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縱觀歷史,說到古代游說、談判的大師,就不得不提到鬼谷子了。
鬼谷子,原名王詡,戰國時齊國人,是春秋戰國時縱橫家,軍事理論家。
而他所著的《鬼谷子》,是一部謀略權術的寶典,又名《捭闔策》,成書于戰國時期,是戰國縱橫家唯一流傳至今的著作。
《鬼谷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后世言談、辯論、談判的理論源泉,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
今天,我們來學習學習《鬼谷子》中教我們說話背后的邏輯——
經典·精讀
原文:“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譯文:如果你想審查對方有沒有真正的才能,以及表現的虛實,就必須順應對方的嗜好和欲望來了解對方的志向和意愿。
對對方所說的話稍加貶斥,當他們完全打開心壘后,再反駁詰問,這樣就能得出真實情況,重要的是把握對方言行的實質。
先沉默不語,而后再開始說話,這樣來尋求有利時機。
《三國演義》里面的“煮酒論英雄”片段,恰好將鬼谷子的這個智慧演繹的淋漓盡致。
當時的曹操已是曹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輸當年的董卓。
而劉備清楚曹操乃一代梟雄志在稱帝,每天伏臥在老虎身邊自覺性命堪憂,不得不韜光養晦,為防止曹操看出自己的遠大志向,就每日在菜園里種菜。
而曹操也在殺與不殺劉備之間徘徊,便設下酒宴,打算把劉備的底細探個究竟。
酒宴當天,恰逢雷雨天氣,隨從一行遙指“天外龍掛”,龍掛即為龍形狀的云彩。
于是曹操用龍的能大能小,能升能隱來暗喻英雄的行為,請劉備列舉出當世英雄。
劉備此時勢力薄弱,即使內心有想法,但在曹操面前還是不敢稱英雄。
于是,他先謙虛表示自己肉眼如何識英雄,然后列舉了袁術袁紹劉表和孫策等,都被曹操一一駁回。
這些雄踞一方的諸侯都算不得英雄,那么是誰呢?
這時曹操兩指直指劉備,后指向自己,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不由大吃一驚,手中的筷子也掉到了地上。
劉備沒想到曹操看人眼光如此毒辣,洞悉人心。
就在掉筷子時,恰好外面打了個雷,劉備連忙打掩護說“一威之震,乃至于此”,就把劉備的深藏的心思掩蓋了過去。
曹操問:大丈夫也怕打雷?
劉備說:圣人孔子都怕,何況是我呢。
順勢為自己解了個圍。如果巨大的雷聲相助,劉備的小心思估計就要被曹操看穿了,一旦此時看穿,劉備的性命肯定不保。
在這個故事里,曹操,就是運用了鬼谷子的智慧來試探劉備內心真實的想法。
“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
——曹操拋出問題,讓劉備說出答案,并反復的“微排”,欲測出劉備內心的真實想法。
“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反駁劉備的答案,對方一定會有所反映,或是反駁,或是像劉備這樣嚇得筷子掉到了地上。
經典·領悟
識人、辨人的時候,可以運用“捭”之道,反復引出對方想說出的話,找出矛盾點,仔細推敲。
而后用“闔”之道反駁對方,對方必定會進行辯論和回應,一旦對方進行回應,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會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