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文簡述中國史(八)
文 / 呂嘉文
宋朝建國之初,就面臨著北方遼國巨大的威脅。特別是幽云十六州的割讓,讓宋朝面臨無險可守的危險境地。宋太宗兩次北伐,試圖收回失地,結(jié)果反而被遼國所敗。宋真宗時,遼軍大舉入侵,逼迫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公元1004)。此后雙方大體保持了一百余年的和平。這時西夏又崛起,與宋朝交兵不止,宋軍屢敗。宋與西夏的交兵消耗了極其巨大的人力物力,給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宋朝大量的冗兵和冗官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政,另一方面戰(zhàn)爭的消耗,對外賠款也耗費驚人。所以國家立國不久就已經(jīng)入不敷出。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試圖富國強兵。不料王安石變法卻遭到了大多數(shù)朝臣的反對,而反對者又多是當時聲名顯著的名臣,如司馬光、蘇軾、歐陽修、韓琦、文彥博等。而王安石性格執(zhí)拗,不顧反對,斷然執(zhí)行,更是激起了朝野的普遍反感。 再加上變法在推行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種種弊端,最終導致變法的幾乎全面失敗。
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所引發(fā)的矛盾,后來演變成了意氣之爭,由本來的政見不同演變?yōu)辄h爭,雙方互相攻擊,造成宋朝人事與政治上的重重矛盾。而此時,北方女真人崛起,宋朝人終于大禍臨頭。
女真人原為遼國北方的一支部屬,在完顏阿骨打時,同遼國反目,自行建國,國號為“金”。金國屢屢打敗遼國,消息傳到宋朝,引起宋朝人北伐,收復燕云十六州的企圖。于是派遣使者和金國聯(lián)系,金人答應聯(lián)合,各取所需。結(jié)果不料宋人出兵北伐,反被遼軍所敗,十分狼狽。
遼國亡國之后,有遼國宗室耶律大石率兵西走,后在中亞建立了一個西遼國,再延續(xù)了八十多年。
金滅遼不久,便與宋朝發(fā)生了激烈沖突,于是大舉興兵討宋,攻破汴京,俘虜了徽欽二帝及后宮宗室后撤回北方,時在靖康二年(公元 1127),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恥”。
汴梁城陷時,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gòu)恰好不在城中,僥幸躲過了這一場巨大的災難,于是被眾人所立,是為宋高宗。逃往南方,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
宋高宗任用秦檜為相,力主和議。而此時南宋軍隊戰(zhàn)斗力漸強,屢屢打敗金軍。金朝人見不能取勝,便也同意和宋朝議和。于是宋朝發(fā)生了主戰(zhàn)與主和兩派的激烈爭論,宋高宗最終倒向主和派,將主戰(zhàn)最激烈的岳飛害死,與金朝人完成了和約,向金朝人稱臣納款。時在紹興十一年(公元 1141),史稱“紹興和議”。
南宋與金國“紹興和議”之后,大體保持了二十年的和平。這時金國內(nèi)部發(fā)生叛亂,海陵王完顏亮繼位,完顏亮好大喜功,有吞并南宋,一統(tǒng)天下的企圖。在紹興三十一年(公元 1161),完顏亮大舉親征,發(fā)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一路殺到長江北岸。就在這危急存亡的關(guān)頭,金國內(nèi)部再次發(fā)生政變,完顏亮進退失據(jù),被宋朝文官虞允文擊敗,隨后被部下所殺,金兵群龍無首,也就紛紛北歸,南宋局面轉(zhuǎn)危為安。此后數(shù)十年間,南宋和金國大體上保持了和平的狀態(tài)。金國人的尚武精神逐漸喪失,開始游手好閑,專心享受,女真民族逐漸腐化墮落。而南宋的政治也日益消沉,兩個民族幾乎是同時走上下坡路。而此時,北方又有一個新興民族蒙古崛起。
蒙古原是北方從黑龍江上游至貝加爾湖一帶的游牧民族,鐵木真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他在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 1206)年被蒙古諸部共推為最高領(lǐng)袖,號稱成吉思汗。
此后蒙古先后進攻西夏與金,勢不可擋。蒙古本可以一氣消滅西夏與金國,但就在此時西方突然發(fā)生了事故,一隊蒙古商旅行至西域時被位于蒙古西方的花刺子模國人殺死。成吉思汗聞訊大怒,立刻放下東方,大舉西征。隨后幾年,蒙古的軍隊滅花刺子模,掃蕩中亞西亞,大敗俄羅斯聯(lián)軍,深入歐洲。成吉思汗見西征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于是班師東歸,旋即消滅了西夏與金。
成吉思汗在滅西夏前夕病亡,三子窩闊臺繼位,是為元太宗。窩闊臺滅金之后,鑒于西方情勢不穩(wěn),之前未被消滅的花刺子模王子扎蘭丁返回中亞,又恢復了一部分故國的土地。于是再次發(fā)動西征,以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的兒子拔都為帥。這一次蒙古軍隊徹底消滅了花刺子模,攻下了莫斯科,深入至東歐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等地,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整個歐洲為之震動。就在這時,窩闊臺突然去世,拔都需要趕回奔喪并參加庫里爾臺的大汗繼承選舉。于是蒙古軍匆匆結(jié)束第二次西征東歸。
蒙古蒙哥汗繼位后,便再次發(fā)兵南下,試圖一舉滅宋。同時,他派其弟旭烈兀第三次西征,征服了中亞的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以及今中東地區(qū)、 阿拉伯半島,就在旭烈兀準備進攻埃及殺入非洲的時候,蒙哥汗在四川合州城下被宋軍擊斃的消息傳來,于是蒙古軍隊再次撤兵東歸。
忽必烈是蒙哥汗的弟弟,接觸漢人思想較深,蒙哥汗死后,忽必烈沒有經(jīng)過庫里爾臺的推選,而是在返回途中自立為帝,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
忽必烈北歸爭位,無暇南顧,曾派使者與南宋和談。在解決了和阿里不哥的內(nèi)戰(zhàn)之后,忽必烈發(fā)大兵再次攻打南宋,公元 1276 年,蒙古軍隊攻陷南宋都城臨安。宋朝遺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等人繼續(xù)抗戰(zhàn),至 1279 年,崖山海戰(zhàn)之后,宋亡。
忽必烈滅宋之后,便以蒙古國大可汗兼為中國大皇帝。實際上以后者為實,前者為名。并廢除了庫里爾臺,將大汗繼承制度由推舉制改為世襲制,建立起了中國式的政府。可以說,從忽必烈開始,才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元”的開始。
同時,在忽必烈時,建立了西方的四大汗國:由拔都子孫所統(tǒng)治的欽察汗國;由窩闊臺子孫所統(tǒng)治的窩闊臺汗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子孫所統(tǒng)治的察合臺汗國,這三大汗國是遵循當年成吉思汗的遺囑而形成的。此外,旭烈兀西征勝利,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弟弟,忽必烈便將旭烈兀打下的地方封給旭烈兀建立了伊爾汗國。這四大汗國在名義上與中國本部同為大蒙古帝國的領(lǐng)域,同受元朝的統(tǒng)治,但事實上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