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履職失效和管理層過度逐利,致使激勵機制失衡;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缺乏防火墻,導致風險在不同市場間快速擴散;復雜而不透明的銀行結構以及銀行治理失效。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缺陷是導致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將這些問題厘清溯源后,均能找到公司治理結構上的缺失。金融危機后,加強銀行公司治理和強化對銀行公司治理的監管成為世界各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的共同選擇。7月26日,銀監會公布《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這將為進一步完善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促使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科學的決策、執行、監督、激勵約束機制,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帶來深遠影響。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風險防控之本,公司治理監督是銀行業監督的核心。為此,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后,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已經于2010年10月4日正式推出第三版《加強銀行公司治理原則》,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標準,做出了更嚴格規定。與之前版本相比較,新版本更加突出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強調由董事會負責審議監督銀行的風險策略;增加對風險管理的要求,要求銀行將風險管理滲透到公司治理的各個方面。增加對銀行員工薪酬的制度安排,要求由董事會監督薪酬體系的設計運行,并且首次提出對銀行復雜結構及復雜產品的治理要求。
從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情況看,近年來,監管部門在不斷推動以國有銀行為主的股份制改造,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體制機制變革,銀行業金融機構初步建立了符合行業特點的公司治理機制,公司治理制度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水平顯著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逐步增強。公司治理理念和意識已深入人心,銀監會牢牢把握公司治理監管在整個銀行業監管中的核心地位,持續通過制度建設和國際國內最佳做法的推廣引領,使得銀行業機構從上到下充分認識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意義并付諸實踐。
在監管部門的引領下,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搭建了較為健全規范的公司治理組織架構,普遍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簡稱“三會一層”)為主體的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基本明確了職責邊界和議事規則,“三會一層”各司其職、有效制衡、協調運作的公司治理結構基本形成。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股改、上市等方式形成了多元化股權結構。銀行業金融機構初步建立了獨立運作、有效制衡、協調發展的公司治理運作機制,通過設立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優化董事會構成、提高董事獨立性和專業性等措施,不斷強化董事會的核心地位和決策職能;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的履職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初步建立;全面風險管理和內審職能垂直獨立等內控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開始顯現。逐步形成了市場約束機制。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雖然經過近幾年改革,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已按照“三會一層”要求,基本建立獨立董事和外部監事制度的公司治理組織架構并不斷優化,決策規程和程序更加明確,運作更加規范,內部監督加強,信息披露也正在向制度化和規范化發展,透明度明顯提高,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如銀行產權結構仍較單一,“內部人控制”現象仍然存在,董事會職能和結構有待改進,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治理機制有待繼續完善等。為充分發揮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健發展的促進作用,需要進一步深化銀行公司治理改革。
記者了解到,該《指引》制定的基本思路是針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亟待改善之處,基于監管部門已經出臺的現有法規、指引,充分借鑒國際上金融危機以來頒布的相關公司治理的文件內容,全面考慮國內各類銀行業機構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異性,制定得適用于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指引。
具體表現為,針對我國目前商業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指引》對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主要創新內容有:一是加強董事會運作及董事履職的內容。二是強化監事會職責要求。三是加強對主要股東行為的約束。四是強化了商業銀行的戰略規劃和資本管理。五是增加對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具體規定。六是明確了對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有效的問責機制的要求。七是增加了對信息披露建設和透明度的具體規定。八是增加了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評估、指導與干預職能。九是采用了新的公司治理定義。借鑒OECD和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更加突出銀行的公司治理應履行對存款人、商業銀行雇員等利益相關者的權利保護責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我國銀行業要實現長治久安,必須在借鑒和吸收國際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標本兼治,不斷優化我國銀行業公司治理建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