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頭條君從華潤萬家旗下“vivo采活美妝”官方微博一條置頂消息中獲悉,“采活美妝”門店已于2015年9月1日開始,陸續停止各個門店的對外營業!
作為“共和國長子”----華潤集團旗下的化妝品零售品牌,“采活美妝”似乎并不缺乏資金等方面的資源,也曾創下“進軍內陸市場一年內開設32家門店”的佳績,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次“年內關閉全部門店”的事件呢?
瘋狂擴張帶來的惡果
10月12日,“采活美妝”官方微博發布的置頂消息顯示:因業務調整公司決定,自2015年9月1日起陸續停止旗下門店對外經營,各個顧客在本店購買的商品如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售后服務時,請在2015年12月31日前咨詢辦理。
根據“采活美妝”客服人員表示,“采活美妝”全部門店將在2015年年內全部關閉,各個門店的具體關閉時間將在關閉前的一到兩周向外公示,并對旗下商品作出打折出售的處理,而原“采活美妝”的員工或將被分流到同為華潤萬家旗下的“Ole精品超市”。
頭條君從各方面了解到,導致此次“采活美妝”全部門店關閉的原因,共有兩方面。
一方面,“采活美妝”門店的擴張速度過快,與同類型零售商相比缺乏競爭力。“采活美妝”在2011年正式進軍內陸市場后,曾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在廣州、北京、西安、成都等國內一線城市開設32家門店的瘋狂舉動,這本是為了快速占據市場而作出的積極舉動,但與行業“老牌巨頭”屈臣氏相比,“采活美妝”在引進品牌、客戶服務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在品牌引進板塊,屈臣氏“自有品牌數量居多,引進品牌大眾化”的戰略。而“采活美妝”主要引進一些香港、臺灣等地的原裝化妝品,在質量保證方面確實有令人稱道的地方,也避免與其他同類型零售商出現“同質化”的問題,但由于化妝品是從香港、臺灣等地引進,成本方面也較高,造成利潤較小的情況;同時針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采活美妝”出售的原裝化妝品的價格并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夠接受,在市場占據方面也不如屈臣氏。
而在客戶服務方面,屈臣氏門店內負責品牌導購的工作人員較多,幾乎可以實現“一對一”的顧客服務。而“采活美妝”在開業之初為了營造相對獨立、安靜的購物環境,在門店內品牌導購工作人員數量少之又少。這就導致消費者在選購市場上眾多的化妝品品牌時缺乏必要的指引,從而使消費者對“采活美妝”門店的忠誠度、依賴性逐漸減退。
華潤萬家官網顯示的”采活美妝“門店目錄
除此以外,“采活”這個品牌創立之初,曾被定位為“藥妝店”,但在2014年時,定位卻被突然改變為“美妝”。如此搖擺不定的品牌定位,或許也是造成“采活美妝”如今全部門店關閉的其中一個因素。
另一方面,則來源于華潤創業決策層的放棄。華潤系零售業務主要由超級市場、中藝、華潤堂CRCare、藥妝店采活VIVO以及太平洋咖啡等業務組成,在全國約有4500家店鋪。但自從華潤創業收購TESCO在中國“水土不服”的門店---樂購后,華潤創業旗下的零售業務也被全線拖累。根據華潤創業2014年三季度發布的數據顯示,華潤創業核心利潤卻由盈轉虧13.6億港元,其中,華潤創業與樂購的整合直接導致公司期內應占虧損9.06億港元。再加上華潤萬家、蘇果、采活、歡樂頌購物中心、太平洋咖啡等零售業務的業績表現都十分一般,導致作為華潤創業母公司的華潤集團高層不再淡定。作為上市公司的華潤,為了維持股價的問題,必須保持財務報表上的業績穩定,決定將深陷泥潭當中的零售業務剝離,只將啤酒業務的營業額計算入財務報表當中。因此擬將華潤創業更改為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將旗下的零售業務剝離,全面轉型為啤酒股。
而目前華潤創業手上所持有的啤酒品牌則是在中國市場上占據最大份額的雪花啤酒,已經連續9年成為中國市場上最暢銷的單一啤酒品牌。在中國大陸25個省份擁有98間啤酒廠,年產能超過2000萬千升。在今年的上半年,華潤創業旗下的啤酒業務營業額已達196.09億港元,再加上啤酒業務的整體價格較去年增加6.8%,下半年啤酒業務的營業額或將繼續增加。據消費者產品趨勢分析機構Euromontior發布的數據估計,到2019年,啤酒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將達到2797億元,增長率為現在的50%,因此,華潤創業將啤酒業務作為轉型方向,也是有理有據的。
綜合頭條君上述原因,“采活美妝”門店全部關閉的事件,或許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華潤創業零售業務
今年9月11日,華潤創業發布公告稱,擬在今年10月召開股東大會,將華潤創業正式更名為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全線剝離華潤創業旗下的零售業務,只將啤酒業務列入財務報表當中。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必若非不得已,華潤創業的高層也不會徹底放棄這個曾經為他們帶來輝煌的“王牌業務”。
在頭條君看來,這次全線關閉“采活美妝”門店的事件,其實在幾個月之前就早有端倪。
今年的8月份,華潤創業旗下的蘇果超市、華潤樂購的門店相繼被曝出關門的消息。其中在樂購北京大成東店,更是有60余名入職樂購8到10年的老員工聚集在門店門口,要求樂購相關領導出面處理,并向華潤方面索要補償。
或許正是華潤樂購、蘇果開始,華潤創業的零售業務根基就已經開始動搖,再加上采活美妝全線關店的事件的”推波助瀾“,才最終導致華潤創業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