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根原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先生講述痙病,與講述其他病證一樣,均為要言不煩。《內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之意也。“痙者,筋脈攣縮,頭搖口噤,項強而背折也。”(后文《婦人解·產后根原》)這些癥狀的核心病機,是血虛而動風生燥。這里是兩個層次,首先是血虛在先。血虛,是以肝木升達不暢。其次是動風誘因。本章說的是“感風寒”。僅僅是血虛,不至于產生痙病;僅僅是動風誘因,也不至于產生痙病。原有血虛之根,乙木不達;而披風感寒等誘因,郁其陽氣,乙木愈加不達;木郁是以動風生燥。原文“汗亡津血”四字似可改為“素體血虛”;而動風誘因除了“感風寒”,還有血虛之人,再亡其血的情形等。如《傷寒懸解·不可汗十四》:“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太陽之脈,自頭下項,行身之背。發汗太多,傷其津血,筋脈失滋;復感風寒,筋脈攣縮,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脊背反折也。《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痙病之謂。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緊急故也。
太陽以寒水主令,而實化于丙火。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清陽左旋,則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濁陰右轉,則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陰虛燥動,則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熱,是以身首發熱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絕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氣清降,氤氳和洽,蒸為雨露,自太陽之經注于膀胱,則胸膈清空而不滯。太陽不降,肺氣壅郁,故濁氣上沖于胸膈也。
太陽之經,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其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其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屬風燥;而汗血外亡,溫氣脫泄,實是陽虛。滋潤清涼之藥,未可肆用也。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風傷衛氣,發熱汗出者。
栝蔞桂枝湯,《金匱要略》之方。大法乃息風達木而生津補血。方中栝蔞根乃“生津液”(《長沙藥解·栝蔞根》)之用,易為阿膠或生首烏亦可。
【葛根湯】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先煎、去沫;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傷營血,發熱無汗者。
葛根湯,《傷寒論》之方。大法乃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麻黃散太陽之寒,葛根解陽明之郁。
痙病是太陽證,亦有在陽明經者。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齘者,胃土燥熱,筋脈枯焦之故。(此證之核心病機仍然是血虛木燥。只是這個“血虛木燥”,與素體血虛的聯系并不直接。一般是素體陽盛者,因感冒風寒,營中郁熱迅速傳至陽明戊土,戊土陽旺但肝血非旺,是以燥氣傷及陰血,血更虛致木愈郁,故而動風生燥。此證非栝樓桂枝湯和葛根湯可治。)宜重用清涼滋潤之味,不可拘太陽經法。甚者,宜大承氣湯,瀉其胃熱乃愈。(此證實際上是《傷寒論》的陽明腑熱“急下三證”之燥土傷及肝陰證,是以宜大承氣湯。但是,說大承氣湯,仍然只是尊重仲景先生。臨證之時,宜并加麥冬、生地、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