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經梧太極內功
一 太極內功
   氣功療法是祖國寶貴醫學遺產的一部分,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種卻病延年的養生方法。古代許多醫書中都有記載,如在兩千多年前總結上古醫學的醫經《黃帝內經》中《素問》就是講養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問》右天真論中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瞻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遺篇刺法論中提到: “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餌舌下津無數”。中古時代的名醫扁鵲在他著的“難經”中曾專門計算過人的呼吸次數,并把 “呼吸太陽”作為一種鍛煉方法(“千金方”養性序第一)。漢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寫道:“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經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炙膏糜,勿令九竅閉塞”。華陀的“五禽戲”是一套著名的古代醫療體育方法。魏晉名醫葛洪所著“抱樸子”中“別旨” 一篇專論吐納導引的理論和方法。陶弘景著的“養性延命錄”也講養生之道唐代名醫孫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記載:“心無煩,形無極,而兼之以導引,行氣不乙,亦可長年,凡人不可無思,尚以漸遺除之”。又說“和神導氣之道,當得密寶,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于胸膈中,以鳴毛著鼻而不為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宋朝醫書中,圣濟總錄中也可以找到許多養生方法。元朝王中陽的“秦定養生論”中,明朝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中,清朝“沈氏尊生書”中都有練功方法的記載。
  
  此外,在宗教界、武術界,修持方法和練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養生有關的內容。祖國醫學遺產中有關養生部分,其內容確實是豐富多采的。尤其是解放以來,武術界已經把拳術從技擊轉到養生這方面來。無論外家拳和內家拳對于鍛煉身體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氣功療法的外功,如太極拳更是和氣功有密切的關系。我所要介紹的太極內功,就是太極拳和氣功相結合的一種卻病、保健、益壽、延年并增強鼓蕩氣能力的一種功法。
  
  它原是內家拳術中內功和外功相結合的一種氣功,通過以意守“命門”部位為主,運用吐納,導引的運氣方法,以練腰健腎,練氣強身,用于增強技擊能力的一種氣功。所以說它和太極拳的功夫是動靜結合,內外合一的一套完整功法,歷來,拳家為了保持技擊上的“地位”和“實力”視為至寶,秘不傳人。不僅拳術家門戶派系之間,就是師徒傳授亦極嚴格,非登門拜師,叩頭遞帖發誓而不能得。有的在壽終正寢之前,才傳給自己的弟子。
  
  此功在強身保健方面的作用,從拳書中的記載上看,如腰為兩腎之本位,而先天之第一,又如諸臟之根源。固腎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也(見陳式太極拳)。“命門在兩腎臟之間,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擊胞,生液為津,乃人生強弱之主要關鍵。命門火蒸騰,能化而為氣、為血,升而為神。張而生肌,動而為力,神旺氣足,身體強健。反之,如面色蒼白,腰痛膝冷,足痺骨酸,陽事萎弱等諸癥,皆起于命門受損,牽連腎部,故腰部與人身甚為重要。設能練之得法,則身弱者,必能臻于健康之境……如能習之以恒,則皮膚滋潤,面現紅色,兩耳發赤……眼珠光澤,有神有色,舌底津液,不思水飲,此乃命門火充足之象,實與健康大有關系”等。上述論點可以說明過去拳家練命門功時,對強身保健的一般作用,同時太極拳和氣功在醫療保健上的積極作用,不僅已為古今實踐所證實,并對國外也起了很大影響作用。那么由太極拳和氣功內功合而為一的“太極內功”在醫療保健上的作用是可以肯定和不難理解的。問題的關鍵是在掌握運用得法。
  
  它的特點不僅僅是在于由內外動靜結合到內外動靜合一,而且在功的組織,鍛煉方法,臨床運用諸方面又是分級、分段、分步、練靜、練動、練意,因人、因病、因時,由淺入深,區別對待,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同時它在效果上,除和一般氣功一樣可收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之效外,兼有抓閉、節育、固精養生提高技擊之能。總之,它有功法組織系統,功法全面、取長補短、要求較高、適應面廣的特點。
  
  太極內功的適應癥比較廣泛,而尤以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慢性腸胃病、妊娠毒血癥、陽萎、遺精、早泄等病具有顯著療效。由于它具有分級、分段,由淺入深,適用面廣的特點,所以既適用于強壯者也適用于弱者,既適用于病人,也有益于健康人。又因為太極內功是武術界用以增強技擊能力的功法,所以無論氣功和太極拳愛好者或者是其它體育愛好者也更是值得鍛煉此功。在鍛煉這種功時,決不會出現任何副作用。
  二 關于功法的組織結構
  
  “太極內功”的鍛煉方法比較復雜,在功法的組織結構上是分級、分段、分步鍛煉的,組織系統,結構嚴密,如果按著練功的步驟要求進行,由低到高,從簡到繁,由淺入深是可以很快就能掌握的。下面簡述一下:
  
  (一)初級階段為練靜階段。要求以靜為主以動為輔,亦即在練初級功法時,輔以太極拳運動。此為治療疾病階段,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鍛煉:主以練神收心也稱謂虛靜訓練。通過姿勢、呼吸、意守的鍛煉來使心神安寧,修心養性,達到心平氣和。這里所提的神就是古人所指的心神,通過意守丹田和內視合一靜守,排除雜念,以恢復并增強體質,而達到治療目的,這就是“練神”。
  
  第二步鍛煉:主以練氣入靜(如果是用來治病,則在此步功中為集中治療時期)。在練完第一步功,練神收心以后即開始練氣入靜,這里所說的“氣”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口鼻呼吸之氣;一個是中醫所說的“元氣”之氣,亦即先天之氣,這里所指練氣,即是先天之氣,又叫呼吸真氣或叫浩然之氣。練先天之氣即生陽氣,退陰氣,補正氣去邪氣,陽氣足則陰氣散,正氣足邪氣退,病可痊愈。
  
  (二)中級階段:中級階段為練動階段,以動靜并進,鞏固療效和強身保健階段。也就是太極內功和太極拳同時進行鍛煉,并可開始帶功練拳,但不免強,酌情配合。鍛煉法也分兩步:
  
  第一步鍛煉:動靜并練,鞏固第一步成果,提高練功要求。在鍛煉中內功和太極拳同時進行。
  
  第二步鍛煉:充實內部(腰的周圍)即所謂神通于背,完成作基。
  
  (三)高級階段:這一高級階段為練意階段,使精氣神合一,謂之深造階段。古人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此階段就是鍛煉使三寶合而為一。人身三寶有損,則病生,耗盡即死。以太極內功鍛煉之法,練此三寶,使神下走,精向上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水火既濟,以意行氣,氣通全身,周身氣血通暢,既可卻病養生,益壽延年。如配合太極拳,動靜相合完整一體,可加強內在爆發力,增強拳術技擊能力。鍛煉也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鍛煉:動靜合一,帶功練拳。在完成作基功之后,轉入深造階段,使動靜合一,既內功與拳合一。
  
  第二步鍛煉:煉精化氣,固精養神。練功達到這一步,功夫到身,身體強壯,精液生多,性欲亢進,如果不固精,便會對身體有損無益。所以要通過固精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之法固精養身。
  三太極內功的意守部位
  
   練氣功中的意守是首要問題之一,太極內功的意守部位較多,依照練功的階段,步驟,姿勢和因人因時而各異。現將意守部位述后。
  
  (一)單竅意守:分點意守系指守命門、涌泉。會陰、解溪等穴。單竅意守除以上意守部位外,還分前守和內守兩法。
  
  1.前守:所謂前守系指守關元(位置在臍下三寸地方)也稱守前丹田。
  
  2.內守:所謂內守即指守命門(位置在肚臍正對之腰部,兩腎之間)也稱之謂守后丹田。
  
  (二)多竅連線意守:也叫循環意守,系指涌泉、會陰、命門,從下而上到會陰,合而為一到命門,由命門經會陰分兩線經大腿、關節、小腿到涌泉,如此周而復始,循環意守。
  
  從練功進度要求來說,是先守單竅再守連線,最后命門扎營,此步即練前后慣通。所以第一步宜守單竅,第二步宜守連線(先守前再守后)第三步上下貫通。依練功姿勢來說, 臥式、靠式宜守單竅,守前;坐式守單竅加內守,站式宜分段連線守,在靜時宜守單竅,站動宜守連線,而最后帶功練拳守丹田。
  
  總之,在意守部位上是和功法,分級、分段的步驟要求相結合的,又是以意守命門為主導的。
  
  氣功的意守部位很多,而丹田之位置又其說不一。太極內功是這樣分的,腹部即關元部位是中丹田,腰部即命門是后丹田,會陰是下丹田,上丹田在頭上兩眉之間正中處,即印堂或稱玄關。在練功開始,兩眼向正中處視為一線,兩眼簾下垂,微露一線之光,兩耳以意封閉,聽而不聞,同時思想集中,兩眼內視,意視合一,同行下達丹田,以意想著它,看著它,聽著它,以練心靜氣。意守方法詳見太極內功操作方法一章。
  
   四 太極內功的呼吸方法
  
   太極內功可分為六種呼吸法,它的呼吸方法和功法及意守是相結合的:先天氣和后天氣,內呼吸和外呼吸也是相結合的。分述于下:
  
  (一) 自然呼吸法,適用于初級練功階段的第一步,或功前調
  息用。
  (二)導引運氣法:適用于初級練功階段的第二步,可治療疾病,鞏固療效。
  
   (三)抓閉呼吸法:主要用于練功的第二階段,鍛煉神通于背。此法對陽萎、早泄、遺精等有特效。
  
  (四)喉頭呼吸法:主要用于練功第二階段的后一步,也稱謂意識呼吸法。帶功練拳時應用。
  
  (五)沉氣呼吸法:此法是機動呼吸法,可于上功前下功后,也適于高血壓、失眠患者應用。
  
  (六)意識呼吸法:適用于第三階段,又分意識抓閉和意識內轉兩種。此法是練氣的最后階段,這種呼吸是內呼吸,它無形無相,用則有不用則可退去。
  
  太極內功呼吸法的要領要求,是以意領氣,氣不過胸,胸部不堵、不壓、不憋、不疼;頭部不暈、不昏、不漲、不痛為恰到好處。
  
  強度要求是,自然、緩慢、均勻、細長、不用力。操作方法和配合運用,見太極內功操作法一章。
  
  
  
   五 太極內功的姿勢
  
  
  
  練功的姿勢與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是既互相聯系又密切結合的。概括起來可分三類:即靜練式、動練式、活練式。
  
  (一)靜練式:靜練式中又分臥練、靠練、站練(站練又分站樁和便步練),三種。是初級階段。
  
  (二)動練式:動練式又分單操練、帶功練、適用于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三)活練式:活練式非常隨便,可走路練、坐、臥練、說話練、坐車練即隨心所欲,何時想練何時練。
  
  三類姿勢是由靜練開始,到動練過渡,至活練為歸宿,而其中站練為基礎,坐靠是輔助,活練為練功到家。如果是臨床治療應用則例外。
  
  太極內功的姿勢要求嚴格,在練功時(如果不是用于臨床)必須按步驟分階段和進度要求而變換。操作法見太極內功操作法一章。
七 太極內功的操作方法
  
  (一)姿勢:太極內功的姿勢可分為三類:靜練式、動練式、活練式,每一類里又有不同的姿勢。依據患者需要和練功的要求目的,可任意選擇和按步分段鍛煉,現分述于后。
  
  (1).靜練式:靜練式是練功初階段應用的姿勢,適于治療疾病。它可分為臥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種形式進行鍛煉。
  
  1. 仰臥式:采取平時睡覺時的仰臥姿勢,頭頸部端正,枕頭略高一些(枕頭25公分左右),肩膀下墊高3—6公分,以舒適為宜。兩腿并攏伸直,兩足跟相靠;兩足尖分開,成自然八字形,兩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體兩側,手心向下平貼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貼于床上。全身關節,肌肉放松,可根據情況適當加蓋衣物。
  
   2.靠式:靠式又分靠臥式和靠坐式兩種
  
   靠臥式:即采取平時休息時的半臥姿勢。半臥床上,枕頭要高,背下墊起來(約35—45公分),成坡形。身體自然放松,胸微含,頭微前傾,手放于身體兩側(同仰臥式),全身各關節、肌肉放松,下肢自然伸直,另一式左腳搭于右腳背上,壓住解溪穴,或右腳壓左腳背,舒適為宜。兩眼輕閉內視,或微露一線之光。
  
   靠坐式:這種姿勢就是平時在躺椅上,所呈現的姿勢,姿勢的要求與靠臥式同。這種形式,因為應用躺椅,坡度正巧適于做靠坐式,運用方便,感覺舒適,故可多采用。
  
   3.坐式:采取平坐位置,身體端正穩坐于凳上,兩腿自然分開,寬度與兩肩之寬度相等,膝關節彎曲成90度角,兩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雙腳踏地,凳的高度要適宜。頭正直,微前傾(頭頂懸之意)要含胸拔背,頸部放松,全身關節、肌肉放松。兩眼微閉內視。
  
   4.站式:站式是太極內功的基礎功,采用的時間比較長。姿勢與太極拳預備式相似,立正姿勢,左腳橫開,腳尖向正前方,橫開寬度與肩寬相等。頭正微微前傾頂頭懸之意)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兩手貼于身體兩側,全身關節、肌肉放松,直立于地面,兩眼凝視。
  
   (2)動練式:動練式又分單練式和帶功練,這種式適用于治療、強壯階段,是太極內功的中級鍛煉階段。有以下幾種形式。
  
  
  
  1.站式:與靜練站式相同,配合導引運氣呼吸法,凝神后兩眼微合看會陰,頭慢慢下垂,隨呼氣,身體慢慢下蹲,降至兩膝發疼為度,姿勢到此定型,開始調息練功。
  
  2.活步站樁(1)預備姿勢立正,含胸拔背,吸氣意貫丹田,使帶脈充實,此時閉息不呼,兩拳緊握,兩臂抬起,右手在前右腿同時邁步,兩拳變掌,右腳尖點地,十分之七體重在后腿,其余在前腿。右肘略高,左肘低于右肘。此步閉氣,待閉氣不能堅持時,再呼氣換式。(2)換式:將兩手輕落身體兩側,隨落隨慢慢呼氣,將氣吸盡后再抓閉。抓閉后再向左前側按出,姿勢要領與右側同,只左右之分。
  
   此式可以隨練功者身體情況靈活掌握鍛煉時間。在抓閉后向前按出時,兩眼看前手之手指,故又稱太極看手式。
  
   此步功是在動練式里的站式鍛煉基礎上進行的。
  
  3帶功練拳:在練完以上作基功之后,身體一強健,有了一定功夫。由于姿勢、呼吸、意守的鍛煉,身體內部有了變化,以意領氣,氣能達于命門,帶脈充實后將氣停住不放(抓閉呼吸法)即可開始帶功練拳。因為這是中級階段,功夫持續不長,所以要適當交替鍛煉。當命門帶脈之氣消減不足之時則可重新抓閉充實,待充實后再繼續練拳。此后再堅持鍛煉即可達高級階段,即活練式。
  
   (3)活練式:活練式是太極內功的高級鍛煉階段,練功達到這一步,功夫已經練到身上,這個階段沒有固定姿勢。這種功夫是看不到的,是無形無相的東西,用則有不用則無。鍛煉中采用喉頭或意識呼吸法,以意行氣,氣通全身,帶脈充實。此時可以帶功練整套太極拳。平時更隨便,不必采用固定姿勢,可走路練、說話練、坐車練即隨心所欲,不受時間、地點限制。
  
   (二)意守:太極內功的意守是首要問題之一,現依據本功之特點和鍛煉步驟分述如下:
  
  1.守會陰法:這里所指的會陰也即通稱的下丹田。意守會陰配合呼吸和凝神、采物意守這個部位可以迅速排除雜念,使神凝心穩。意守開始,兩眼平視,向正中處視為一線,將視野放到最遠處,尋找一個目標,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勝景等,待凝神后,將所采之物收回離眼約1尺2寸左右,停住凝視,待氣物出現后,頭慢慢下垂,眼看會陰。此時要與內視合一,以意下達會陰(意氣同行),意守會陰。
  
  2.意守涌泉法: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會陰慢慢經過大腿、膝關節、小腿最后到涌泉(腳心)。以意領氣要緩慢,不可過急過快。初練時呼吸不長,氣不能隨意到達時,可先不管口鼻呼吸,此即氣斷意不斷,經過一定時間鍛煉,意氣自然合一而下達涌泉。因為氣從會陰到涌泉走得是一條線,故亦稱連線意守。
  
  3.意守命門法:意守命門是太極內功鍛煉中,最重要的一環,以守命門為主以氣連絡其它部位,循環不止,故又稱循環意守。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涌泉開始配合吸氣,經小腿、關節、大腿到會陰合而為一,上達后丹田即命門。稍停后,以意領氣,從命門開始經會陰再分兩線經大腿、關節、小腿達涌泉。如此周而復始的進行,久而久之命門即可達到充實。姿勢可采用站坐兩種。注意氣的運行要緩慢、均勻、細長、無聲、無息,不可過快過急,不可用力。
  
  4.意守關元法:這里指意守關元也即通稱的前丹田,但此功之意守前丹田不同于其它功法,因為它不是固定的守丹田,而主要是充實帶脈。練功開始,即以意領氣,從命門分兩路沖向關元。經久鍛煉,前后貫通,在腰的周圍,似有一條帶子敷住。功夫練到這一步,帶脈充實,只稍用意功夫便來,內在力量極大,配合呼吸便可產生鼓蕩勁。帶此功練拳,即可增加爆發力,提高拳術技擊能力。
  
  5.意守上丹田法:上丹田即兩眉之間也,印堂部位,亦有稱玄關,這是此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須在以上功夫的基礎上,才能運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不可早練此步。它的操作法是由吐納的吸氣不放,再將氣提到背部,經夾脊至玉枕、百會,達印堂即上丹田。須說明的是太極內功的守上丹田不同于別種功法,就是把氣提到印堂后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轉。此時即可帶功練拳,兩眼有內視之意,全身有意氣貫滿之感,精神貫注。在機體感覺和精神狀態方面都不同于平常,此時如參加拳術技擊,似有萬夫不擋之勇的趨勢。
  
   6.命門涌泉連線意守法:此法多用于臨床治療疾病,練功開始可采用臥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氣,以意領氣,使氣從命脈門下引到會陰,由會陰分兩線經兩大腿兩膝關節,小腿到腳心“涌泉”,然后再吸氣,以意領,使氣從涌泉經兩腿,關節,大腿至會陰,合而為一到命門,然后再配合呼氣,以意領氣下達涌泉如此周而復始進行。
  
   7.意守解溪法:此法系治療應用之法,不是原太極內功的鍛煉法。主以在治療高血壓病人和失眠患者時應用。練功開始,即取仰臥式或靠臥式,以一支腳搭于另一支腳背上,壓住解溪穴。全身放松,采取沉氣呼吸法。呼氣時,使氣下沉到解溪(或達涌泉亦可)。
  
   (三)呼吸法:依著鍛煉步驟和臨床運用可分為以下幾種:
  
   1.自然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適用于初級階段的第一步,或者練功開始。練功開始即采取平時的呼吸形式,自然緩慢的呼吸,并由胸式呼吸逐漸引導轉變為腹式呼吸。不停頓,不默念。要求逐步達到緩縵,均勻,細長。
  
   2.導引運氣法:此導引運氣法適用于初級段的第二步。練功開始,口對會陰細長吐氣,隨著吐氣身體慢慢下降,降到兩膝發酸為度。此時用意引導氣由腳心經小腿,膝關節、大腿,會陰達命門。呼氣時再由命門經會陰降到大退、關節、小腿、達腳心。如此周而復始,使氣運行。
3.抓閉呼吸法:抓閉呼吸法是在第二階段應用,也就是在練完導引運氣法后,再開始練習此呼吸法。這種呼吸法也稱之謂吸、貼、抓、閉練功法,操作法是:采取站式,練完導引運氣法之后,呼氣時將氣以意引導到腳心(涌泉),至此開始停頓呼吸,停頓后再進行吸氣,以意帶動氣慢慢上提,經兩小腿、關節、大腿、會陰、尾閭至命門。此時隨吸氣,兩手用力緊抓(緊握拳),兩腳十趾抓地不放。舌尖輕貼于上齒與齒齦之間,緊縮肛門并上提。吸氣到不能再吸為止,然后停頓。停頓后,隨呼吸再將氣慢慢以意下引按原路達腳心,手指放松,腳趾放松,全身放松。這里所指之呼吸,是一種內呼吸,對于口鼻呼吸可不必管它。如此周而復始的進行,因這種呼吸法較猛烈,抓閉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抓閉停頓時間也要隨著鍛煉的時間延長而加長。
   4.候.4.候頭呼吸法這是內呼吸法的一種,是在抓閉基礎上進行的。在以上幾種呼吸法鍛煉的基礎上,身體強壯,有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病后的健康,預防疾病的再次發生和增強太極拳的技擊能力,還必須進一步加強這種內呼吸鍛煉,達到帶脈充實,神經及內臟健壯。呼吸時口鼻之呼吸形式不必管它。用意配合喉頭納氣,只稍用意整個帶脈即刻充滿起來,腰部充實,氣貫全身。這種呼吸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將氣閉住,接著進行抓閉呼吸鍛煉。這種呼吸多用在太極拳技擊上,因為它無固定形式,以意領氣,隨用隨來,非常方便。
  
  5.內轉呼吸法:將吐納之吸氣引到腹部后再向中丹田吸氣,前后充實之后,再以意引導氣圍繞腰的周圍轉圈。先從小圈由右向左轉大圈,計三十六圈,然后再由大圈轉小圈,從左向里轉計二十四圈。此法主用于帶脈充實,前后貫通,產生鼓蕩勁。
  
  5.意識呼吸法:這種內呼吸法是太極內功鍛煉中最后的一步呼吸,也可說是長期呼吸法鍛煉所得之一種特殊呼吸法。它是在嚴格遵守以上幾種呼吸鍛煉方法并循序漸進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呼吸法。無形無相,沒有任何形式,完全以意行氣,用則有,不用則無。
  
  (四)收功法:太極內功之收功非常簡單隨便,如果治病擇用功法,可以在不練時即停止收勢不練,兩眼慢慢睜開,兩手相搓發熱后撫摸面部,活動肢體即可,太極內功之收式以意收住,身體直立,以意使氣下沉到腳心,活動肢體,散步。
  
   八 關于練功的時間和進度
  
  太極內功練功時間的長短,進度快慢,次數多少,可依據疾病程度,身體健康情況,練功條件,采用,姿勢、呼吸法,意守法及練功目的等不同情況而靈活掌握。在一般情況下,用于治病時由疾病痊愈到恢復健康,快者一個月,多者半年,如以延年保健為目的者,需持之以恒常年堅持鍛煉。
  
  一般病情輕者,疾病單純者治療時間快;病重而疾病又復雜者治療時間就慢;方法對頭有人指導,掌握正確,見效快,反之則慢。
  
  從鍛煉階段上談,治療階段時間宜長,恢復階段宜短,而高級階段,主用以延年保健和增強技擊能力,所以要長年堅持鍛煉。
  
  從練功姿式和要求來談,練習靜功宜長,動功宜短;靠臥式宜長,站式宜短。從呼吸方法上談,自然呼吸法,沉氣呼吸法時間宜長,導引運氣法宜短,抓閉呼吸則更不宜過長,以練功者之體力情況靈活規定。每日二至三次,每次五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一刻鐘。
  
  總之,時間進度、次數,均要依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靈活掌握。
  
  九關于太極內功和太極拳的結合
  
  太極內功和太極拳是一個完整的功法,只不過分兩個方面來鍛煉。單練內功可以治病、強身、保健延年,練習外功(太極拳)也可以治病強身,而兩者合一(內外合一)可以發揮兩者之長,鞏固療效提高治療效果,加強保健預防的作用。又由于內功的鍛煉而加強了拳術技擊能力。所以內外合一,是提高和加深功夫的重要關鍵。
  
  結合的原則是因人、因病、因時、定時、定量相結合,一般是按階段劃分,初級階段以靜為主,動為輔,中級階段動靜并行,高級階段要求動中求靜,也就是先以靜中求動為主,再動靜并行發展,后動靜合一。
  
  在具體結合的方法上可分為三種
  
  (一)循環交替,其中又分集中交替和交叉交替。
  
  1.集中交替:是指在一節功內交替結合,有兩種方法:一是兩頭靜,即在一節功內先靜練,中間動練最后又是靜練;一是兩頭動,即在一節功內先練習動功,中間練習靜功最后又是動練。
  
  2.交叉交替:是指在一日之間靜、動交替,一次專靜練,一次專動練,一日數次,交叉進行。
  
  (二)定時定次:在一日之內規定動練幾次。靜練幾次。依具體情況規定鍛煉時間和次數。
  
   (三)動靜合一:系指帶功練拳而言,此步功可依功夫深淺自行掌握。
  
  從練功(指練太極拳)的形式和過程來說,可以先集體學,后分組提高,以后個別專練。學的過程又可以先學國家體委規定的簡化太極拳,然后學老架子拳,最后學太極劍、吳家拳和陳家拳為適宜。
  
  
  
  十 太極內功在臨床上的運用
  
   從太極內功各個步驟的鍛煉方法來看,其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以往雖然也用此功治療過患者,但為數較少,且無病歷記載,然而收到的效果確實是令人滿意的。廣泛用于臨床治療疾病,還只是近二年的事,時間雖不長,從臨床治療病種及療效來看,太極內功對許多慢性病疾患,都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而且能夠持之以恒的話,可以彌補疾病復發的缺點。
  
  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內功對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壓、神經衰弱、失眠、陽萎、早泄、胃下垂、腸胃潰瘍病,療效最佳。由于太極內功之功法較復雜,練功方法亦多,兼以動靜相練,功法系統全面,要求較高,適應面廣的特點,所以我們在應用中,只依據具體情況,采用其中一個或幾個,鍛煉法應用于臨床,進行實驗觀察。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太極內功的治療范圍和適應癥不只于此,尚待進一步實驗研究。
  
  太極內功的姿勢:一般可按以下原則運用
  
  (一)臥式為主:適用于身體虛弱、年老氣衰及病重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心臟病、肺結核、高血壓、失眠等。以上諸癥,以臥式為主。輔以坐式和靠式。
  
  (二)坐式為主:一般病情較輕,體質較好,或經過臥式治療有一定效果者,都可應用。坐式可與臥式、站式配合應用。
  
  (三)靠式為主:主以治療較重的高血壓患者和失眠患者,可與臥式站式配合應用。
  
  (四)站式為主:身體較好、病輕、疾病單純,神經衰弱
  
  高血壓、失眠等都可應用,配合抓閉呼吸對治療陽萎、早泄、遺精效果最好,可以固精養身,益壽延年。
  
  姿勢的運用不是機械固定的,而是依據具體情況如病情、體質、鍛煉目的等靈活運用。運用中既要使病人感到舒適自然,又要達到鍛煉要求。練功姿勢和疾病的關系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據客觀情況靈活運用。一種方法可以治療一種疾病,也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一種疾病可用一種功法治療,也可以輔以多種功法治療這在臨床治療上就是同一疾病患者可以用同一功法治療,也可以用不同功法治療,不同的疾病患者用不同功法治療,也可用同一功法治療。這就是靈活性,決不可千篇一律。
  
  此外,太極內功還有別于其它功法之處,另有它自己獨特的鍛煉方法。這就是除在治療上可以靈活擇用功法外,在用于強身保健,增強太極拳技擊能力方面,又必須嚴格遵循鍛煉步驟,由低到高,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鍛煉中要求嚴格。
  
  在運用呼吸方面,也是分步練習,如果應用于治療,可依據病情、病種、體質、靈活擇用。如果是用于保健強身,則可以按部就班,主次鍛煉。太極內功操作法中介紹了六種呼吸法。即自然呼吸法、導引運氣法、抓閉呼吸法、喉頭呼吸法、意識呼吸法、沉氣呼吸法。這六種呼吸法,除沉氣呼吸法外,另外五種呼吸法都是太極內功的整套呼吸法,也就是鍛煉中由淺入深的五個不同階段。每個階段的鍛煉要求,由于逐步深入,要求也不同。用于臨床,可以酌情任選一種應用。
  
  如自然呼吸法,適用于練功初期,可用于年老氣衰虛弱者,潰瘍病、高血壓等患者。沉氣呼吸法可以作為練各種功的準備呼吸,而它又主以治療高血壓、失眠患者。經臨床實驗證明,這種沉氣呼吸法,治療高血壓病有滿意的效果。
  
  導引運氣法,可以治療潰瘍病、神經衰弱、高血壓、胃下垂、失眠等,而尤以對失眠患者效果更為顯著。抓閉呼吸可以治療遺精、陽萎、早泄及胃下垂等病。以上導引運氣法,抓閉呼吸法和喉頭呼吸等,意識呼吸法等又主以鞏固療效,強壯身體之用。總之,我們對姿勢、呼吸之運用要以唯物觀點,辯證論治的法則結合臨床不同致病因素靈活運用。
  
  在意守方面的運用要結合姿勢和呼吸法,尤其是結合呼吸法最為重要,因為氣離不開意的引導,而意又是無時不刻的領氣,它的運用原則和呼吸法相同。(尚待補充之)
  
十一 練功中的效感和反應
  
  在練功過程中,不僅治療了疾病,使體格健壯,增加了拳術,姿勢上的優美,提高了技擊能力,在生理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和反應。現將一般常見的幾種簡述一下。
  
  (一)練功入靜后,氣下沉,全身關節肌肉放松,心神舒暢,精神非常愉快輕松。食量大增。毛發生長快,黝黑,面部光澤紅潤,眼珠有神。有色。
  
  (二)由于呼吸之鍛煉,腹肌動之伸縮強度加大,腸胃蠕動加大加快,消化力強。
  
  (三)長期循環意守,可感覺有一股熱流隨氣沿著兩下肢運行,腳心發熱。有時出汗。
  
  (四)由于長期守命門,感覺腰部及前丹田,前后貫通發熱,熱流從命門散放到腹部及會陰和全身。
  
  (五)由于抓閉呼吸之鍛煉,氣達于背(神通于背),此時背部發熱,熱氣上行達兩肩推動兩肘、兩手,手及臂發燒發脹,非常有力。也有提肛,縮睪之感覺。
  
  (六)帶脈充實后,氣通全身,感到腰部周圍,似有一條鐵的帶子相護。內里又似有一觸即發的爆發力量。
  
  (七)長期練功,性欲亢進津液生多,不思飲水。
  
  (八)內外合一(動靜合一)后帶功練拳不感覺疲勞,動作連貫自如,體輕、神凝。練功后機能旺盛精神充沛,體適神逸。
  
   十二 個人練功心得
  
   (一)原太極內功介紹:
  
  1.調息:姿勢和太極拳預備式相同。自然呼吸法,進行調息,使心神達到安寧,心平氣和為止。
  
  2.吐濁氣:將腹中氣由口向外吐出,越細越長為佳,最好做到周身吐空為止,然后再做第二口。初練可三、四口吐完,久練一次一口即可達到吐空。
  
  3.凝神:立式:用意推動兩眼之光,使視野向前方最遠的地方放出,找個目標,如太陽、月亮、星辰、山川勝景、花朵、湖泊等。采其精華,然后不停的收回,離眼一尺二寸左右的時候停住,精神貫注,兩眼目不轉睛的盯住,三、五分鐘,久之則產生象氣球一樣的一個氣物。
  
  4.采氣物:氣物出現后,再把凝成之氣物,用眼和意送入會陰。作法:用鼻子吸氣,隨吸氣,頭慢慢下垂,到鼻對肚臍為止,兩眼垂簾看會陰,舌貼于下齒與齒齦之間。開始鍛煉,三、四口即可,最后達到一口為止。
  
  5.吐納:吐的第一口開始,口對會陰,細長吐氣,隨吐氣身子下降,至兩腿發酸為度。用意摧動氣下降到腳心(涌泉)。納氣:用鼻吸氣,以意引導氣由腳而腿經會陰到命門(后丹田),如此周而復始的吐納。鍛煉時間長短,以兩膝發酸不支為度。
  
  6.內轉法:將吐納的吸氣引到腹部,再向中丹田(前丹田)吸氣,使氣充實后,再以意引導,由小圈從里到外,先從右向左轉三十六次,再大圈轉小圈,由外向里,從左向右,轉二十四次。
  
  7.神通于背:由吐納之吸氣不放,再領氣至背部,使氣達于背部,此即神通于背。姿勢有二:① .靜練式取站樁 ② .動練式取走式。
  
  8.靈機于頂:由吐納之吸氣不放,提到背部,使氣達于背部(神通于背),再于背部至玉枕、百會達上丹田(印堂),此步不可早練,必須有人指導。
  
  9.步法鍛煉:練完以上各功,方可進行步功鍛煉。步法分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
  
  (二) 太極內功的幾個結合:
  
  氣功和太極拳的結合
  
  古代用以養生的方法,本有內功和外功兩種。據傳說古代人為了求取長生,以內功進行修練,結果有的在深山多年修練的人,達到了長生目的。但這種人雖然壽是長了,而身體不能活動,有氣無力,喪失了勞動力。這說明內功修練是可以使人長生,在鍛煉方法上,還存在一定偏向,這就是缺少外動。古人針對這種情況又創造了外功和內家拳等。外功著重身體運動,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
  
  通過古今實踐證明,只專門練調息靜坐,而不使身體參加活動是偏差的,必須內外合一,動靜相兼進修鍛煉。現在流傳最廣的太極拳,就是配合內功鍛煉最理想最科學的外功。在全國各地開展了氣功療法的醫療單位,幾乎全部都配合太極拳運動。
  
  內功發源的時間比較悠久,在兩千多年前,總結上古醫學的經書“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外功則晚于內功,而太極拳產生的年代就更近些。
  
  太極拳創造于三百多年前,是綜合當時各家拳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結合古代的“導引術”(俯、仰、屈、伸運動肢體)如“吐納術”(吐故納新)以及武術運動中的意識、動作、呼吸等整理出來的一套鍛煉方法。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太極拳動作的弧形,螺旋形地伸縮轉折,始終用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達于“四稍”(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自我按摩運動,是與中醫的“經絡學說”有密切關系的。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綜合并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傳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而說的。
  
  太極拳本身雖然已經包含了治病保健方法的合理內核,由于時代需要不同,過去是偏重于技擊。采取螺旋形的圓運動和結合內呼吸的鍛煉。都是為了加大運動效果,加大爆發力量,動作上也有快有慢,有發勁,有竄奔跳躍。在一百年前,太極拳適應時代需要提出了“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口號,逐漸演化為以治病、保健、防止早衰和延年益壽為基本功能的拳套。這就是流行國內的動作輕松柔和,速度均勻,連貫圓活,不縱不跳的太極拳。由于它有治療多種慢性病,如治療高血壓、胃潰瘍、心臟病、肺結核、神經衰弱等功效,又適于中老年人,婦女和腦力勞動者,與祖國醫學氣功有同樣的效果,所不同者氣功是靜,太極拳是動,所以影響面極廣,為人民健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已引起國際醫療體育界的重視。這種醫療保健性的太極拳有楊架(楊式開展大方)、吳架(架式緊湊小巧)、武架(架式更為緊張)、孫架(步法靈活)以適應不同對象的需要。
  
  解放后黨和國家為了推廣太極拳增強人民的體質,國家體委根據流行最廣的楊架編成“簡化太極拳”易練易學,極便于初學。作為一種全身的鍛煉方法,它有很好的保健意義,太極拳的優點在于此。大家知道練習太極拳的時候,一開始就要求“心靜”“不存絲毫雜念”,注意力集中,并且要“用意”“不用力”,此外由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太極拳的動作,練習時要“完整一氣”,由眼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復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
  
  太極拳練習中的柔和性、連貫性、圓活性、完整性的特點,又決定了它在鍛煉方法上對姿勢動作的種種要求。根據臨床實踐,氣功配合太極拳的治愈率是較單用為高的,以我個人二十余年研究太極拳的經驗,治療各種慢性病以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治療,收到了滿意效果。另外通過太極拳的鍛煉,對全身關節起到調節作用,也就是靜與動的結合不可分離。氣功是靜中求動,太極拳是動中求靜,一是內功,一是外功。一是靜功,一是動功。內外合一,動靜相兼,真乃珠聯璧合。如果大力開展氣功與太極拳的配合工作,可以肯定還可以縮短疾病痊愈的過程,可以防止復發。
  
  在開展綜合快速療法中就得到了證實,以氣功太極拳為主的綜合快速療法,一個療程僅二十一天,成功經驗證明絕大多數只十至十四天就告痊愈。我們知道在開展快速療法時,首先要病人政治掛帥,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作氣功,練太極拳正是培養和鍛煉病人主觀能動性的最好方法。
  
  而如果單練太極拳不練內功,尤其是太極內功,便不能使太極拳功夫深入,只有外架,沒有內在的意氣和技擊性的爆發力。配合太極內功練拳,不僅可以彌補單練中不足之處,而且可以增加姿勢的優美、柔和、自然、沉著、毫無造作。久練太極拳者沒有不知道和不如此鍛煉的。
  
  (三)太極內功的“八練一句話”
  
  1.八練:練內、練外、練靜、練動、練意、練氣、練精、練神。
  
  2.一句話:通過八練的手段,采取八結合的方法,達到四用的目的,即用于治病,用于保健,用于技擊,用于節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經悟的太極內功
太極內功的特點及功理
淺談習練混元內功心得
馬虹拿住丹田練功、拿住丹田養生、拿住丹田練拳
太極內丹功
張孝清:養生太極拳內功修煉尋繹(王沐、馬禮堂學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永宁县| 滦南县| 库车县| 宁城县| 出国| 资源县| 涟水县| 马鞍山市| 嘉荫县| 达拉特旗| 达日县| 肇东市| 文山县| 无锡市| 张掖市| 浦城县| 七台河市| 南阳市| 蓝田县| 邵武市| 牙克石市| 长汀县| 鄢陵县| 清涧县| 杨浦区| 桂平市| 朝阳区| 舒城县| 法库县| 长武县| 双鸭山市| 石城县| 凤阳县| 蒙山县| 贵州省| 安西县| 河西区| 泰兴市| 武穴市|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