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說話是一種本能,不聞、不問是一種本事。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不聞不問”,并不代表我們心虛。
面對是非,不聞,
面對小人,不說。
真正厲害的人,知道非禮不聽、謹慎言語,往往“不聞不問”。眼中有目標,心中有乾坤,不會因雞毛蒜皮影響自己,不會對小事小非糾纏不放。
他們擁有一顆安靜的心,放下塵世的紛紛擾擾,留在心中的是自由自在。內心強大,包容萬物。
1、過去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需要不聞不問。
居家過日子,每一個人都要去面對生活的千頭萬緒:高興的事,煩心的事,有的事好辦,有的事難纏。過去了的事,一切都不是事,都是小事。
年輕的時候,
看不慣的事,非得爭個子丑寅卯;
上了一定年紀,
看不慣的事,早就學會不動聲色。
有些人,
是生命的匆匆過客,
不用強迫他為你改變什么。
越是計較,越不快樂!
見慣了人心叵測,選擇沉默,
見慣了世態炎涼,選擇不爭。
真正厲害的人,安安靜靜做自己,隨遇而安度余生!
對過去的一切“不聞不問”,用一種淡若清風的心態,過自由自在的日子。
2、別人的事情,都和自己無關,需要不聞不問。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有的人,看熱鬧不嫌事大,帶著一副幸災樂禍的心理,卻不知道當事人有多么煩惱難過,把別人的事,宣揚得沸沸揚揚,甚至顛倒了黑白是非。
清官難斷家務事,別人的婚外情,就是知道,也不必說,說了輕則得罪他們一大家人,重了拆散了別人的家庭;別人的人生發展之路,也不必去問,別人是不會告訴你的,萬一知道了,還是麻煩,當別人受挫時,就是責怪你多嘴之時。
別人被傳謠言,不聞是非,這是人品。
別人遇到了事,不問是非,這是道德。
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奉行“難得糊涂”,往往“不聞不問”。一個人要做到對別人的事情“不聞不問”,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人是有好奇心的。
人和人之間,處的是一場緣,
緣來,淺笑相迎,熱情寒暄,
緣走,揮手再見,各自為安。
何必糾纏不放?
何必耿耿于懷?
但凡可以做到不聞不問的人都很厲害,他懂得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也守住了自己的嘴。
這樣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遇到就好好交往吧。
3、真正厲害的人,懂得“不動心”,活得很自在。
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如單純從文字字面去看,孟子所謂的“不動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沒有動心”。
好比單位空出來一個領導的職位,此時你又恰恰是最佳人選,那么你想不想干?只要有想的念頭,那么就叫動心。如此來分析,如果說齊王真的要拜孟子為相,那孟子會不動心嗎?
顯然不會啊!孟子所謂的“不動心”絕對不是我們平日里說的“不心動”那么簡單。
曾經有一個故事。老和尚與小和尚在路上行走,路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后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終于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背過了嘛,還可以忘記?
老和尚笑著說,“心不動,外界的萬物都在心中。既然都在心中,那還有什么值得動一動?”
小和尚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聞不問”,不是對所有的事情,不去管不去過問,而是懂得放下,學會了從容應對。
不聞是一種看透世事的智慧,不問是一種放下過去的選擇。希望你能悟透“不聞不問”的真正內涵,讓自己不言而威,做個真正厲害的人。
凡事心中有數,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