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捻管”引起不少讀者朋友的討論,這期繼續淺談下小編對于“捻管”的愚見,權當拋磚引玉。
書法博大精深,一個“捻管”不至于把書法給捻黃了。但是不可否認現在很多書寫動作是為了故弄玄虛而強加的。當然藝術要發展,書法要進步,技巧的探索與豐富也是必須的。
首先古書論沒有對“捻管”就是轉管的記載。出現的“捻管”二字更不是轉筆管的意思,而是提、按的意思,揮毫落筆,輕按筆鋒,筆毫鋪開。此時略提筆鋒,筆毫重新聚在一起,此時再向行筆方向輕按筆鋒,筆毫重新鋪開,運筆前進即為中鋒。所謂“一提一按為之捻也”。
網圖 侵刪
《說文新附》:捻,古同捏【niē】 指捻也。從手,念聲,本義是捏、按,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
《漢典》:捻【niǎn】1、用線、紙等搓成的條狀物。2、拿;捏;提;舉;
粵音 捻【nin2】,例:我捻死佢呀!(我掐死他呀)出自《九品芝麻官》;
粵音 捻【nan1】:捻手菜(最拿手的菜)
網圖 侵刪
清晰了“捻”的含義,再說說轉管的缺點:
一、轉管不能體現毛筆的特性,在持筆穩定、如錐畫沙的狀態下,筆毫的彈性反饋加上提、按,足以讓中鋒隨叫隨到。
二、轉管影響手指對筆桿的控制,導致握筆不穩,實現不了疾、澀兩種狀態,筆畫乏力。
潘伯鷹:執著持也,執而勿失,不可轉動筆管,因為如若在寫字時用手指轉動筆管,則筆豪勢必由于轉動而扭起來,好像繩子一般,那就沒有筆鋒了。
書家大多數只是運筆中“偷偷”改變了一下筆毫方向。如果一味的轉管、明顯看出在轉來轉去,還影響了運筆的流暢與穩定性,那這動作十之八九是不對的。
當然無論哪種運筆法,最好不要在肢體上去返照,這是刻舟求劍。應當從線條中去返照。既有力剛健,又含蓄柔和,運腕為主,掌指為輔,方是正途,字寫不好加個轉管突然就寫得好了?這種奇跡并不存在。
網圖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