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素簡,靜數流年,
人間有味,最是清歡。
歡迎關注清歡,品讀絕美詩詞。
中國是詩的國度。
從詩經到樂府,從格律詩到詞再到曲,精彩絕倫的作品數不勝數。
但是,在浩如煙海的詩詞作品中,有一些特殊的詩歌形式,他們被后人統稱為“雜體詩”。
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記載十九種雜體詩,實際上還要更多。
比如三言六句被稱為“五雜俎詩”,五言六句成為“三婦艷”,從一更到五更依次描寫的成為“五更詩”,全詩為問句的叫做“問句詩”等等。
今天一起分享10首有趣又令人拍案叫絕的雜體詩。
1、藏頭詩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梁山泊想招攬玉麒麟盧俊義,但盧俊義有錢有勢、有家有業,根本不可能造反。
軍師吳用出了個狠主意,扮成個算命先生,混到盧俊義家中,在他家的墻壁上題了一首詩:
蘆花叢中一扁舟,
俊杰俄從此地游,
義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難逃可無憂。
這就是一首藏頭詩,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就是“盧俊義反”。
這么一首反詩題了上去,盧俊義很快就被抓入獄,最后逼上梁山。
在杭州西湖的傳統景點“平湖秋月”,也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藏頭詩。
它的作者是明代大學問家徐文長,詩曰:
平湖一色萬頃秋,
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
月好四時最宜秋。
湖天一碧,平靜如鏡,渺渺茫茫,
秋月當空,皎潔明亮,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
遠處跌宕起伏的山巒,繚繞著輕薄的迷霧,
近處燈火斑斕的樓臺,掩映著桃柳的枝丫。
從南宋時,這里便是泛舟西湖,玩賞秋夜月景的佳境。
2、獨韻詩
用同一個字做韻腳,被稱為獨韻詩,也稱福唐體、獨木橋體。
獨韻詩數量不少,但詞卻很罕見。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就有一首《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歌以飲客,聲韻甚諧,客為之酹》:
聽兮清佩瓊瑤些!明兮鏡秋毫些!君無去此,流昏漲膩,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欽汝,寧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無助,狂濤些!
路險兮山高些!愧于獨處無聊些!冬糟春盎,歸來為我,制松醪些!其外芬芳,龍團鳳片,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樂,樂陶陶些!
上闕從視覺、聽覺來描寫泉水,如玉佩碰擊般清脆動聽,如寶鏡般的明凈清澈。
他呼喚:你別離開這里!不要讓混濁油膩的臟水把你污染,不要讓蓬蒿雜草讓你窒息!
他感慨:如果你不能自守,被迫匯入江海,希望你也不要助紂為虐,弄翻那些芥子般的小船,殘害無辜的生靈。
下闕是稼軒的自敘,表達了對環境污濁險惡的不屑。
道路艱險,山嶺高峻,塊然獨處,寂寂無聊。
幸而有清泉甘冽,可釀松醪,可煮甘茶,可慰人心。
他想和那位安貧樂道的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自得其樂。
瓢泉在江西鉛山縣東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風景幽美,辛棄疾曾在此居住。
“些”是楚辭中經常用在句尾的語氣詞,表達疑問、感嘆等態度。
辛棄疾在這首詞里,不僅全部以“些”字為韻,同時也用“瑤、毫、蕭、肴、豪”等字做實際的韻腳,這就是所謂的長尾韻。讀來宛如泉水淙淙,有一種和諧的音律之美。
3、回文詩
回文詩又叫“回環詩”,詞序回環疊詠,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回腸的美感。
它并不只是古代文人的游戲消遣之作,劉坡公《學詩百法》曾寫道:
回文詩反復成章,鉤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輕之。
明末浙江才女吳絳雪,曾寫過《四時山水詩》,四首詩分別描寫了春夏秋冬不同的風光:
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個人最喜歡夏景詩,讀出來便是:
香蓮碧水動風涼,
水動風涼夏日長。
長日夏涼風動水,
涼風動水碧lian香。
夏日長,水風涼,蓮花香,一派動人風光。
4、聯珠詩
聯珠詩,又名頂針詩。用前一句或前聯的結尾詞語,來做后一句或后聯的開頭,首尾蟬聯,上下遞補。
這種修辭手法也叫頂針格,一首詩詞中只有兩三句用了頂針隔,是不能算作頂針詩的。
頂針有一字連環、兩字連環、多字連環、交錯連環等等。
李白曾有一首《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就是交錯連環: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羅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劉十六是李白的朋友,自秦歸隱于楚,
李白以白云寄托情思,寫白云隨他渡過湘水、登山楚山,
最后祝愿他高臥白云,灑脫不羈,熱情贊美他高潔的隱逸行為。
每句連環分別是二字、三字、一字、二字,讀來有歌行的美感。
5、疊字詩
疊字詩就是部分或全部句子都用疊字組成,也稱“重言詩”和“重言詞”。
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王建《迭字詩》"宛宛轉轉勝上紗,紅紅綠綠苑中花”,
《詩經·衛風》詩“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發,葭朅揭揭”。
這種使用形式非常常見,分享一首全文為疊字的詞。
元代喬夢符的《天凈沙·即事》: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
一只只黃鶯,一只只春燕,一派大好春光,
一朵朵嬌花,一條條嫩柳,如美人真真般迷人。
一言一行都有風韻,嬌嫩多情,完美妥帖。一切都恰到好處。
全文28個字,全部都用疊字,妙語天成,寫出心上人的嬌柔可愛。
6、寶塔詩
顧名思義,寶塔詩形如寶塔。
首句作為塔尖,一個字或兩個字,
向下延伸的每層,分別增加字數,
一般是七句,所以原稱“一字至七字詩”或“一七體詩”,
后來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
唐代令狐楚有一首《一七令·山》,寫山,形狀也如青山:
山。
聳峻,回環。
滄海上,白云間。
商老深尋,謝公遠攀。
山巖泉滴滴,幽谷鳥關關。
對島西連隴塞,猿聲南徹荊蠻。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閑。
商老指的是商山四皓,秦末隱居在商山,年八十余。
謝公指的是謝靈運,他喜歡游山玩水,還發明了“謝公屐”。
詩中從山勢、景物、位置,到古人愛山、隱居山中的典故,
最終引出自己不愛高官厚祿,希望歸隱山林的志趣。
好似一篇“命題作文”,寫景入情,寓情于景,
7、拆字詩
拆字詩,就是用拆字的方法來寫詩。
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把一個字拆成幾個字,組成詞語,連成詩句。
趙翼《陔馀叢考·拆字詩》記載,南宋《苕溪集》有拆字詩一首:
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當來,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黃鶴,志士心未已。
8、數字詩
數字詩是嵌名詩的一種,每句都將數字嵌入詩中,融為一個整體,又稱數名詩、數詩、雜數詩等。
元代徐再思的曲子《雙調·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曲中反復使用“一”和“三”這兩個數字,
不但寫傷秋的情懷,也包含了羈旅的哀怨,更有對父母的掛念,
重重疊疊,回環往復,連綿不絕,給人一詠三嘆的感覺。
9、藁砧詩
藁砧詩,是以字為謎底的詩,又稱廋語詩、隱語詩、謎語詩。
藁是稻草,砧指墊在下面的砧板,藁砧是古代農村的常用鍘草工具,也被隱喻為“丈夫”。
據史料記載,最早一篇謎語詩《古絕句》,以“藁砧今何在”為開頭,故稱之為藁砧詩。
最常見的一種隱語詩,謎底就在謎面上,即以謎底為詩名。
比如唐代詩人李嶠寫《風》:
解落三秋月,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層浪,入竹萬竿斜。
10、兩頭纖纖詩
它是一種獨特的七言絕句,每句的前四個字描繪事物特點,后三字描繪事物名稱。
古樂府有一首無名詩,開頭為"兩頭纖纖",故有此名:
兩頭纖纖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
腷腷膊膊雞初鳴,磊磊落落向曙星。
這首詩確定了規范,后人仿其體時,前四字不動,后三個字可以隨意填空。
唐代詩人雍裕之曾填過一首:
兩頭纖纖八字眉,半白半黑燈影帷,
腷腷膊膊曉禽飛,磊磊落落秋果垂。
腷[bì]膊[bó],是一種聲音。
把八字眉形容為兩頭纖纖,倒是頗為有趣。
作者:林家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