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原濟南市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 汪明明
你也許聽說過這樣的名句:“肝膽兩相照,生死一昆侖”,“結伴成知己,肝膽先相照”,詩句意思大家不難理解。那么,從古至今人們為什么喜歡用“肝膽相照”來形容朋友間的赤誠呢?肝和膽是人體的兩個重要器官,這其中難道有什么醫學道理嗎?答案是有的。
肝位于人體的右上腹,受肋骨和肋弓的保護,呈不規則楔狀。成人肝重為1.2~1.5千克,女性肝重略低于男性。肝呈褐紅色,質地柔軟,分左右兩葉,右葉占絕大部分,上面稱膈面,與右肺以膈肌相隔,下面稱臟面,與胃、十二指腸和橫結腸等多個腹腔臟器相鄰。
膽緊伏于肝臟面的膽囊窩內,是一個可舒可縮的囊性器官,呈梨形,正常長徑6~8厘米,橫徑3~4厘米,壁厚1~2毫米,容量為50~80毫升。但廣義的“膽”除了膽囊外,還應包括整個膽管系統。膽囊通過膽囊管與肝總管相連,向下形成膽總管。膽總管開口于十二指腸壺腹部。肝總管向上分左右肝管,左右肝管再向肝內延伸,逐級分枝,分成小葉間膽管、毛細膽管等。膽管系統就像一棵大樹的枝干,而由肝細胞組成的肝小葉便是樹的葉子,這棵大樹枝葉茂密而富有生機。所以,肝和膽相互交融,密不可分。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擔負著合成、轉化、解毒、免疫和排泌等多種功能,素有人體“化工廠”之稱。人體每天有1%的紅細胞衰老死亡,它們的代謝廢物膽紅素需要由肝臟轉換處理,形成膽汁從膽管系統排出。
膽管系統接納肝細胞分泌的膽汁。膽囊應和著飲食的需要,平時舒張用以貯存和濃縮膽汁,當進餐時收縮把膽汁排出。肝臟每天排泌膽汁800~1000毫升,膽汁通過膽管系統于十二指腸壺腹部的開口流入消化道,幫助人體消化和吸收脂類食物,以及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D和維生素K)的吸收。中醫理論認為,肝與膽相表里,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兩者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上所知,肝和膽相通于肝細胞與毛細膽管、小葉間膽管的連接,因而疾病的發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肝臟可在各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出現代謝異常,導致膽汁中膽固醇、膽色素與膽汁酸鹽的比例失調,在膽管系統內形成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或兩者的混合結石。結石的形成可阻礙膽汁的排泄,導致肝內淤膽,出現膽紅素升高。結石同時可刺激膽管黏膜產生炎性水腫,加劇膽管的阻塞,并容易發生感染。源于膽系的感染可逆行向上引起肝內感染,甚至肝膿腫形成,破壞肝細胞,出現肝酶升高。肝和膽的疾病都可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和右上腹痛,都可表現為黃疸。原發性淤膽性膽管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不僅累及膽管上皮細胞,也累及肝細胞,產生固有的病理學特征。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感嘆古人的高超智慧,我們的先哲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認識到肝和膽的解剖和生理關系,于是有了“肝膽相照”這一成語。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詞句為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臨書不憚傾倒”。正義者的肝膽相照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閃耀著人性和愛的光芒。
肝和膽相依相存,肝和膽赤誠相待,這不正是醫患關系的最好詮釋嗎?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關愛和呵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尊重便是那生命中一抹相照的亮光,一抹希望的亮光,照耀著我們的健康之路。(醫學科普具有普適性,不作為診療意見,如有個性化需求,建議您就診咨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