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一隅
明末清初的四川是一個名家高手聚集的地方。此時中原大地風云驟變,兵災連連。
四川盆地易守難攻,再加上都江堰灌溉的沃野千里,使其不僅成為偏安一隅的天府之國,更是一個避難者的天然福地。
不少名家、高手、僧道,甚至逃犯、死囚等都向四川聚集。正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聚集到四川的這一批人也逐漸組織起來,互相交流、支持。這些人中有不少奇人異士,他們既有技藝又有智慧,眼看清廷江山日益穩固,報國無門,便希望把自己這一輩人的技藝、學識傳承下去,去蕪存菁,以待來人。
經過各家高手的不斷交流、融匯,這一時期形成了很多功法和門派。筋經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在冷兵器時代,小則可以養生、防身,大則可以為國效力,抵御外敵。歷代修煉者以之救人濟世,屢見奇效。
由于清廷官府忌憚百姓造反,嚴禁民間習武,凡練金鐘罩、鐵布衫、易筋經、金家功的,罪及斬首。所以,筋經功只能暗地傳授,偷偷習練,因而不見諸文字,流傳范圍較窄,鮮為人知。
筋經功所屬的道家內煉養生學,是一種研究如何使人、使生命處于最佳狀態的學說。它以“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整體觀作為基礎,接受并發展了“陰陽”“五行”“八卦”等古樸學說。
道家主張“重人貴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養生口號,強調精、氣、神三者的保養和鍛煉,并實踐了神形共養、性命雙修的內煉體系。
在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自然哲學看來,天地固然是一個大宇宙,人體亦是一個小宇宙,二者大同小異,是息息相關的統一整體。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篇》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風濕;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篇》說:“人與天地相參也。”充分表達了這樣的一個觀點。
在道家內丹理論中,“性”與“命”皆有特定涵義,各種典籍里闡述不一,簡單來說,它們包含有“神”與“形”,或“神”與“氣”的相對概念及關系。
一指精神意識,包括心性、守戒、道德等的“性功”或心理修煉;
一指生命物質,主要是對精氣神的修煉,即“命功”或生理修煉。
宋代道教典籍《清微丹訣》說: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保精生氣,煉氣生神。形煉其神,則可以留形駐世。而形者,神氣宅也。是故身安者其精固,精固則其氣盈,氣盈則其神全,神全故長生,若乃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遷,神遷則死矣。”
綜上所述,道家內煉養生學不是單純講延年益壽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生的修養方法。借這個方法,去完成人生的最高修養境界,即達到“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
這一點和西方傳統養生學大相徑庭。
在西方養生家看來,健康長壽是養生學的唯一目的,故在他們的論著中僅僅局限于對體質和力量的論述,而不涉及心性和道德的修持。
如被譽為西方養生學開山鼻祖和運動醫學創始人的古希臘希波克拉底,著有《論養生》四卷,不僅闡述了飲食養生,而且從普通人到鍛煉者如何確定運動處方都談到了。
這些著作的內容相當豐富,以飲食養生為中心論述了涂油、按摩、洗澡、嘔吐、絕食、睡眠以及運動等的處方,卻沒有一處談及道德的修持。
在道家養生學看來,健康長壽只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同時,也只是養生學的一部分——命功。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部分,即心性修養、人格修養——性功。
道家養生學力主修命還需修性,拿性功貫穿命功,即所謂“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徹始徹終,不離心性修養與心性鍛煉。
故談及修命,必談修性,兩者須臾丹法修成之后,就要面對怎么對待的問題。
如果保留為己,那么就可保健康長壽,如果施舍于人,用于治病救人,那么就要犧牲、奉獻。修持到了這里,筋經門融入了佛家的精神。
融入什么?就是普度。如果不為社會做出貢獻,那未免太自私了。
所以,筋經門的師訓,非常強調為國為民。入門弟子的誓詞也突出了這一點:
“一要愛國愛民,二要懲惡除奸,三要濟世救民,四要舍身救難,五要見義勇為,六要仗義疏財,七要保護弱小,八要尊師重道,九要苦練功夫,十要傳授賢徒。”
摘自:
王慶余《我命在我也在天:道家筋經內傳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