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是一種技巧、技藝,富于變化,沒有標準的定式,是茶者經驗的積累。通過沖泡,充分展現茶的茶性、茶美、茶俗,使茶者達到化解煩惱、身心愉悅、陶冶情操、清心養生的目的。
泡好一壺茶、一杯茶,講究實用性、科學性、藝術性。就像食物講究色、香、味、感官與外形體驗一樣,融合了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異曲同工。
所謂“實用性”,就是從實際需要與條件出發,可以是沖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以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
所謂“科學性”,就是要了解茶葉的茶性,順著茶性沖泡,使茶葉的固有品質合理、充分地表現出來。
所謂“藝術性”,就是選用合適的器皿,得體的服飾,合乎禮儀,優雅的、文明的沖泡程序與方法。
茶有百味,適口為真。總體而言,泡出一杯適口、滿意的茶湯,主要把握以下方面。
(1)器為茶之父,選擇合適的泡茶器具;
(2)水為茶之母,選擇合適的泡茶用水;
(3)熟悉茶性;
(4)醒茶;
(5)投茶量;
(6)泡茶水溫;
(7)浸泡時間;
(8)注水、出湯方式
以上因素中,至關重要的方面是:投茶量、泡茶水溫、浸泡時間。
下面將簡要討論茶性、醒茶、投茶量、泡茶水溫、浸泡時間、注水方式,其余方面后續另有文章詳述。
茶性是整個泡茶過程的基礎,它甚至決定了茶具的選擇、選用什么水、投茶量多少、水溫的高低、沖泡節奏快慢等。
很少第一次泡茶就泡的完美。茶性的了解需要用心,盡可能的了解所泡茶的口感特點、生長條件、工藝、貯存條件等,多泡,多思考,多實踐。
普洱茶為例:它有散茶和緊壓茶、新茶和舊茶、生茶和熟茶;發酵茶有輕發酵、適度發酵、重發酵等,粗老茶不同于細嫩茶,青餅不同于熟餅,手工揉捻茶不同于機器揉捻茶,“苦澀底”茶(苦澀味偏重)不同于“甜底”茶等。
因此,一款茶需要進行必要的試泡,通過試泡熟悉茶性,確定沖泡要領。
醒茶與洗茶、潤茶差不多,通常一泡為洗,二泡為潤。醒茶的目的是喚醒、激活茶葉,利于后續茶葉內含物質的浸出。
醒茶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茶葉具體分析。有些新鮮的名優綠茶是不需要醒的,可直接沖泡;有的普洱茶在茶倉中存放、陳化了較長時間,此時茶葉處于一種“沉睡”的狀態中;通過醒茶,讓普洱茶的茶葉慢慢舒展,恢復正常的狀態,喚醒茶葉,激發茶性,展現普洱茶的最佳口感;如此,醒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款茶后續的口感,如果醒茶不好,茶湯口感就不夠愉悅了。
但是,醒茶需要把握好度。長時間高溫洗茶會流失大量內含物質,得不償失。
正常評審時,茶水比例是100ml的水比7g的茶葉,但在具體泡茶時,投茶量的多少要根據喝茶人數、飲茶習慣、茶葉品性、口感喜好等因素靈活處理。
以普洱茶為例,熟茶、陳茶可適當增加,生茶、新茶適當減少,散茶適當增加、緊壓茶適當減少,苦澀味重、霸氣刺激的茶適當減少,清甜綿柔的茶適當增加等。
確定水溫的高低,要因茶而異,講究“看茶泡茶”。
總體而言:水溫降低,各種氣味都會變淡;提高水溫,各種氣味加強;連續高溫的浸泡為激發老茶陳香的不二法門。
以普洱茶為例,對于新茶或芽頭較多的茶,溫度在90℃~95℃為宜,能將茶品口感保持在最佳狀態。如果是具有一定年份的老茶,或用料比較粗老的茶品,最好使用100℃的開水,這樣才能把大葉種普洱茶中的內含物充分浸出。
對普洱茶而言,水溫太低,大多時候茶湯不會好喝。第一、茶葉的滋味沒有浸出,水硬湯寡淡;第二、茶與水融合度不夠,湯呈味因子與水分子是分離狀態的,所以,滿口水味。
浸泡時間的控制,目的是讓茶葉的香氣、滋味充分展現。
以普洱茶為例,制作工藝、原料的選擇影響了沖泡時間的長短。就規律而言:陳茶、粗茶沖泡時間長,新茶、細嫩茶沖泡時間短;手工揉捻茶沖泡時間長,機械揉捻茶沖泡時間短;緊壓茶沖泡時間長,散茶沖泡時間短。
具體掌握時,要根據茶葉的特性和個人口感決定。
普洱茶由于采用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內含物質豐富,通常少則能泡十來泡,多則能泡二十來泡。通常前幾泡秒級出湯,后續每泡根據口感,出湯時間逐漸延長。
參考示例如下。
(1)前3泡注水,采用“定點吊水”的方法緩慢注入,以保持茶湯滋味的穩定。要注得夠緩、夠穩,才不會像猛沖那樣一下把茶湯甚至碎茶都翻騰起來。
(2)第4~8泡,注水時緩慢旋水,穩定注入,切記不可猛沖。這樣可以把水溫,水和茶的相對運動控制在比較合理的水平,使茶香、茶湯達到協調,香融于水,水中含香。
(3)喝到最后3泡時,茶湯香高水滑,但滋味逐漸變淡。這時候就要急沖注水,使葉底保持持續高溫,重要的是沖擊、翻騰葉底,同時適當提高水溫,以充分激發陳香。
投茶量多了,容易使茶湯苦澀,難以下咽,少了卻又寡淡無味;溫度低了,茶湯水氣太重,香氣出不來;出湯時間太快,茶葉內含物與水融合不夠,導致無味,出湯時間慢了,如果遇上條索較碎,斷切面多的茶葉,又可能讓茶多酚等物質浸出太多,澀感加強。
制茶者講究看青做青,品飲者一樣講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勢從開始泡到最后,不可能得到精美協調的茶湯,頗有“耽誤了好茶”之虞。
多試多泡,用心去了解一款茶的茶性,順勢而為,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體察和調整,方是茶人本色。如此,不但可以享受到品茗茶的樂趣,更可以享受把一泡茶發揮到淋漓盡致之境。更有甚者,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可以根據時間、地點、天氣、自己的身體狀況,泡出與自己心情、口味相應的茶湯,臻至化境。
來源: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期盼合作,郵箱:laigud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