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之家,她自幼聰穎,由于家境寬裕,自己又喜歡博覽群書,所以在少女時代就嶄露頭角。由于生不逢時,李清照的很多作品總是與一個愁字分不開,從初出茅廬的情愁,到流離失所的家愁,最后是山河破碎的國愁。她被譽為婉約派的詞宗,有時寥寥數語就描繪出大自然的平淡清雅,生動有趣;有時三言兩句就可以力拔千鈞,氣壯山河。下面這首詞也是李清照的名篇之一,格調輕靈,感情深摯,最后10個字流傳久遠。
菩薩蠻
宋代:李清照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南宋靖康之變后,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家鄉青州府失陷,家藏十余屋的書畫古器被焚。趙明誠南下江寧任職,李清照隨之南遷。隨之趙明誠病故,給李清照極大的打擊,特別是南渡以后國破家亡,滿目慘淡,讓她更感凄楚悲涼。當時35歲的李清照心亂如麻,恍惚中創作了這首詞。
李清照號稱女才子,雖然曾寫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看似豪情滿懷,但是她的后期作品并沒有刀劍之氣,反而充滿了成熟女人的優雅和端莊。這首詞就是李清照后期詞作的名篇,詞人通過景物的變換和情緒的發展,以及視聽感覺的切換,渲染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氛圍,讓讀者也深切地體會到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
李清照與丈夫雖不是青梅竹馬,但確實是舉案齊眉。她們曾經在花前月下相互依偎,也曾在危難時刻共同扶持,本以為可以平穩地渡過難關,卻不曾想丈夫先于他而去。“歸鴻聲斷殘云碧”,大雁南歸、鳴聲斷腸,詞人仰望碧空殘云,心情卻悵然若失。這一句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感受,詞人的內心也逐漸地陷入一片迷茫。
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整天失魂落魄,茶不思飯不想,更懶得梳妝打扮,幾次都想追隨丈夫一起奔赴黃泉路。不過親朋們的再三勸阻,終于讓她暫時冷靜下來,她試圖沉浸于創作,以忘記過往的那些傷痛。可是剛一提起筆,便立刻又浮現出當年她們一起讀書寫詩的快樂時光。詞人又陷入了沉思,忽然窗外飄起了紛揚的雪花,室內依然溫暖如春,縷縷的爐煙垂直地升起。
“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在燭光的映照下,頭上插戴的鳳釵顯得非常明亮,鳳釵上裝飾的人勝首飾也是那么輕巧。這兩句將讀者的視線從屋內移到作者的頭飾上,時間上也逐漸地由薄暮到深夜,再到天明,自然地過渡到下片。
夜間一聲聲凄厲的角聲催喚著曉色,看曉漏已是黎明時分,斗轉星橫,天將破曉。“角聲催曉漏”,一個“催”字,既表明李清照心事重重,一夜未眠;也傳達出她心急火燎地希望早點天亮,不愿再枯守在室內陷入更深的回憶。
“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這兩句是流傳久遠的名句,早春時節,春寒料峭,西風還余威陣陣,花兒也怕春寒,哪有心思出來爭春!讀者早已看出來,這里的“西風”是一語雙關,既是殘冬的余威未盡,也是影響著李清照、并與趙明誠相關的那些人和事。整首詞格調輕靈而感情深摯,細節豐富卻不顯累贅。世間有很多無奈,詞人也無法立刻釋懷,何況還有“西風留舊寒”,怎能不讓人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