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城,像是一個挖之不盡的寶庫,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巷深處,藏著許多你聞所未聞的精致小巧的園林住宅,容易被忽略,也更容易讓人眼前一亮。它們因為少人問津而更保持著一份原有的清凈與悠遠,而欣賞它們的最佳時節,卻正是這春和景明之時。暖陽高照,惠風和暢,煮一壺茶,吟讀半潭碧水一房山,與誰同坐?
1.鶴園
鶴園的文物保護石碑鑲嵌在門廳右墻上,難怪路人只知“政協”不知“鶴園”。按照記載,“鶴園”是清光緒年間道員洪鷺汀開始建造的,近代詞人朱祖謀(1857~1931)曾寓居于此,因俞樾(1821~1907,清末樸學大師)書有“攜鶴草堂”匾而取名“鶴園”。
“聽楓園”離“鶴園”不遠,位于慶元坊12號。石庫門口有赫然在上的“聽楓園”大字,一打聽即找到地方。不過,又是大門緊閉。
從大門兩側的牌子上知道,“聽楓園”已成“國畫院”和“茶館”。想來,既然是茶館,肯定可以入內。叩門許久,卻毫無聲響。一位過路的老者告知,敲邊門或許有人。繞到右側,算總敲開了邊門。
清同治光緒年間,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人吳云筑宅園于此,因園內有古楓婆娑,名“聽楓園”。吳自稱:“宅居不廣,小有花木之勝。”與自居曲園之“微”相評量。吳云善書法,好收藏鑒賞金石,園中左圖右史,鐘鼎羅列。
聽楓園位于住宅東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廳“聽楓仙館”(現改名“聽楓山館”)居園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區。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亭)、適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
可園又名“近山林”、“樂園”,位于蘇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48號),與滄浪亭僅一巷之隔。園門朝南,與滄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可園現存面積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檻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曠。數十年來曾幾度維修。
一道小門,門楣上的“可園”二字是書寫的,而非朝“滄浪亭”那道門上的磚雕,藝術性差多了。據介紹,“可園”在北宋時是滄浪亭的一部分,歷代均有修葺。曾名“樂園”,本是取孔老夫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意,有人誤以為是行樂之“樂”,受到“行樂不可訓”的批評后更名為“可園”。
池北為主體建筑“挹清堂”(現在改名“杏林堂”,說是取古代行醫不收傭金只種杏樹的典故,寓意醫德高尚,與醫學院的宗旨相得益彰。旁邊豎有木牌,不過太破舊了,有損于形象,就不在這里展示了),兩側有廊棚相連。堂前有平臺臨水而筑。堂后的山阜上有方亭一座,名曰“浩歌”。
4.袖珍園林“殘粒園”
殘粒園位于人民路旁的裝駕橋巷,而非旅游圖上標的挨著北寺塔的南部。年初,曾經在北寺塔附近打聽過,無人知曉。
找到裝駕橋巷,從巷頭走到巷尾,向多人打聽,均不知“殘粒園”(也可能筆者福建腔的普通話,與蘇州人溝通有困難)。有一處供居民休閑的小公園,一位中年人告曰:巷內開放的就這么個小公園。不死心,沿著門牌一間間查找,看到這棟建筑外形像座園林。
細看它的左側,一棟破舊的房屋(裝駕橋巷34號)門楣上有一塊木匾,上書“吳待秋故居”,正是“殘粒園”(哦,園名來自李商隱的“紅豆啄殘鸚鵡粒”)!問住戶,說是“就沒見它開放過”。至于為何將木匾掛在這里,而非它的正門口,亦無人知道,一位婦女戲言“那得問園林局了”。
1953年,國家公路總局第三工程隊購得此園,開辦療養院,增建三層樓房。1974年歸市衛生局,設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
五峰園在閶門西街47號(現由閶門內下塘街五峰園弄出入),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今五峰園弄,占地2.5畝。是蘇州園林中的精品。
看到像像樣樣的石庫門,不由得感嘆:總算來到了一處不留下遺憾的小園林。門票兩元,售票員不知何處去,等了幾分鐘未見人影。接受一位老者建議,先進園后補票。
之所以稱“五峰園”,有兩種說法。一說園主文伯仁(文征明侄子)號“五峰老人”,故名;另一說,園中有屹立五座太湖石峰,并峙于高阜上,形似老者,起名“五老峰”,因此得名。不管怎么說,后者更形象、更容易被游人記牢。
全園以五峰為主景,輔以假山、水池、建筑。小小的假山上筑有微型的峭壁、峽谷、山洞(可走人),還有一座石板橋。站在水池旁,小山或建筑倒映在水中,魚游、水晃、山抖、房顫。
暢園是清代宅園,園位于住宅東側,面積約1畝左右。從園門步人,即是桂花廳,廳后小院中原植有桂樹、梧桐。小院對面是桐華書屋,穿過書屋,全園景物盡在眼前。暢園位于蘇州城西廟堂巷22號,面積約一畝余。暢園為蘇州小型園林的典型,建于清末,園主姓潘。該園造園手法細膩,面積雖小而布局巧妙,園景豐富而多層次,具有精致玲瓏特色。
整個園林面積大約一畝余,中間靠北是一泓水池。水池上架一座五折的石板橋。沿池岸圍疊湖石,曲折參差。岸邊種有各色花木,認得出來的有香樟、白皮松、石榴、廣玉蘭等。
水池面積約占全園的四分之一,緣岸圍疊湖石,曲折參差。南端架一五折石板橋,把池面一分為二。岸邊疏值白皮松、紫藤、石榴、木樨等花木。
沿東園墻向北,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中間有兩亭,一為六角形的延暉成趣亭,一為方形的憩間亭,兩亭之間,點綴著竹石小品,淡雅清新。越過方亭,即至園中主廳留云山房。房以云名,有散淡脫俗之意。
柴園位于蘇州市醋庫巷44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地初為清道光年間潘曾琦宅園。光緒年間,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購得,重修擴建后,人稱“柴園”。東宅西園,園中前有鴛鴦廳,寬敞豪華,后有楠木廳,典雅淳樸。其間布置庭園四區,以中園最佳,水池清幽,船廳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抗日戰爭爆發后,漸散為民居。
天香小筑是一處中西合壁式花園別墅,位于人民路80號,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天香小筑現有面積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33平方米,分住宅和園林兩部分。住宅在西部,坐北朝南,前部大門已拆除,現存建筑呈"回"字形格局,有大廳(鴛鴦廳)、主樓及東西兩廂樓。三幢樓組成“品”字形。
主樓面闊三間,各樓上下相互以廊貫通,中為略呈方形的庭院,往來方便,井然有序。屋頂為硬山式,覆以綠色琉璃筒瓦,使建筑顯得富麗。各樓間隙以湖石叢竹點綴,富有生氣,地面鋪筑花街。
園在主樓東側,作橫長方形,占地1000平方米,園中堆土疊石為山,砌石階小徑,山上建有六角涼亭,樹木蔥蘢。偏東設平臺,可居高眺望。山周繞以水池,綴以湖石、花徑,池北亭廊曲折蜿蜒,為休憩賞景最佳處。
舊時園內山石奇形怪狀如動物,故稱百獸園。該宅園以蘇州傳統第宅庭園布局和結構形式為基調,吸收了北方建筑風格,同時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征,在外觀、裝飾等方面較為別致協調,富有當時的時代氣息,具有獨特風格。1993年,在園內曲廊東北角廢棄的下房基址上,增建了一座中式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