絡更好的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通過游戲這一普遍受學生喜愛的方式,更值得我們思考)
【學案】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2、通過指導學生梳理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
3、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教學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同時認識到“百家爭鳴”現象是大變革時代的產物。
【課前小練】(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現的問題)
1、 晚期的孔子是 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 ”,主張“ ”。他又是一位大 ,創辦 ,廣收門徒,注意“ ”;他要求學習態度“ , ”、學習方法“ ”;他的言行記錄在《 》中。
2、春秋末期的老子,是 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 ,
其學說記錄在《 》里;墨子主張“ 、 ”;3、孟子主張“ ”;莊子認為要 ,“ ”
4、 末期 的代表人物韓非,主張 ,提倡 ,提出建立 的封建國家。
5、 的鼻祖 是春秋晚期的軍事家,他著有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 , ”是他的軍事格言。
【合作探究】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說出自己學到的知識;
2、聯系實際討論解決“動腦筋”一,看看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幫助?
二、思想家老子
1、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識;
2、導討論解決“動腦筋”二,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三、百家爭鳴
1、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識。
2、理解第49頁孟子名言警句的含義。
3、討論解決:某同學前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心里很難過。你認為用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什么觀點勸導他比較合適?并請說明理由。
【拓展延伸】
思考諸子百家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
【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故宮里有一塊牌匾上寫著“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來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環保意識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戰國時期,各國競相改革,社會急劇變化
B.有文化知識的士到處游說講學,形成不同學派
C.諸子百家相互辯駁,互相影響
D.鐵器和牛耕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4、以下幾種主張,哪一種是老子的思想( )
A.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后代總是勝過前代 B.主張“春秋無義戰”
C.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能相互轉化 D.提出“仁”的學說
5、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其主張對當時封建統治者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是哪個軍事家的名言( )
A.龐涓 B.孫武 C.韓非 D.孫臏
7、列舉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政治主張。
派別
代表人物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莊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韓非子
兵家
孫武
孫臏
(課時訓練)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一、單選題
1. 伴隨中國的和平崛起,全球興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如全球祭孔。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其思想核心是( )
A.“仁”的思想 B.“兼愛”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無為”的思想
2、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的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3、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本兵書是( )
A.《八陣圖》 B.《三十六計》 C.《孫臏兵法》 D.《孫子兵法》
4. 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解。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墨子 D. 韓非子
5. 北京奧運火炬“祥云”的設計理念是“淵源共生,和諧共融”。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體現之一理念的是 (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韓非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戰國時期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一思想的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韓非子
7. 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頻繁的爭霸戰爭 B. 學術繁榮 C. 社會大變革 D. 新興地主階級產生
8.完成下列表格:
姓名
學派
著作
思想
仁
《道德經》
兼愛,非攻
法家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
材料二 他主張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用嚴酷的刑罰鎮壓反抗,鞏固國家的統治。
回答:
①材料一是誰的觀點?他是哪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聯系當時的背景簡評他的觀點。
②材料二是誰的主張?他代表了哪家學派?這一觀點是針對當時什么社會現狀提出來的?
③目前,西方有很多政治家提出借鑒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張來治理國家;隨著社會主義時常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中國正朝著有序的法制社會的軌道前進。針對上述兩種情況,你認為他們的學說有哪些值得借鑒?
10.想想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11.有人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采取道家無為(順其自然)的方法更有利于少年兒童的成長。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1-7 ABDBB DC
8、
姓名
學派
著作
思想
孔子
儒家
《論語》
仁
老子
道家
《道德經》
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墨子
墨家
兼愛,非攻
韓非
法家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9.(1)孔子,儒家,體現了他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的觀點。
(2)韓非子,法家,他的觀點體現了統治者的意志,針對當時國家分裂的局面,該觀點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10.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見解。
11.無法而治,會產生放縱的缺陷,雖然比較民主,但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缺點,家長應該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