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治和李世民的區別
夏,四月,壬子,矩州人謝無靈舉兵造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討平他。
己未,皇上對侍臣說:“朕思考養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為朕陳述!”
來濟對答說:“當年齊桓公出游,見老而饑寒的人,命賜他食物,老人說:'愿賜一國所有饑餓的人。’賜他衣,說:'愿賜一國寒冷的人。’恒公說:'寡人之廩府安足以周一國之饑寒!’老人說:'君不奪農時,則國人皆有余食了!不奪蠶要,則國人皆有余衣!’所以人君之養人,在省其征役而已。如今山東役丁,每年數萬,役人則人大勞,取庸則人大費。臣愿陛下量公家所必須的之外,余下全都免掉。”皇上聽從。
(李治搞政治,是想到哪里搞哪里,不是像李世民那樣,有長遠的戰略,一件事一件事去辦,內政刑法、軍事、民生、外交、文化等等自然而然的要搞,有對照的標準。)
六月,辛亥,禮官奏停太祖、世祖配祀,讓高祖配昊天于圜丘,太宗配五帝于明堂;皇上贊同。
秋,七月,乙丑,西洱蠻酋長楊棟附、顯和蠻酋長王郎、祁郎、昆、、盤四州酋長王伽沖等率眾內附。
癸未,任命中書令崔敦禮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八月,丙申,固安昭公崔敦禮薨。
2、程知節再次擊敗西突厥
辛丑,蔥山道行軍總管程知節擊西突厥,與歌邏、處月二部戰于榆慕谷,大破突厥,斬首千余級,副總管周智度進攻突騎施、處木昆等人部于咽城,攻拔,斬首三萬級。
乙巳,龜茲王布失畢入朝。
3、李治的昏庸無能
李義府恃寵用事。
洛州婦人淳于氏,美色,系大理獄,李義府屬大理封丞畢正義枉法放出她,將納為妾,大理卿段寶玄懷疑而上奏這事。皇上命給事中劉仁軌等鞫查,李義府擔心事泄,逼畢正義自縊于獄中。皇上知道后,原諒李義府的罪不查問。
侍御史漣水人王義方想上奏彈他,先報告其母說:“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怎么辦﹖”
其母說:“當年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兒子之名。你能盡忠以事君,我死不恨!”王義方于是上奏:“李義府于輦轂之下,擅殺六品寺丞;就說畢正義自殺,也是因為畏懼李義府權威,殺身以滅口。如此,則生殺之威,不由皇上所出,漸不可長,請更君勘當!”
于是對仗,叱李義府令下;李義府回頭望不退。王義方三叱,皇上既無言,李義府開始急速出門,王義方于是讀彈文。皇上釋放李義府不問,而認為王義方毀辱大臣,言辭不遜,貶萊州司戶。
4、程知節保身
九月,括州暴風,海水溢出,淹了四千余家。
冬,十一月,丙寅,生羌酋長浪我利波等人率眾內附,以其地置柘、栱二州。
十二月,程知節引軍至鷹婆川,還西突厥二萬騎兵,別部鼠尼施等二萬余騎繼至,前軍總管蘇定方帥五千騎兵馳往攻擊他們,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千五百余人,獲馬及器械,綿亙山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不喜歡蘇定芳有功,言于程知節說:“如今茲雖說破賊,官軍亦有死傷,乘危輕脫,才是成敗之法,何急而為此!自今常結方陳,置輜重在內,遇賊則戰,此萬全策。”
又矯稱別得旨,任命程知節恃勇輕敵,委任王文度為總節制,于是收軍不許深入。士卒終日跨馬,被甲結陳,不勝疲頓,馬多瘦死。蘇定方進言于程知節說:“出師是想要討賊,如今只是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賊必敗;懦怯如此,何以立功!并且主上任命公為大將,豈可改遣軍副專其號令,事必不然。請囚王文度,飛表上報以聞。”程知節不從。
至恒篤城,有群胡歸附,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旋師,還會再次為賊,不如盡殺他們,取其資財。”
蘇定方說:“如此則大家都是賊了,何名伐叛!”
王文度竟殺了這些降兵,分其財,唯獨蘇定方不受。師旋,王文度坐矯詔當死,特除名;程知節亦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
這一年,任命太常卿駙馬都尉高履行為益州長史。
(程知節是名將,他想保身,故意搞這樣的事,后面就脫離了政治漩渦中心,李治的水平,明白人都能看得出來,大唐就開始容不下厲害的人了。)
5、李治失忠臣之心
韓瑗上疏,為褚遂良訟冤曰:“禇遂良體國忘家,捐身徇物,風霜其操,鐵石其心,社稷之舊臣,陛下之賢佐。無聞罪狀,斥去朝廷,內外甿黎,咸嗟舉措。臣聞晉武弘裕,不貽劉毅之誅;漢祖深仁,無恚周昌之直。而禇遂良被遷,已經寒暑,違忤陛下,其罰也足了。伏愿緬鑒無辜,稍寬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
皇上對韓瑗說:“禇遂良的情況,朕亦知道。然其悖戾好犯上,所以用這個責他,卿為何說得這么深刻!”
韓瑗說:“禇遂良社稷忠臣,為讒諛所毀。當年微子離去而殷國以亡,張華存而綱紀不亂。陛下無故棄逐舊臣,恐非國家之福!”皇上不采納。韓瑗以言不用,乞歸田里;皇上不同意。
劉洎的兒子訟其父冤,稱貞觀之末,為褚遂良所譖而死,李義府再次助他。皇上以問近臣,眾人都聽了李義府的意思,皆言其在。給事中長安樂彥瑋獨說:“劉洎大臣,人主暫有不豫,豈得立刻自比伊、霍!如今雪劉洎之罪,認為先帝用刑不當嗎﹖”皇上覺得其言有道理,于是寢其事。
解讀:一個人身邊有什么人,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氛圍,李世民身邊是魏征、房玄齡,李治身邊只有一個李義府,所以李治丟國是正常的,他聽不進去忠言,每一個由盛轉衰的朝代都會有一個李義府這樣的人,漢元帝有個這樣的太監石顯,漢從此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