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知道,情商包含五項能力:
了解自身情緒
管理情緒
自我激勵
識別他人情緒
處理人際關系
今天來聊情商的第5項能力:處理人際關系。
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是逐漸學會的。在兩歲左右,幼兒的自控力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減輕憤怒與困擾、控制沖動與興奮的能力的開端——才有可能暫時性控制自身的情緒。幼兒開始學會靜靜地等待,用辯論或哄騙方式達到目的,而不是簡單地使用暴力。他們不再亂發脾氣,變得比較有耐心——至少有時候如此。
調節他人的情緒、處理人際關系,必須以自我管理和同理心兩種情緒技巧的成熟為前提,之后人事技巧才會臻于成熟。如果缺乏人事技巧,你就很難有效處理人際關系,也就難以適應社會。高智商群體往往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四處碰壁,常常傲慢無禮、面目可憎或麻木冷漠。
1展示情緒
社交智力的關鍵,是表達自身感受的能力,懂得在什么時候恰當地表現何種情緒。
在展示情緒方面,文化差異非常明顯。中國人比較“能裝”,不習慣當著別人展示自己的情緒。
展示情緒的基本類型:
情緒表達最小化:在權威人物在場時,中國人用毫無表情的臉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屬于這種表達困擾情緒的模式。
放大情緒表達:夸大自身感受的表達,如6歲女孩跑到媽媽面前告狀說哥哥捉弄她,她眉頭緊蹙,嘴唇顫抖,面部夸張地扭曲,裝出悲慘的樣子。
情緒替換:用一種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的表達,如直接拒絕會被人認為不禮貌,因此你反而給出積極但錯誤的肯定。
如何運用這些技巧、是否清楚何時做出反應,是情緒智力的重要體現。
你很早就開始學習如何展示情緒,其中一部分來自明確的教導。比如:爺爺雖然出于好心,送你的生日禮物卻非常不合時宜。爸媽會教導你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緒,而是要微笑著向爺爺道謝。
不過,展示情緒更多地體現為潛移默化的示范:兒童通過觀察,學會展示情緒。
情緒表達肯定會對情緒的接收方產生直接的影響。你從小學到的規則類似于:“如果會傷害別人,那么最好把真實的感情隱藏起來,代之以沒有那么大傷害的虛情假意?!鼻榫w表達的規則不僅是社交禮儀,也決定了你的自身感受怎樣影響他人。得體地運用和遵循情緒表達的規則,能產生最佳的效果,反之就會陷入情緒混亂。
演員是情緒表達的專家,其表現力在觀眾中能激起強烈的反響。有些人是天生的演員。不過,一般人情緒表達的熟練程度差異很大,因為你學到的情緒展示規則其實是大相徑庭的。
2情緒感染
越戰初期的某一天,一排美軍士兵趴在稻田里,與越南軍隊展開激戰。突然,6個和尚沿著田埂列隊走來,面無懼色、坦然自若,徑直朝著雙方交火的地方走去。他們沒有向左看、也沒有向右看,只是一直往前走。
很奇怪,居然沒人朝他們開槍,任由他們走過田埂。戰士們突然之間失去了斗志,不想再打下去了。
6個和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鎮定自若的神態感染了激戰中的雙方戰士。這種力量表明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準則:情緒可以感染別人。
當然,越南和尚的故事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情緒感染大多數時候是非常微妙的,是一種無聲無息、無處不在的人際交流。人們彼此傳達和接收情緒,心理的暗涌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情緒交流通常很微妙、難以覺察,人們相互捕捉彼此的感受,如同某種病毒在社會上傳播。
在社會交往中,你發出的情緒信號會對周邊人產生影響。社交技巧越熟練,你控制情緒信號的能力就越出色,而含蓄是確保流露不安情緒不會影響對方的一種手段。
情緒智力包含管理情緒表達的能力。如果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就是“受歡迎”的、“有魅力”的,你的情緒技巧讓人感到舒服。如果你能夠幫助他人舒緩情緒,你就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別人有強烈情緒需求時就會求助于你。
情緒感染的原理可能是,人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的情緒,對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勢、聲調及其他非言語的情緒形式進行無意識的機械模仿。通過模仿,你將他人的情緒在自己身上進行再創作,就像是演員通過重溫過去某種強烈情緒而再次激發這些情緒。
比如,當你看到微笑或生氣的面孔時,你的面部肌肉會發生細微的變化,出現相同的情緒——雖然你面部肌肉的變化肉眼通常難以覺察,但通過電子感應器是可以觀測到的。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你在模仿別人的表情,事實就是,看到別人表達情緒就會引發你同樣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情緒總是在不停地傳遞,情緒的同步性決定了你對人際互動感到舒服或者不適。
兩個人進行互動交流時,情緒傳遞從情緒表達更有力的一方傳到較為被動的一方。另一方面,有些人特別容易受到感染,他們內心非常敏感,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情緒活躍度的標記)更易受到激發,這使他們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他們會為煽情的電視廣告落淚,而和心情很好的朋友隨便聊幾句,又會很快高興起來。由于他們更容易被他人的感受打動,他們會更有同理心。
在人際互動中,如果情緒一致,交談時雙方身體動作就會很協調,一方發表觀點、另一方點頭,或者雙方同時變換坐姿,或者一方向后退、另一方向前傾,或者雙方以相同的節奏搖晃旋坐椅。
情緒的同步性有助于情緒的傳遞和接收。比如,抑郁的女性和男朋友討論感情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情侶在非言語層面的同步性越強,抑郁女性的男朋友討論后的感覺越糟糕,因為他受到女方消極情緒的感染。
簡而言之,情緒調和是融洽的精髓,有效人際交流的決定因素是運用情緒同步性的熟練程度。如果你善于與別人的情緒協調一致,或者很容易讓別人的情緒跟著自己的情緒走,那么你的人際互動在情緒層面就會順利得多。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或演員,能夠用這種方式影響數千名觀眾。
3社交智力
人際智能的組成要素,可以細分為四種能力:
組織團隊:領導者的基本技能,發動和協調群體努力開展工作。
這種才能常見于導演或制片人、軍官以及組織的優秀領導者。在游戲時,具有組織能力的小朋友能夠決定玩什么游戲,或者成為團隊首領。
協商解決辦法:調停的才能,防止沖突或解決突發危機。
具有這種能力的人擅長談判、仲裁或調停爭端;可以從事外交、仲裁、法律、中介及收購管理等工作。具有這種能力的小朋友可以平息游戲過程中的爭端。
人際聯系:同理心和聯系的能力。
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很容易與別人打成一片,容易識別和恰當回應別人的感受和關切,也就是人際關系的藝術。這種人能成為稱職的團隊合作伙伴、值得信賴的配偶、好朋友或者生意伙伴;在職場上,他們可以成為推銷員、經理人或者出色的教師。這種小朋友往往能從別人的面部表情中破譯情緒,很受同學們的歡迎。
社會分析:能夠體察和領悟他人的感受、動機和關切。
了解他人感受的本領,可以使人很容易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或融洽感。這種人的能力如果得到充分發揮,可以成為很有競爭力的治療師或輔導員;如果除此之外還擁有文學天賦,他們可以成為天才型小說家或戲劇大師。
人際智能是人際關系的潤滑油、非凡魅力的添加劑,也是成為成功人士的基本要素。社交智力出色的人,很容易和別人打交道,善于領會他人的反應和感受,善于領導和組織團隊以及解決人際活動中突然爆發的爭端。他們是天生的領袖,能把未被言明的群體性情緒準確地表達出來,引導群體向特定目標前進;他們受到大家的歡迎,他們總是能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緒,他們會讓大家感到心情愉快,并且得到點贊:“和你相處真是太愉快了?!?/span>
人際能力建立在其他情緒智力的基礎之上。比如,社會形象特別好的人往往善于調節自身的情緒表達,與他人的反應方式非常協調,而且能夠持續地改善自己的社會表現,確保得到他們想要的效果。他們就像老練的演員。
如果你不能平衡人際能力與了解自身需要、感受及實現途徑之間的關系,人際能力只會導致空洞的社會成功——以犧牲真實的滿足感為代價,成為人人歡迎的“交際花”。這種人的私下形象與他試圖在公眾面前樹立的形象完全不同,他這樣做是為了贏得大家的愛戴。為了贏得別人的愛慕或好感,“社交變色龍”會按照別人的意愿行事,他們給別人的印象非常棒,但私下幾乎沒有穩定或滿意的親密關系。
社交變色龍為了獲得社會認同,毫不介意說一套做一套。他們處于公共面具與私人現實的分裂狀態,其“假想人格”讓他們能在接收到外界信號后任意切換偽裝。
這種人努力從他人身上尋找蛛絲馬跡,在行動之前了解他人對自己的期望,而不是直接地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為了與他人融洽相處、贏得好感,變色龍愿意讓自己不喜歡的人也覺得他們很友好。他們運用社交能力,根據不同社會情景的要求塑造自身的行為,因此他們可以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出不同的樣子,比如從八面玲瓏的社交能手轉變成保守人士。
相反地,另一種人運用社交潤滑劑是為了忠于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保持真我、“對自己忠實”,不管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后果,行動與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和價值觀都要保持一致。
4如果缺乏社交智力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非常聰明,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自己的專業,但他似乎連最簡單的社交技能都不具備。喝咖啡時,他不知道怎么和別人閑談;與別人一起消磨時間時,他總是笨嘴拙舌;與女性打交道時,他尤其缺乏社交能力,甚至一句話都不敢說。他真正的問題是害怕別人對他說的話不感興趣,恐懼感使他越發缺乏社交魅力。他在和別人交往時特別緊張,總是在最尷尬的時刻不合時宜地竊喜或大笑,但別人面對真正有趣的事情時他卻不會笑。
研究認為,缺乏起碼的社交智力,根源在于童年期沒有學會社會交往的基本知識。他沒有學會:別人和他說話,直接應答;主動與別人交往,不要總是等待別人;不要簡單地用“是”或“不”或其他單字單詞語來對話;對別人表示感謝,進門時要禮讓;等菜上齊了再開始吃;學會說“謝謝”和“請”;學會分享等等。
缺乏社交智力的人很難遵守社交禮儀,常常讓周邊人感到不舒服,不僅沒有社交的分寸感,而且不善于調節他人的情緒。他們毫無社交魅力、惹人討厭,似乎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談話,他們一直滔滔不絕,完全沒有意識到對方想說“再見”的暗示。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其他人沒有絲毫的興趣,也無視別人試圖轉移話題,破壞了正常有效的社會交往,未能掌握社會互動的基本要領。
除了恃強凌弱而遭人唾棄的壞孩子之外,不受歡迎的兒童幾乎全都因為缺乏面對面互動的基本技巧。兒童如果不擅長表達,就會讓人覺得不聰明、缺乏教養;如果不擅長人際互動,就會被認為很“奇怪”、遭到同伴的嫌棄。
除了被社會孤立,這些兒童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課堂學習環境其實是一個“小社會”,不擅長社交的兒童也不擅長對待老師,他們會誤解老師的意思,并做出錯誤的回應。由此引發的焦慮和困惑,進一步影響學習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