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是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按照固定型思維模式去成長,在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由于考試不好,老師在家長會上,告訴我父母。說我學習慢,笨,跟不上功課。
她下的結論影響了我很多年,直到5年級遇到另外一位老師,他告訴我父母。我很聰明,并在這位老師的激勵之下,成績提高很快,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初中時的數學滿分120分,我基本上是118分,經常性120分。還參加過初中的數學競賽,對幾何證明題的癡迷。
這些說明,我并沒有按照一年級老師的評價成長。
現代的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成績,學分,對他們未來焦慮,更有甚者。一些老師,父母會根據孩子考試成績對他們的未來定義。產生這樣想法的成人,自己本身就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
身邊的朋友,因孩子中考成績不理想。就會說,以后怎么辦。仿佛孩子的未來怎么樣,他們想到了。
他們可能并不了解世界上有很多早期被權威人士判定為缺乏潛力,沒有未來的人。而最終成為世界上知名的人士。
比如美國畫家波洛克,法國作家馬塞爾,美國歌手“貓王”,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這些都是在我們的時代被稱為天才的人。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博士做的一項調查。在調查中,他虛構了一名學生珍妮弗,在一次數學考試只得65分。之后詢問這些參加調查的老師如何對待這名學生。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老師覺得根據珍妮弗的成績,他們認為了解珍妮弗,掌握了她的能力,并提出很多建議。
但有的老師說您不能只給出一個點,就讓我們決定一條斜線的傾斜度,因為根本不知道這條線從何畫起。
根據一次分數,一次考試去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水平而言,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更不要說他們的未來會怎么樣。
我們要相信成功的關鍵是持續的學習,讀書,反思,深度思考。
聰明并不是當下的完美,而與持續學習有關。相信未來的你會比現在的你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