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哀皇帝中
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妒傅喜為人恭儉。又加上,傅太后一定要求稱尊號,與成帝母王氏齊尊;傅喜與孔光、師丹共同堅持認為不可。皇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內迫傅太后,依違者好幾年。傅太后大怒,皇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傅喜。傅喜終于不能順關傅太后心意。朱博與孔鄉侯傅晏連結,共謀成尊號一事,數燕見,奏秘件,毀短傅喜及孔光。丁丑,皇上遂策免傅喜,以侯回家。
注:一個人在犯罪集團里面,你和大家不合群,群體就容不下你,一個實習生到銀行工作,因為領導敬酒沒有喝就被打兩個耳光,為什么?不合群。傅喜在一群犯罪分子里特別扎眼。
御史大夫官既罷,議者多以為古今異制,漢自天子之號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獨改三公,職事難分明,無益于治亂。于是朱博上奏言:"按老規矩:選郡國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國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為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臣愚以為大司空官可撤掉,復置御史大夫,遵奉舊制。臣愿盡力以御史大夫為百僚率!"皇上從之。夏,四月,戊午,改拜朱博為御史大夫。又以丁太后兄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衛將軍,置官屬;大司馬冠號按老規矩。
傅太后又獨自下詔給丞相、御史大夫說:"高武侯傅喜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師丹同心背叛,放命圮族,不宜奉朝請,其遣就國。"
丞相孔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議之仇隙,又重忤傅太后所指。由是傅氏在位者與朱博為表里,共毀譖孔光。乙亥,策免孔光為庶人。以御史大夫朱博為丞相,封陽鄉侯;少府趙玄為御史大夫。臨延登受策,有大聲如鐘鳴,殿中郎吏陛者皆聽得很清楚。皇上以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及李尋。
李尋對答說:"此《洪范》所謂鼓妖者。師法,以為人君不聰,為眾所惑,空名得進,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其《傳》說:'歲、月、日之中,則正卿受之。'今以四月日加辰、巳有異,是為中焉。正卿,謂執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應天變。然雖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
揚雄亦認為:"鼓妖,聽失之象也。朱博為人強毅,多權謀,宜將不宜相,恐有兇惡亟疾之怒。"皇上不聽。
注:李尋這是第二次勸皇帝,說的非常直接,皇帝卻有恃無恐,不以為意。
朱博既為丞相,皇上于是用其議,下詔說:"定陶共皇之號,不宜復稱定陶。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稱永信宮;共皇后曰帝太后,稱中安宮;為共皇立寢廟于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于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傅太后既稱尊號。特別放肆,與太皇太后說話,直稱其為"嫗"。這時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為公卿列侯者甚眾。然皇帝不太假以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時。
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趙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號之議,而為關內侯師丹所劾奏,免為庶人。時天下衰粗,委政于師丹,師丹不深惟褒廣尊號之義,而妄稱說,抑貶尊號,虧損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仁圣,昭然定尊號,宏以忠孝復封高昌侯;師丹惡逆暴著,雖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請免為庶人。"奏可。
又奏:"新都侯王莽前為大司馬,不廣尊尊之義,抑貶尊號,虧損孝道,當伏顯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請免為庶人。"
皇上說:"以王莽與太皇太后的家庭,勿免,遣就國。"及平阿侯王仁臧匿趙昭儀親屬,皆遣就國。
天下很多人覺得王氏可憐。諫大夫楊宣上秘奏說:"孝成皇帝深惟宗廟之重,稱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圣策深遠,恩德至厚。惟念先帝之意,豈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東宮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行道之人為之隕涕,況于陛下!時登高遠望,獨不慚于延陵!"皇帝深感其言,復封成都侯王商中子王邑為成都侯。
注:朱博本來是王氏的扶持的勢力,但王氏有權的時候,沒有能保住他的官位,他投靠傅家,投靠之后,也知道必須要把王氏給徹底打倒,就從師丹開始,哀帝這個人做事,就是這樣的,做不徹底,傅家和王氏已結大仇,在這種斗爭過程中不下死手,就是給自己留后患。史家這里說天下多冤王氏,天下人就變得這么快,王氏在位時驕奢,天下人恨他們,現在被打壓,天下人又開始覺得王家可憐。
朱博又奏言:"漢家故事,置部刺史,秩卑而賞厚,咸勸功樂進。前罷刺史,更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補;其中材則茍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軌不禁。臣請罷州牧,置刺史如故。"皇上從之。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詔歸葬定陶共皇之園,發陳留、濟陰近郡國五萬人穿復土。
注:州牧的權力很大,這也間接給后來群雄爭霸帶來了便利,實質上分了皇家的權力,朱博這個建議是對的。
之痢,成帝在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十二卷,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以教渤海夏賀良等。中壘校尉劉向上奏甘忠可假鬼神,罔上惑眾;下獄,治服;未斷,病死。夏賀良等復私自相教。皇上即位,司隸校尉解光、騎都尉李尋向皇帝報告夏賀良等人的情況,皆待詔黃門。數召見,陳說"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蕩民人。"皇上經常生病,冀其有益,遂從夏賀良等建議,詔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號曰"陳圣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秋,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為初陵,勿徙郡國民。
皇上既改號月余,寢疾自然好了。夏賀良等復欲妄自變改政事,大臣爭以為不可許。夏賀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尋輔政。"皇上認為其言無驗,八月,下詔說:"待詔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信道不篤,過聽其言,冀為百姓獲福,卒無嘉應。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六月甲子詔書,非赦令,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奸態當窮竟。"皆下獄,伏誅。李尋及解光減死一等,徙敦煌郡。
皇上以寢疾,盡復前世所嘗興諸神祠凡七百余所,一歲三萬七千祠云。
傅太后怨傅喜不已,使孔鄉侯傅晏放風給丞相朱博令奏免傅喜的侯爵。朱博與御史大夫趙玄商議,趙玄言:"事已前決,得無不宜?"
朱博說:"已許孔鄉侯矣。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況至尊!朱博唯有死耳!"趙玄即許可。朱博不喜歡獨自斥奏傅喜,以故大司空汜鄉侯何武前亦坐過免就國,事與傅喜相似,即并奏:"傅喜、何武前在位,皆無益于治,雖已退免,爵土之封,非所當也。皆請免為庶人。"
皇上知傅太后一向嘗怨傅喜,疑朱博、趙玄承太后指意,即召趙玄詣尚書問狀,趙玄辭服。有詔:"左將軍彭宣與中朝者雜問",彭宣等奏劾"朱博、趙玄、傅晏皆不道,不敬,請召詣廷尉詔獄"。皇上減趙玄死罪三等;削傅晏戶四分之一;假謁者節召丞相詣廷尉,朱博自殺,國除。
九月,以光祿勛平當為御史大夫;冬,十月,甲寅,遷為丞相;以冬月故,且賜爵關內侯。以京兆尹平陵王喜為御史大夫。
皇上欲令丁、傅處爪牙官,是歲,策免左將軍淮陽彭宣,以關內侯歸家,而以光祿勛丁望代為左將軍。
烏孫卑爰疐侵盜匈奴西界,單于遣兵擊之,殺數百人,略千余人,驅牛畜去。卑爰疐恐,遣子趨逯為質匈奴,單于受,以狀聞。漢遣使者責讓單于,告令還歸卑爰疐質子。單于受詔遣歸。
注:朱博就是多姓家奴,一會兒聽這個的,一會兒聽那個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是正確的,皇帝黨和太后黨本身也有不同,雖為母子,遇到權力也有差別的,朱博這個人能混到丞相,說明當時的人才調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