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初中部三樓(6)班教室里,學生們都閉著眼睛,靜心凝神地聆聽。教師正在聲情并茂地朗讀朱自清的《背影》。當教師充滿感情地讀完課文后,學生們睜開眼睛,開始了熱情洋溢的分享,或講述故事的梗概,或抒發對重要片段的感慨,或交流內心的感動之情,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情緒高漲……
這是一節“新經驗語文”公開課上“聽讀教學”的一個環節。教師讓學生聽讀課文,訓練思維的整體性,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
思維和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
語文新課改實施多年,課堂教學結構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整體感知—問題探究—語言品味。但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這種模式卻遇到“瓶頸”:整體感知流于形式,問題探究不得要領,語言品味方法單一。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并不是新課改理念的錯誤,也不是這種新型課堂結構本身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學生思維能力較弱,缺乏系統而有效的思維訓練,學生難以適應這種課型變化。
究竟怎樣的語文課才是語文教學該有的樣態呢?我們還是應該從語文新課程理念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出發,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探尋語文教學呈現的藝術。新課程理念強調,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師生角色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學會學習。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則注重四個維度的能力訓練,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提出,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思維和語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涵,就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驅動語文教學發展。因此,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實現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義所在。而思維和語言同步訓練,正是我這些年探索“新經驗語文”的核心內涵。
思維的三重性:整體、同步與連續
經過20多年的研究探索,特別是近7年來,在廣東省和深圳市名師工作室團隊的集體研究與探索下,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語文教學的“三三理論”,即思維的三重性—整體性、同步性和連續性,語言的三層論—形美、神美和魂美,構建了基于思維訓練和語言立體化訓練的兩路徑、12種類型的語文創新教學策略。
一是思維的整體性。根據語文思維整體性原理,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整體,怎么開頭結尾,如何安排詳略主次,過渡銜接,都有內在的規律和文體特點。記敘文故事情節完整,議論文闡述道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說明文介紹事物遵循說明對象自身的順序。這些事物或道理本身的完整性、規律性和邏輯性,就是文本思維整體性的體現。
無論是作者、讀者,還是語文教師,在創作、閱讀和教學的過程中,只有遵循文本思維的整體性特點,才能較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內涵與價值取向。建構以思維整體性訓練為主線的讀寫教學策略,如聽讀教學、聽寫教學等,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使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更加流暢,課堂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二是思維的同步性。語文思維的同步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思維與語言的同步。人的思維與心里語言(或口頭語言)是同步的,但思維與書面語言是不同步的,因為書寫需要時間。這種思維特征與學生的寫作關系密切,因為學生作文不是用口語或心里話,而是要訴諸筆端。二是讀者思維與作者思維的同步。作者創作文本的思維與讀者、教師解讀思維是有差異的,只有實現二者同步,才能產生碰撞與共鳴,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意義和情感內涵。
建構速讀教學和口頭作文教學等策略,能引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形成比較系統的速讀和口頭作文的教學思路和新經驗,有助于提高文本整體感知、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的效率。
三是思維的連續性。我們常常講,寫文章要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就是思維連續性的體現。每篇優秀的文章都能體現出不同文體思維的連貫和嚴謹。敘事性文章故事情節性強,論述性文章邏輯性強,說明文介紹事物遵循其自身的順序。這種按照事物本身的邏輯性依次展開、環環相扣的行文思路,就是思維的連續性。語文教學要著眼思維的連續性,培養學生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構建續寫教學和猜讀教學等策略,能引導學生運用續寫和猜讀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作文思路和閱讀理解的系統訓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言的三層論:形美、神美和魂美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葉圣陶先生說:“我們想問題時,必須依傍語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睋?,我們提出了語言的三層論,即語言的形美、神美與魂美,探索建構了基于語言三層論的系列閱讀和作文訓練策略。
一是語言的形美。所謂語言的形美,就是語言本身的華麗,俗稱優美的詞匯和句子,讀來朗朗上口,讓讀者感受到美景的賞心悅目、情感的催人淚下、論述的氣勢磅礴,既給人語言文字的美感,又給人閱讀內容的愉悅。結合文本語言的形美特征,我們構建了美讀教學、美文寫作教學策略和系統經驗。
二是語言的神美。語言的神美是指語言本身并不華麗,但是由于它承載的思想內容或情感能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讓讀者感受到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震撼和邏輯的力量。這種語言,就是以情感和思想取勝。結合語言神美特點,我們建構了品讀教學、抒情文寫作教學等策略和經驗,有效提升了語文讀寫教學的效率。
三是語言的魂美。魂美的語言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就像說話一樣,所謂大道至簡。這種語言與作者的思維高度融合、完美統一,言簡意豐,完全是因為思想和情感噴涌而流淌的文字,與其說是文字,不如說是思維在流淌。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語言境界。我們探索建立了悟讀教學和說理文寫作教學等策略和經驗,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篇幅較長的敘事文章(如小說)和長篇論述性文章,特別適合整本書閱讀、哲學著作閱讀教學指導。
基于思維和語言“三三理論”進行教學創新
基于思維和語言的“三三理論”,我們開展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實踐策略和模式建構,提出12種課型模式,包括聽讀教學、速讀教學、猜讀教學、美讀教學、品讀教學、悟讀教學、聽寫作文教學、口頭作文教學、作文思路訓練、美文寫作教學、抒情作文教學、說理作文教學等,形成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課型系統新經驗。
在教授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我們淡化字詞教學,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和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訓練上。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教學目的之一——“訓練朗讀和表達能力”,讓學生知道訓練朗讀能力是這堂課的學習重點之一,緊接著指導學生以慢讀、快讀、高聲讀三種不同方式朗讀課文。這堂課接近尾聲時,又以“有感情地朗讀”的要求讓學生讀第四遍,將語言訓練貫穿課堂教學首尾。與此同時,我們加強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學會評價人物,提高思辨能力,使學生獲得思想上的成長。
語文課堂教學最好的樣態,應該是師生在輕松自然、流暢愉悅的狀態下,進行有效的對話和互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森林里盡情地穿梭和游走。我在教授議論文《懷疑與學問》時,整節課師生對話一以貫之,教師引導點撥,重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知識和寫作技巧。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彰顯??傆嬋n,學生單獨表達次數多達51次,全班30個學生,幾乎人均兩次,有的學生多達四五次。在高頻度的師生語言交流中,學生思維活躍、情趣盎然,其語言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訓練和發展。
(作者系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正高級教師,廣東省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中國教育報》2021年04月23日第6版
作者:楊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