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文武廟指恭城文廟和恭城武廟。恭城文廟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初建于恭城東,清嘉慶五年(1800年)遷西山南麓今址,又叫孔廟、學宮,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武廟俗稱關帝廟,在恭城又叫協天祠,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祠廟,建于文廟的西側,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占地面積 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33平方米。
周王廟即周渭祠,周王廟是恭城人對周渭的尊稱。周王廟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是祭祀北宋監察御史周渭的祠廟。
湖南會館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為當時恭城三湘同鄉會集資所建,占地面積為184平方米。因結構獨特,造型奇巧,雕飾豐富,花草人物繁多,故有“湖南會館一枝花”之美稱,它是恭城“四大會館”(廣東粵東會館、湖南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中,至今唯獨保存完整的一座。
2006年5月,恭城縣文武廟、周王廟和湖南會館等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恭城文廟:
禮門,西有義路,古代自此出入,禮門外碑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正面照壁需出狀元方準開門。現正門1949年后為便民所開。(2015年4月攝)
欞星門。為青石六柱五開間牌坊,坊額豎刻“欞星門”;橫額鐫“雙龍戲珠”、“雙鳳朝陽”浮雕及數幅平刻民間吉祥圖案。如刻猴摘樹上蜂窩喻“封侯拜相”的呢過。六柱頂飾小獅。(2015年4月攝)
狀元橋,單孔石拱、浮雕云紋,寓“青云直上”之意。(2007年3月攝)
在大成門前回看狀元橋。橋拱倒影合成圓日,與月池共示“光昭日月”。(2013年3月攝)
大成門。屏風式木門上滿布對稱方格圖案與花鳥走獸鏤空木雕,硬山頂。(2015年4月攝)
大成殿。紅柱黃琉璃瓦,四進五開間重檐歇山式。飛檐高垂銅鈴8只。正門葉14扇,鏤空雕花。內外紅木柱18,殿內斗八藻井,彩繪繽紛。大成門、大成殿正脊上均飾雙蒼龍搶火珠,整個正脊均塑故事性彩釉陶飾畫。正脊兩端飾魚尾星。(2015年4月攝)
恭城武廟:
內設戲臺,又稱萬年臺,是廟會節慶酬神唱戲的地方。歇山重檐,后廂硬山式。臺口朝里,臺頂至斗八藻井。(2007年3月攝)
協天宮,是祭祀關公的主殿堂。脊上有《桃園三結義》、《福祿壽喜》、《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關公抱桃》等彩塑。殿內塑關羽塑像,兩側塑有關平、周倉、王甫和趙磊輔像。(2015年4月攝)
協天宮大門。(2013年3月攝)
武廟后的古樹。(2013年3月攝)
周王廟:
周王廟門樓。門樓構造很有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體形在中間驟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裝飾作用。門樓的斗拱還有個奇特的名稱——“蜜蜂樓”,它除了有著裝飾的作用外,還有著奇特的功能:這種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鴛鴦交手斗三種形式組合成嚴謹而有規律的蜂窩狀,使氣流通過時產生回流而發出轟鳴聲,起到了自然抵御蟲鳥侵害的作用。(2007年3月攝)
周渭祠。祠內有一聯:“百代相傳周御史;千秋懷念古鄉賢。”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五是周渭的誕辰。(2007年3月攝)
湖南會館:
湖南會館門樓。(2007年3月攝)
湖南會館門聯:
客館可停驂七溪三湘允矣同聯梓里;
仙都堪得地千秋百世遐哉共鎮茶城。
(2007年3月攝)
湖南會館正殿。(2007年3月攝)
正殿聯:
幾度春風巧遇茶中結楚義;
三番夏雨重逢酒里聯湘情。
(2007年3月攝)
湖南會館戲臺。(2007年3月攝)
雕龍畫鳳的馬頭墻。(2007年3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