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葉產業“十二五”發展建議
湖南省茶業協會 伍崇岳
2011年3月10日
湖南是全國著名的茶葉產區,茶文化歷史底蘊深厚,自古名茶薈萃,素有“江南茶鄉”的美譽。湖南茶業具有人文、生態、工貿、科教等多方面的優勢,產業基礎好,勞動力資源豐富,茶葉自然品質好,茶類多且都有一定規模,既是全國著名的“綠茶優勢產業帶”、中國黑茶之鄉和邊銷茶生產加工中心,還是全國黃茶、花茶主產區。“十一五”期間,湖南茶產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經濟效益和產業地位提升,已成為我省農業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是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十二五”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全省茶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再創輝煌的重要機遇期,為此在制定指導性政策和湖南茶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時,應立足全局、放眼世界,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消除瓶頸,高起點、大手筆、大投入,力求跨越式發展。
一、“十一五”發展情況
1、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化程度提高
2005年省政府召開全省茶葉工作會議,并于2006年下發了《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省直相關部門和各茶葉主產市縣也相繼加大了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力度,在市場機制作用和相關政策引導下,投資、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企業+基地+農戶”、“產業+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組織不斷發展,提高了產銷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茶葉生產方式從散、小、家庭作坊式向股份合作、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轉變。五年來我省茶園面積由112萬畝發展到150萬畝,增長40%;產量由年7.2萬噸上升到12萬噸,增長67%;出口由年1.9萬噸上升到3.8萬噸,創匯由3000萬美元上升到7500萬美元,分別增長100%、150%;茶葉綜合產值從100億元上升到近200多億元,增長100%。其速度明顯高于全國平均值,為此,我省茶葉產業已進入了全國前列。
2、茶業結構不斷優化,生產加工條件逐步改善
2005年以來,全省標準化茶園從起步到2010年85萬畝茶園通過無公害認證,30萬畝獲綠色食品認證,23萬畝獲國際、國內多種有機茶認證機構認證;全省茶園良種率、名優茶產量、總產量已分別從30.5%、6800噸、產值10億元提升到45%、3.8萬噸、38億元,名優茶產值占茶葉總產值的比例由20.1%上升至76%;特別是快速崛起的安化黑茶產業,其產量、產值和生產企業分別從2.5萬噸、1億元和9家增長到6萬噸、30億元和36家,增長160%、4倍和30倍,已成為我省發展最快、最富前景并有可能打造成在全國最具優勢、產值可過100億元的一大茶類。同時,我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不斷改善升級,除部分特種茶外,茶葉的初、精制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并且加工技術及設備改造不斷向自動化、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方向推進。
3、茶葉品質明顯上升,品牌建設不斷加強
2005年以來,省相關部門及茶葉主產區政府重視對茶葉品牌建設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品牌意識增強,加大了品牌的打造和資源整合,先后有“古丈毛尖”、“桃源大葉茶”、“石門銀峰”、“保靖黃金茶”、“安化黑茶”、“桂東玲瓏茶”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證;千兩茶、茯茶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怡清源”、“金井”、“君山”、“猴王”、“古洞春”相繼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還出現了銷售額過1億元、2億元、5億元的茶葉品牌;省政府成立了糧食茶葉品牌領導小組,正著力實施湖南茶葉品牌工程,2010年省農業廳組織評出了湖南十大企業茶品牌和地方公共茶品牌,并將給于政策扶持,重點打造。
4、龍頭企業成長迅速,市場拓展力度加大
2005年以來,茶葉龍頭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國家級、省級茶葉龍頭企業從幾家發展到近20家,其銷售額也不斷攀升,其中過10億元1家,1億元以上的8家,3000萬元至1億元的有30多家。強勢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力度和速度加大、加快,如國家級龍頭企業省茶業有限公司依托人才、經營、出口和資本優勢先后以并購、控股、參股、投資等形式整合了岳陽君山、安化白沙溪、益陽湘益、古丈毛尖、沅陵竭灘、澧縣太青、溈山茶業等18個企業和品牌,2010年實現銷售額12億元、出口4500萬美金;省級龍頭企業湖南湘豐茶業依托資源和資本優勢整合金山、開慧、壺瓶山、沅陵干發、桃江浩茗等企業形成了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出口為一體綜合型茶葉經營企業。同時,創新了茶葉營銷方式、市場拓展力度加大:一是加強了茶葉專業市場建設,二是我省茶葉的專賣店從本省發展到全國各地,怡清源將專賣店開到英國、美國,部分企業專賣店總數達到300家以上,同時網上商城、電子商務也在部分企業獲得推廣,三是組團參加了100多場次的全國性展會以及50余次國際茶葉食品展,四是舉辦了3屆湖南茶業博覽會和2屆安化黑茶博覽會。
5、茶文化業繁榮發展
2005年以來,我省茶文化不斷獲得挖掘、弘揚和繁榮。先后舉辦了中華茶祖節、祭炎帝神農茶祖大典、中華茶祖文化論壇、中國黑茶文化節、星沙茶文化節、石門茶文化節、古丈茶文化節、兩岸茶文化節、茶藝師大賽及各種形式的采茶節、品茗會、斗茶會、品鑒會、詩茶會等;編輯出版了《魅力湘茶》、《茶祖神農》、《湖南黑茶》、《湖南茶文化》、《安化黑茶》、《長沙茶文化》、《茶都》、《白沙溪》《愛茶人》、《茶農之友》等著作和一大批詩歌賦、戲劇等茶文化作品;建立了《湖南茶網》、《中國名茶網》、《茶葉在線》、《中國黑茶網》等20多家茶葉網站;還衍生了清明采茶游、茶馬古道游、生態休閑茶園等茶旅游項目;與此同時,以弘揚茶文化、普及茶知識、引導茶消費為主體的茶館業得以興起,全省上規模、有檔次的茶館發展至10000多家。
6、科技支撐顯著增強,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2005年以來,全省新增茶葉創新中心8個、工程技術中心6個、科技推廣站點20多個,加快了湖南農大和省茶葉研究所科技成果與茶企業對接與轉化,增強了科技、教育對產業的支撐作用。因此,全省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30余萬畝,林茶、果茶套作等生態茶園建設技術與生物防治、高效噴灌等培管技術獲得推廣,80%以上茶園通過無公害認證,綠色食品茶、有機茶面積達35萬畝,機械化采摘、清潔化生產推開,名優茶加工設備改進,自動化初、精制生產線增多,茶葉庫存和保鮮條件改善,產品質量提升,新產品開發加快、品種增多。同時在此期間,隨著省茶業協會的成立,全省茶葉主產區岳陽、益陽、湘潭、株洲、懷化、張家界、衡陽7個市,長沙、安化、桃源、石門等20多個縣都相繼建立了茶業協會,益陽、安化、石門、古丈、沅陵、保靖、資興、平江、藍山等市、縣(市)政府還成立了茶業局(辦、領導小組),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行業發展服務體系。
二、瓶頸及問題
1、良種茶園比例仍然偏小。新茶園發展步伐不快,現代茶業建設起步晚,無性系良種普及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
2、組織化程度不高。我省大部分茶園散、小、不集中,機械化作業難、采摘強度大、生產管理較粗放;同時不少初制廠規模小甚至是作坊式生產,批量少、能耗大、操作不規范,產品質量不一致,生產效率低。
3、加工設備改造不快。我省大部份茶葉生產經營企業的生產基礎條件較差,廠房改造力度不大,加工設備陳舊落后,標準化、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高,質量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4、品牌不大不強。我省茶葉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品牌多雜,品牌共享意識差,品牌整合難度大,同時優勢品牌茶類不突出,就是新近快速崛起的黑茶,規模也不大且多。
5、政策扶持不夠。產業缺乏長遠規劃,政府對茶產業的扶持缺乏政策連貫性、穩定性,產業投入不大、產業基礎改善慢,活力不夠、后勁不足,產業發展速度不快、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效益較弱,嚴重制約行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三、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發展思路
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現代茶業”為目標、以“建設茶園強基礎、狠抓質量保品牌、做大做強壯龍頭、創新營銷拓市場、力促增收惠茶農”為重點,精心謀劃、整體協調、全面推進,穩步發展優質標準茶園,優化和調整茶葉產品、茶類結構,加快標準化、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加工技術改造,提質增效,著力資源整合與品牌打造,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大力拓展全國市場并擴大茶葉出口,全面提升全省茶產業整體競爭力,促進湖南茶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打造綠茶大省(10萬噸、其中花茶2萬噸)、建設中國黑茶產業中心(8萬噸)、建設一個黃(紅茶)茶強省(2萬噸)、實現茶葉年出口創匯2億美元、做強一批茶葉龍頭企業、做大一批茶葉品牌、培育一支優秀的茶業湘軍、實現茶葉綜合產值500億元,為打造1000億元茶葉產業堅實的基礎。
四、十二五發展重點
1、加強行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質量和效益
全面實行茶葉標準化生產,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提高我省茶葉產業化水平與競爭力。一是加快行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全面抓好茶園培管、茶葉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標準制定工作,建立和推進茶葉市場準入制度,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二是強化標準化茶園基地建設:①抓好茶葉良種培育體系建設,建立工廠化無性系良種茶葉苗木繁育基地;②推進老茶園改造并分步在湘西、湘南優勢區域發展高標準優質新茶園基地;③做好茶農生產培訓,普及質量安全知識,引導茶農按生產技術規程作業;④發揮茶葉專業合作社組織作用,引導推進基地標準化生產。三是在主產縣和茶葉出口基地推廣茶葉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系統,逐步建立“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的質量可追溯制度。四是政府職能部門和各級行業協會要加強協調、監管,依法開展經常性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責任追溯,有效指導生產、保障質量、提升效益。
2、強化科技支撐,加快茶葉生產加工技術推廣
加大茶葉科技創新投入,加快茶葉科研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的產業推廣,改造全省茶葉生產加工的科技水平,提升我省茶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湖南現代茶業建設。一是發揮湖南農業大學茶學教研和省茶葉研究所的茶葉科研、技術推廣等方面傳統優勢與作用,繼續加大茶樹種質資源的選育研究和繁殖推廣、茶園防凍防蟲和果林套種以及機械化采摘等實用性技術的普及推廣。二是鼓勵省內外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大力推進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加工線和名優茶標準化、機械化生產線等的建設,推廣實施茶葉現代化生產管理模式。三是以市場為導向,加強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的茶葉新產品研制與開發;強化茶葉精深加工技術研究的產業轉化,支持生產速溶茶、茶食品、茶飲料和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等茶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升茶葉價值。四是創新科技推廣體制機制,支持和鼓勵茶葉研究所走出去,服務全省十縣、百鎮、千村、萬戶和百企,實施好“五個一工程”;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自主技術研發和推廣中心,并通過培訓將實用茶葉技術輸送到基地茶農和生產場、廠;同時,支持教、研單位和行業協會建立科技信息咨詢和推廣服務平臺建設。
3、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加強產業鏈經濟合作、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促進規模化生產經營是推進產業化進程、實現增長方式轉變、加快湖南現代茶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是加大對茶葉專業合作社扶持與培育,提高基地茶園組織化程度,推進規范化生產、制度化管理、市場化經營,提升綜合收益,提高茶農積極性。二是鼓勵和支持企業實行“企業+基地+茶農”產業鏈發展模式,鼓勵茶園連片流轉,支持企業通過投資、控股、參股、定單等多種形式加強與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建立自有茶園及其原料基地,培育聯合優勢,擴大生產規模,推動集約經營、管理,夯實龍頭企業基礎,提高產業整體效益。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強勢龍頭企業跨區域茶葉生產基地建設、兼并或控參股地方茶葉企業;鼓勵和支持其對基地、加工生產線、產房的擴容改造,以擴大企業規模、壯大企業實力,打造行業領頭雁,在生產、經營、管理、出口、文化等各方面實現示范帶動,引領茶產業發展。四是根據龍頭企業分布和產業發展需要,政府規劃茶葉產業園建設,在土地征用、補償和配套設施建設上給與優惠,有意識地引導類似企業相對集中,打造產業集群航母,形成產業中心和規模效應,做大、做強、做優湖南茶葉產業。
4、加快品牌建設,創新營銷模式
強化品牌營銷理念,實現全省茶業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一是抓好全省茶葉品牌資源的統計調查和歸類整理,研究品牌資源整合可行性方案與實施步驟,并制定品牌扶持的可持續性支持政策與措施;同時,抓好茶葉主產市、縣(市、區)茶葉資源調查,研究制定產業區域發展規劃,突出優勢,做好定位。二是加快品牌建設與整合步伐: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辦法,加快茶葉品牌資源整合,要在政策和項目資金上重點支持和打造全省共推的十大企業茶品牌(君山、猴王、金井、怡清源、白沙溪、湘益、沙漠之舟、天牌、湘豐、巴陵春以及中國馳名商標古洞春);支持幫助相關市、縣(區)以及古丈毛尖、安化黑茶、石門銀峰、保靖黃金茶、桃源野茶王、桂東玲瓏茶地方公共茶品牌有關標準制定、品牌準入、原產地保護等工作,并力求將公共品牌所有權納入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進行統一管理,并制定相應的方案、措施,加強統一宣傳和營銷推介,同時逐步引導扶持相對優勢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公共品牌核心企業,要創造條件申報地方公共茶品牌中國馳名商標,然后以此為紐帶組建公共品牌企業集團,進一步做大做強區域產業,打造地方支柱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三是在此基礎上強化品牌營銷理念,組織十大企業茶品牌和幾大地方公共茶品牌走出去參加全國性的展會,舉辦專題品牌推介會,加大品牌宣傳,建立全國范圍的經銷商和銷售渠道,建立品牌茶葉統一形象專賣店等。四是加快全省茶產品集散地的交易批發市場建設。五是精心組織并辦好湖南茶業博覽會、安化黑茶博覽會等,促進湖南茶葉商貿流通。六是培訓數以萬計的湖南茶葉營銷隊伍走出去,在全國各省(市)地、市以上城市建立數千上萬家湖南品牌茶葉連鎖經營店、品牌專賣店和營銷分公司,大力拓展我省品牌茶葉的終端市場。七是支持電子商務發展,開設品牌茶葉網上商城。
5、實施出口帶動戰略,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加大出口扶持力度,實施出口帶動戰略。茶葉出口市場長期是我省茶葉傳統優勢市場,銷售量占全省茶產量的三分之一與40%之間、但占我省大宗中低檔夏秋茶產量的一半以上,銷售額占整個農業產值的約10%;雖然出口茶葉銷售額所占比例不大,但市場廣、流量大,幾乎是我省所有中低檔茶的潛力市場,涉及的生產企業多、聯系茶農廣,所以受益面廣、影響大。因此,擴大茶葉出口意義重大,要加大力度、積極扶持出口。一是政府要統一組織開展湘茶境外宣傳和國際市場推廣活動,統一組織茶葉出口企業出國參加國際性茶葉交易會、展銷會。二是要支持出口龍頭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深度開發原有市場,支持其在國外建立合資營銷企業、再加工生產企業、分包裝企業乃至批轉中心、專賣場點。三是支持省級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有一定基礎、特色產品和現代經營理念的中小茶葉企業走出國門,打造湘茶出口企業群。四是鼓勵出口企業加大高附加值名優茶、品牌茶與特種茶及深加工茶產品出口比例,提升茶葉出口價值;鼓勵和支持出口企業打造自有出口名牌,提高湘茶國際市場知名度和出口企業效益。五是繼續實行出口退稅政策,提高退稅比例,縮短退稅時間,保障出口企業資金流轉。
6、弘揚茶文化,提升茶產業
要充分開發、利用我省特有的茶祖文化、黑茶文化、禪茶文化及各類歷史名茶文化等資源,開展茶文化活動,促進茶葉經濟發展。一是弘揚茶文化是提升產業地位和品牌影響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擴大消費、拓展市場的有效手段,要強化業界與社會各界對此的認同、重視和支持。二是組織開展各類研討會、論壇以及主辦中華茶祖節、中國黑茶文化節、禪茶文化節等活動,編輯出版茶文化書籍、專刊,擴大媒體對湘茶及其文化的宣傳,擴大湘茶影響力;三是支持建設中華茶祖文化博物館、中國黑茶博物館、湖湘茶文化博物館、中國禪茶一味館、君山茶文化博物館等,沉淀、集聚湖湘茶文化資源,并結合現代生態休閑意識,積極發展茶旅游,促進茶消費,放大茶文化對茶產業的促進作用。四是編排茶文化劇目乃至拍攝茶文化歷史與現代專題電視劇、電影,挖掘與增添湘茶文化底蘊,進一步更廣范圍宣傳推介湘茶。五是加大對茶館業的支持,優化茶館、茶樓的茶文化氛圍,創造特色優雅環境,提升服務品味,并通過傳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識,吸引更多的人愛好茶文化、崇尚茶消費,積極培育和拓展市場,促進茶產業發展。
7、加強人才培養,建設茶業湘軍
“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現代茶業”的核心是人才。為此,要堅持人才帶動戰略,加強我省茶葉人才培養,提升全省茶葉從業者的素質和全省茶葉的生產、加工技術水平與經營管理能力,建設一支優秀的茶葉湘軍隊伍。一是要支持和強化湖南農大的茶葉本科教學,拓寬專業面,增添新知識,加強茶葉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為適應不斷發展的茶產業提供科技人才支撐。二是支持加強農大研究創新、茶研所科技創新、企業技術與管理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為產業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提供高素質人才保障。三是推動茶葉行業企業家隊伍培養,鼓勵引進職業經理人進入茶產業,培育帶動行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四是支持省茶業協會聯合省茶葉研究所和主要龍頭企業,實施“骨干茶農免費培訓工程”,強化基地茶農技術培訓,提升全省廣大茶葉基層從業者素質,促進茶葉生產、加工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五是注重茶藝師、評茶師和茶文化工作者的培養,提高茶館業、茶服務業等服務人才專業水平,擴大宣傳推介效果。
8、加強行業組織建設,發揮協調服務作用
加強在產業與政府之間起橋梁和紐帶作用的茶葉行業組織建設,支持和完善茶葉行業服務體系建設。一是支持省、市、縣茶業協會、學會體系建設,強化行業自律、科技咨詢和組織、協調能力。二是將原屬政府部門的行業調查規劃、質量標準、行業統計、產品評優及品質鑒定等職能剝離給行業組織,強化行業組織的職能、職責。三實行行業組織購買服務制度,設立行業組織專項服務經費。四是完善行業組織從業者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行業組織工作人員待遇。五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參謀作用,在政府重大決策、政策扶持、重要投資和產業項目論證上聽取行業組織的意見和建議。六是支持行業組織所辦會刊、網站等行業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其拓寬服務范圍、提高服務層級、提升服務水平、擴大服務效果,以推動和促進全省茶葉行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9、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茶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產業投入是我省茶產業可持續化發展的根本保障。茶業是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金礦,是環保型、節約型產業,前景廣闊、涉及面大、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吸納農村勞動力、發展山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同時,湖南是全國產茶大省之一,工貿優勢明顯、外向型突出,但與全國其他產茶大省、強省相比,我省茶業相對扶持力度小、投入少,產業綜合競爭力、整體效益存在明顯的距離。為此,政府要高度重視和支持茶產業發展,要把茶業納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促進全省就業的整體戰略進行規劃部署,列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強勢產業打造、休閑旅游與鄉村旅游、扶貧與民生工程的建設扶持范疇來抓,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其相關發展政策措施,及時解決茶產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政策與投入方面,一是要將茶產業作為優勢產業和民生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列入政策性扶持范疇,制定好“十二五”發展規劃及長期扶持措施,加大投入,加快發展。二是各級政府要對茶產業給予重點傾斜,扶持一批重點項目、重點基地、公共平臺和重點龍頭企業。三是政府單獨列項,整合投資渠道,優化投資結構,聚集農業、科技、財政、國土、農機、水利、農業開發等涉農部門的各項資金,并吸納社會與民間游資,建立湖南茶業發展基金,支持茶葉產業發展。四是支持幫助發展良好的重點龍頭企業或者由地方公共品牌捆綁成的企業群體做好上市工作,進入中小板塊,建立企業發展融資平臺。五是爭取金融與信貸支持,同時鼓勵和引導其他產業投資湖南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