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095703期】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青翠欲滴的綠色世界染上五顏六色。欒樹稍掛滿紅燈籠,銀杏樹、水杉樹披上黃金甲,火樣的楓葉纏綿青松翠柏,勾勒出一幅色彩分明的金秋山水畫,絢麗多姿,養眼又養心。
利用十一假期游歷古城南京,是老董已久的夙愿,我們乘上日照到上海的旅游列車,前往南京。經過一整夜的行程,一大早就來到女兒幫助預定的旅店,因旅客還沒退房,我們把行李寄存后,便開始南京各景點之旅。
走出店門,放眼解放路,整個街道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寬敞多車道公路,沿街大都是不足三層高的老舊樓房,透著城市古老的韻味。最吸引我們眼球的是長在公路兩邊千姿百態的法桐樹。法桐樹足有二、三丈高,原本的灰綠色樹皮因年久風吹日曬已脫掉,露出灰白色的一、兩摟粗的樹干 ;樹叉像粗壯的胳膊伸向天空,又像巨人倒立著將兩腿伸向天空;樹葉把街道遮蓋地只有絲絲陽光透出,從樓上望下去,公路在茂密的樹蔭中,在公路上行走的行人和奔跑的汽車都顯得影影綽綽。詢問當地老人這些法桐的樹齡,一位健談的老人告訴我:“是民國時期栽的,已有百八十年了”。南京市街道兩旁都是這種古老的法桐,成為南京別具一格的一道風景,每棵樹似乎都在訴說著古老南京的故事。
南京最吸引我的游覽景點當屬雨花臺,因為那是革命烈士的安身之處,每年當地市民和學生都去舉行悼念活動,雨花石也成為我心中圣潔之物。
雨花臺名勝風景區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中華門外1公里處,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4A級景區。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的最集中殉難地。1927年以后,淪為民國時期當局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
走進雨花臺烈士陵園,雕刻著“雨花臺”三個金字的巨石立在南門,巨石的下面是泛著銀光而清澈見底的淺水池,水池北鄰一片翠綠翠綠的帶著露珠的小草,再往北是通往山上的一條寬敞筆直的通道。道路兩旁層次分明地栽滿了樹木, 香樟樹葉子已從綠色變成黃綠色,偶有幾片輕輕的落到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撿了兩片放在背包夾層,作為來雨花臺烈士陵園的珍貴紀念。廣玉蘭樹和山坡上形態各異的柏樹、松樹,把烈士陵園裝扮得莊嚴、肅穆、多彩 。
我們身著素衣,懷敬慕之情,緩慢地向樹林深處走去。我們來到尖頂方形的是用水泥筑成的“忠魂亭”。這座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萬名黨員捐資建造的,以懷念犧牲的烈士,表達對烈士的敬仰和繼承烈士遺志的決心。與其相伴的是由鮮花組成的巨型鐘,會定時奏響《我是一顆小小石頭》的童歌。走下臺階,東西兩側是《忠魂頌》浮雕,主題是"獄中斗爭"和"刑場就義"。他們當中有地下黨員,也有進步人士,各個浮雕壯烈凄慘。
再往北是海拔61米高的雕刻著“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金字的紀念碑,碑前立有題為"寧死不屈"烈士銅像,在紀念碑下是日夜不息的長明燈,代表烈士精神永在。我在長明燈前的平臺上,肅然起敬地放上一枝白色鮮花,以表達對烈士的崇敬之情。瞻仰烈士陵園我有過很多次,每一次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這一次也不例外 。
按著指示牌,我們又來到西側的烈士集中殉難地及墓群——一個用水泥筑成的大門。烈士殉難地在樹蔭的庇護下,靜悄悄的,陰涼陰涼的,連一只鳥都沒有,似乎告訴烈士們,你們安靜地在這里睡吧,已經享受和平生活的人們不會忘記你們。像這樣的殉難處在雨花臺有三處,還分別在東側和北門。看著這個大門,我腦海里呈現出幾百名烈士帶著手銬和腳鐐,在一陣激烈的機槍掃射下,倒在血泊中,鮮血浸透了土地,一大片尸體縱橫交錯地疊加在一起,尸橫遍野。在雨花臺犧牲的烈士約十萬名。
參觀完雨花臺,我心情沉重地漫步在林蔭路上,思緒連篇……。我們今天生活著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是炮火硝煙的戰場,都曾染過烈士的鮮血,今天所有的幸福都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哪會有我們今天的一切。我們活著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有什么理由不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呢?有什么理由以權謀私呢?
走出雨花臺,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打車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紀念館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選址于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首批全國愛國主義基地,也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
來到紀念館,首先看到的是館外熙熙攘攘正在入館參觀的人群,為了參觀有序,所有人都必須按著規定路線排隊繞數圈進入。參觀者大都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年輕人,有一家帶孩子來的,有結伴而來的,還有年輕人推著老人的,大約萬余人。盡管秋老虎還在發威,但所有人沒有喧囂,沒有牢騷,沒有抱怨,一排排、一隊隊、一圈圈、一個緊跟一個緊張而行,從開始排隊到入館近2個小時。
當接近紀念館時,首先進入人們視線的是一個矩形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的主體建筑外形,建筑物前面是一個婦女抱著一個三歲兒童慘遭殺害的雕塑。表現被凌辱的母親悲痛之極,無力地手托著蒙難的兒子麻木地向著蒼天呼號,參觀的人們心情受到極大震撼,隊伍里發出“慘啊”“慘啊”的感慨。帶著這樣震撼人們緩緩走進館內,經過一個慢坡進入漆黑的地下。館內沒有常規照明燈,只有幾處發著慘淡暗光的小燈。設置這樣一個場景,一定是讓冤魂有一個適宜的環境,不驚擾他們的靈魂。
進入館內首先看到的是“幸存者彩色圖片墻”,至今幸存者尚有81位,他們每一個人故事都凄慘無比;館內正中是又深挖下去的一個矩形棺木狀的深坑,透過棺木蓋下預留空間可看到一堆白骨,最上面的一具白骨人形完整,這是遇難同胞的白骨;館內四周墻壁掛滿了帶有中文和日文的日軍屠殺同胞的黑白歷史圖片,慘不忍睹,觸目驚心 。
說南京大屠殺不得不提南京保衛戰。據作家何建明《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一書和相關資料介紹:日軍于1937年11月12日1日分三路攻占南京,對于來勢洶洶的侵略者,民國時期當局統治者實際上沒有抵抗的決心,又不能直接放棄,象征性召開三次作戰會議征求意見,任命唐生智為司令長官 。中國軍隊參加南京保衛戰的是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沒來得及修整的部隊,由于沒有滿編, 按統計,加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約有8萬人,其中新兵就占3萬人。在戰斗打響之前,當局統治者同夫人喬裝從紫金山逃跑 。
戰斗打的非常慘烈,日軍幾番拼殺,仍不能攻陷,出動幾批飛機,直射重炮,殺聲和叫喊聲響成一片。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在八年抗戰史上,寫下了最悲壯的一頁,八天戰死3、2萬人。在戰斗打成焦灼狀態時,唐生智受當局統治者命令也撤走,且沒有組織有序撤退。守城前線官兵仍然在無總指揮狀態下英勇戰斗。
前面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撤下來,后邊守城官兵仍然執行著戰斗之初下達的“后退者格殺勿論”的指令,一時間,自己人打起自己人。撤退到江邊的隊伍因船少人多,很多人卷入長江的洪流中 。其余士兵全被日軍堵在了南岸。
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從1937年12月14日開始。 日軍把大批守城士兵堵在江邊,喊著“向后轉,齊步走”的口令,讓士兵集體走入江中淹沒,并進行若干次大規模的集體屠殺。對老百姓的屠殺更是慘絕人寰,集體屠殺,集體活埋,對婦女輪奸后并百般折磨后開槍殺死,他們進行殺人比賽,用活人訓練刺殺……。手段殘忍至極,喪盡天良, 40多天的滅絕人性大屠殺中,屠殺中國人30多萬。南京到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變成了一座死城。日軍在南京城內任意縱火,繁華的的商業街被焚燒殆盡……。
看著一張張慘不忍睹的圖片,聽著一個個凄慘史實,心中激起無比憤慨,同時,心中泛起一個個疑問:倘若當局統治者不逃跑,下決心保衛首都南京?倘若在戰爭前組織好南京民眾撤退?倘若被殘殺的士兵百姓有一點判斷和反抗……
近年來,參與南京大屠殺的主要殺人兇手大都被引渡回國內,在南京審判后被槍斃。但是,僥幸活下來的人等到臨死也沒等到一句道歉。大屠殺已成為歷史,但史實永遠值得銘記,在和平環境下建設和生活,應是所有愛好和平者的愿望。
去南京還應游覽的地方是秦淮河景區,這也是我憧憬已久的地方。秦淮河是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和"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我對秦淮河的興趣是來自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走進景區,我就被古老建筑所吸引,三層高的灰瓦小樓,房檐上雕刻著圖案,古窗欞、古陽臺、淺灰色墻體,古香古色 。帶有古時風味和情調的各色小吃琳瑯滿目,逛街的、購物的、賞景的,人如潮水一般。
夫子廟和江南院相鄰。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江南貢院又稱南京貢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間,江南貢院達到鼎盛。其規模之大、占地之廣、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明清時期全國半數以上官員都出自江南貢院 ,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 。
經過江南院來到仰慕已久的秦淮河,乍一看,秦淮河水碧綠碧綠的靜默無聲;仔細瞧,河面上布滿一樣大的小水洼。它既不同于波濤起伏的碧藍色的大海水,也不同于清澈見底打著旋渦的小河水 。正如朱自清描述的:碧陰陰的,厚而不膩,冷冷的綠。我站在武定橋上,放眼秦淮河,河岸兩邊皆是仿古建筑群和披上秋裝的樹叢,而秦淮河就在建筑物和樹叢中伸向遠方。每座建筑物前沿掛滿大紅燈籠,古韻十足。在橋上用步丈量,河面大約40、50米寬,河堤整齊,經人工開鑿。我從武定橋,經過文德橋,踏上文源橋,每到一處,都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向遠方,力求最大可能觀看到秦淮河面貌,尋找朱自清與俞平伯當年坐“七板子”游秦淮河的感受。我也很想坐游船下河觀光一番,只是礙于價格。偶有一艘裝飾的五顏六色的仿古游船從橋下駛過,河面蕩起了微波,一轉眼,河面又恢復了靜默。橋上擠滿了拍照的人,想拍一張單人照的空間都沒有,若強拍,陌生人就進入背景,所以,只能拍景。真想不到,來南京旅游的人這么多,各個景點人滿為患。
女兒一再囑咐一定要看秦淮河夜景。為了欣賞秦淮河的夜景,我們在景點簡單晚餐,在樹下休息區尋找到一個空閑座位,邊休息邊等候夜幕降臨。
夕陽慢慢落下,冷月還在梳妝,景區的燈光亮了起來。河對面的兩條巨龍金光閃閃,恰似騰飛一般;河兩岸古建筑上的各色燈光交織在一起,灑向天空,灑向秦淮河水面 ,也把古建筑群映得五彩繽紛。整個秦淮河景區燈光交相呼應,璀璨如歌。游船載滿游客,伴著音樂,穿梭在秦淮河上。人們唏噓著、贊嘆著、搶拍著……。
好美的秦淮河,好美的秦淮河夜景,真是美輪美奐,美不勝收 。我們漫步在淮河岸邊的仿古商業街上,邊賞景邊游玩 。
但是,卻總感到缺點什么,缺什么呢?,我想起來了,缺少“七板子”。
張銳,筆名:白楊樹,網名:大森林。生于1956年10月,大專文化,高級政工師,做過企業高管。現居住在山東省日照市,已退休多年。喜歡閱讀思考,喜歡用文字表達情感,近兩年在網絡發表20余篇作品,其中《我的知青老師》收錄在《知青歲月》續編。文字將伴我后半生。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主 編:明樺
微 信 號:zhaominghua0526
本期編輯:學英
微 信 號:shaiwangnv
來稿須知:原創,文責自負。
稿件題材:詩歌、散文、小說、雜文,書法、攝影、繪畫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筆名)、個人簡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張。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場文學主編明樺感謝您支持原創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