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武小五 · 主播 | 應猶
前幾天翻書,看到日本作家新井滿的著作《老子自由譯》中的一首詩《勸減》:
世間所行,有加有減;
加法簡單,減法卻難。
加一新,不如減一煩;
增一益,不如減一害。
過去,我們總以為人生就應該做加法,擁有的越多越幸福。
現在才發現,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物質,越簡單活得越輕松。
人生下半場,學會做減法。
不需要的圈子,退掉
竇文濤曾在鳳凰衛視主持了19年的“鏘鏘三人行”,訪談的嘉賓遍布學界、商界、演藝界的各色名流。
在外人看來,他應該有一個特別龐大的圈子。
但事實上,竇文濤除了做電視節目,更多時候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宅男”,除非迫不得已外出,
“可以兩周不出門,突然要去鄰居家吃個飯,都激動得臉紅心跳。”
竇文濤沒有朋友嗎?
當然不是,他的朋友幾乎都在同一小區。
樓上樓下,方圓一里,濃縮成他的“私北京”,“雖彼此一月不聯系,心里也踏實。”
他曾說:
“朋友除了交情之外,還有講究,這個很重要。所謂講究,你可以理解成品味、才學、投緣、談吐,它是講究。
這種感覺不是交情能代替的。”
凈化朋友圈,讓他避開了很多的世事紛擾,活得氣定神閑。
作家連岳說:
“一個人的時間沒有價值,那這個人就沒價值。
時間不騙人,把時間用在無效社交和酒肉朋友上,收獲的除了短暫的熱鬧,只有長久的空虛,說不定還會被帶偏。”
竇文濤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節目主持人”、“最佳談話節目主持人”等諸多榮譽。
成績的取得固然離不開他的勤奮,但與他懂得做減法、自覺遠離不必要的圈子不無關系。
在社會上立足,最終靠的是實力,而不是看你融入多少圈子、認識多少人。
朋友不必多,若得知己一二,足以抵過千百個泛泛之交。
越是成熟的人,越懂得把時間花在自己和值得的人身上。
不需要的東西,扔掉
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中,女主角麻衣受家庭影響:
所有的東西,只要沒壞,不管用不用得上,就統統留下。
漸漸地,家里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
麻衣甚至以為所有的家庭都和自己家一樣,只有當客人要來的時候,才會慌亂地將所有東西都塞到一個房間里。
直到發生了地震,常年居住的家受災嚴重必須搬離。
到新家后,看著只有之前十分之一的行李,麻衣的媽媽感嘆:“原來我們需要的東西那么少。”
給物品做減法,扔掉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很多人會想到一個詞:斷舍離。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舍棄多余的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清理的是房間,也是心的空間。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
“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減少不必要的物欲和執念,給自己留一份清靜,我們才能看到人生美好的風景,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沒意義的想法,丟掉
有一個年輕人十分崇拜楊絳先生,便給她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對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人生困惑。
楊絳先生在回信中,送給他一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想的太多”,其實也是當下很多人苦惱的根源之一。
有句話說得好: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對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不過多地在意別人的眼光、不為自己曾經的失敗和他人的冒犯耿耿于懷、不去擔心那些未知的風雨,專注做好當下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1988年,二月河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出版后,引起轟動。
就在贊譽之聲不絕于耳時,某文學雜志接連發表文章,對《康熙大帝》及二月河的創作傾向進行集中批判。
面對尖銳的批評,二月河一看了之,未做任何申辯。
一些朋友替二月河鳴不平:
“你是作家,靠筆吃飯的,別人能寫,你為何不用筆回擊?”
二月河笑了:
“我不想把精力用在和別人爭吵上。
誹謗止于自修。
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讓別人信服,這些話慢慢就會少了。”
面對非議,二月河不惱怒、不糾結、不回擊,安心自修,埋頭創作。
繼《康熙大帝》之后,他又寫出了《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說。
開創了通俗講史的新文學形式,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與推崇。
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與其為無意義的事想得太多,糾結生氣,不如果斷丟之腦后,騰出精力做好自己當下的事。
人的心就那么大,心事多了,人的煩惱自然就多了;心事少了,人自然就輕松了。
真正會生活的人,都會做減法
梁曉聲先生曾說:
“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么幾種而已。
有時,僅僅一種而已。真正能緊握在手中的并不多,專注當下可能比貪多務得更有意義。”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就是給幸福做加法。
當你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才能活得通透自在;
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快更穩,
“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
人生下半場,學會做減法。
減去不切實際的想法,減去空虛的熱鬧,減去心靈上的重擔,減去奢侈的欲求,減去徒增煩惱的身外之物。
日子自然就會多幾分歲月靜好、快樂幸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