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古典詩詞,迎面宕開的,是一個被創造出的理想國度,也是一個被寄寓情感的浩瀚海洋?!霸娨匝灾尽?,但詩更能傳情。尤其在以悲愁為美的審美心態和悲情文化的觀照下,或感慨歲月滄桑,或表達思念情濃,或傾吐漂泊之苦?!皢柧苡袔锥喑睿壳∷埔唤核驏|流”,總之,有無限的愁緒被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入了詩中。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言“愁”的千古名篇。它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之手,寫于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登高必賦”,辛棄疾這首詞就是他一次游覽博山(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所作。盡管當時的博山風景優美,但是對于辛棄疾來說,顯然無心賞玩,只有一腔愁緒無法排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首先,詞的開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即我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但我還是喜歡閑來無事就登上高樓。雖然我不懂什么是憂愁,但我為了能夠寫出新詞編也要編出愁來。從這幾句的意思來看,辛棄疾是敬重悲情文化的,同時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少年時寫的詞都不具備真情實感。
其實這里以我們自身為例,也能很好理解。畢竟在我們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不愁吃穿,不愁衣食,又是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愁苦而言了。那對于生活在戰亂年代,尤其還是在祖國被侵略時期的辛棄疾來說,他為什么在少年時也“不識愁滋味”呢?這是因為辛棄疾在少年時,就有了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他堅信中原失地是可以收復的,自然也就不知愁了。
然后,我們再來看詞的下片“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即如今我已經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愁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想說愁卻又不能直接言明,只好感嘆一下好一個涼爽的秋天。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早年是懷著捐軀報國的偉大志愿投奔南宋的,但是到了南宋卻始終被打壓、排擠,最終落得個閑居帶湖的結局。
在辛棄疾漫長的報國無門的歲月里,他自然是嘗盡了憂愁的滋味。只是與尋常人不同的是,辛棄疾的是憂國傷時之愁。至于辛棄疾在最后為何說“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因為這種愁在當時是不便直說的,所以便以委婉的一筆結尾。但真要細細體會,它其實言淺而意深,可以說是道盡了辛棄疾大半生的經歷感受。
縱觀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感情真率,言淺意深,讀完久久難忘。其實說到愁,隨著年齡和閱歷的不斷增長,相信我們自己對愁也會有更深的理解,且因人而異,各有不同。當然,希望我們都能坦然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