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我不販賣焦慮,只想說下行業的現狀。
前兩天一個同齡的做房地產的大學同學問我:
晚上十點算正常下班的地產人,都成了夜行動物,伴隨著黑夜的,是焦慮。
其實不止他一個人,身邊有很多同齡的地產人朋友,都在這種狀態下度過。
這些朋友都已在行業工作多年,到了30出頭的年紀卻發現,工作、職業規劃、生活的壓力如潮水般襲來,蔓延至全身,焦慮讓我們失眠、困惑、乏力,甚至有朋友因此而抑郁。
深夜兩點翻開朋友圈,除了地產人在加班的消息,還有地產人在像微商一樣發廣告。
作為一個地產人,你焦慮嗎?
●●● 2● ● ●
和多個圈內朋友探討,他們的焦慮來自多個方面。
首先是工作。
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不好看,今年的樓市也早早定下了基調:艱難。2020年馬上就要過半,疫情帶來的影響還沒有消散。
地產人的壓力可想而知。唯有更辛苦、更努力,去拼搏年初定下的看起來遙不可及的任務。
業內人士都說:房地產行業遠沒有看上去那么光鮮亮麗,因為這就是個體力工作。
一個朋友跟我吐槽,春節活動搞完搞風箏節,風箏節搞完搞五一活動,剛準備完開盤,又馬上六一了,接著就是啤酒節、采摘節、教師節、萬圣節、圣誕節……
就這還沒有算各種暖場活動、各種跟物料、跨部門溝通、寫各種計劃、數據、匯報方案,根本停不下來。
而今年更特殊,很多房企的營銷費用大幅度縮減,是不是就策劃就沒事干了?
并不是,在艱難的時候,領導的要求是:要把花10塊錢做到花100塊錢的效果。
于是,原本的暖場活動放棄了活動公司,自己上,淘寶阿里巴巴兜兜轉轉;原本的微信推文放棄了代運營,自己P圖、自己寫原創文案,甚至自己去拍小視頻;砍掉了大批推廣,各種全員營銷,各種找中介渠道……
銷售崗的辛苦是深夜打卡的無奈。當業內盛傳996的時候,銷售崗其實是嗤之以鼻的,因為他們是36524。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要隨時在崗,365天24小時待命。在很多項目,晚上10點下班算早的。因為要考核銷講,要梳理客戶,要各種總結,各種回訪,而這些在接完客戶后才能進行。
當然,大部分的晚上加班只是一種姿態而已:讓領導看看,業績的確不好,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你看,半夜了我們還在值守。
在這么忙碌辛苦的背后,是今年很多項目成交量的低迷,而銷售崗的末位淘汰制簡直就是一把背后戳心的刀。
工程設計同樣辛苦。
設計部門每天對接設計單位在各種修改方案、沒完沒了的改圖、對接、報規中艱苦熬過,還要緊盯工程施工。
疫情讓整個工程進度拖延了3個月,公司為了搶預售節點和交付,工程只能拼了命的趕節點。
同事的老公是某房企工程部的,為了趕預售節點,經常吃住在工地,偶爾回家拿衣服,已經比路邊的拾荒者還要黑瘦,連娃都不認識他了。
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變本加厲的無效加班。
房地產受政策、經濟影響之大,有時候不是你努力認真干活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但完不成任務,領導就讓你守著項目不能回家,加班文化越來越嚴重,卻沒太大效果,不但更累了,壓力也特別大,身心俱疲。
想起《大話西游》的結尾說的那句話:“那個人好像一條狗耶”。
●●● 3● ● ●
另一個讓地產人更有危機感的是職業生涯的規劃。
一個很讓人感慨的事是,很多地產人的思維,從來不知道要更新。但時代在淘汰你之前從來不會說一聲再見。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主要說的是:35歲是地產人的一道門檻。過了35歲這個年紀,如果上不到中高層,可能就要逐漸被行業淘汰了。
而現在看來,由于門檻降低、涌入人才越來越多、競爭加劇,這個年齡窗口還在縮小。
拿銷售崗來舉例,23歲的與32歲的置業顧問相比,哪個對企業的價值更高?其實高下立判。
又比如,現在行業內社招員工的工資起薪和職業爬升速度,已經遠遠落后于校招生了。
現在行業內已經有二三十歲的項目總甚至區域總,這些來自985名校的學生,從走出校園的那刻起再次被優選為管培生,就被房企們重點培養,他們用更高效的方式成長,用幾年時間去摸清了“地產老炮”十幾年的彎路,把很多“老炮們”甩在了身后。
一個資深獵頭告訴我,現在很多一線房企招聘,35歲都嫌老了。
“房地產開發屬于資金密集型企業,從業壓力很大,這個行業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卡的年紀線越來越低。”
我把下面這張圖發給業內的朋友時,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要想想自己是處于什么位置的,而結論可能是他們焦慮的來源之一。
這張圖告訴我們,無論你是70后80后90后,無論你在大中小型房企,如果你一直待在中基層,你可能就很危險。
圖片源于濤哥雜談
畢竟這個時代,千億房企都有可能隨時轟然倒塌,員工不能苛求在公司養老,也不能把公司當作家。當下很多房企產能過剩,人員冗余,要隨時做好被優化的準備。
這種情況不止存在于房地產行業,去年曾經有互聯網公司裁撤30歲以上中層干部的消息,也有著名公司辭退34歲員工、42歲程序員跳樓自殺更引來滿屏的中年悲情。
其實很多人不是沒有危機意識,只是,大多數人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裹挾著前進,翻身乏術。
你要想清楚:如果離開,我能做什么?有人調侃:送外賣、賣烤肉、做微商、干保安、開滴滴……
●●● 4● ● ●
實際上,作為一個地產人,我首先勸你要去一個全方位的體檢,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作息。
地產人處于不健康狀態的人太多太多,不要等疾病發生到自己身上,再去重視追悔,那時候真有可能晚了。
其次,你要想清楚,自己擁有什么樣的無形資產,以及對職業生涯長久的規劃。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大部分人并無經驗,只有滿腔的熱血和充沛的精力,干得多掙得少,你的價值體現是價廉物美的勞動力。
隨著年齡增長,經驗越來越多,工資逐漸增長,精力卻在下降。
慢慢的你想明白了年齡和職業的關系,似乎悟到了各階段職業進階的竅門,但還不夠,畢竟爬上高位的只有少數人,所以你要擁有的是,戰略能力。
所謂戰略能力,就是你要是穿透眼前紛雜繁蕪的行業現象,高屋建瓴預判未來的智慧。
也認識曾經身居總裁、副總裁高位的職業經理人,失去位置后華麗轉身,創業成為房企老板,成為職場常青樹;
前段時間刷屏的還有一張地產從業人員職業發展圖,很多人認為40歲時的職業有一點點真實有一點點心酸,但我覺得,這是大部分人比較不錯的發展,40歲時,選擇大于努力,你可能在為自己打工。
但40歲不是職業生涯的終點。
去年看過一本書叫《百歲人生》,里面說的是,受益于發達的科技和醫療技術,我們這代人,大部分會活到100歲,長壽時代帶來的變革遠超出我們想象,我們未來面臨的可能是老齡化、延遲退休、養老金缺口和勞動力短缺。
到那個時候,20年學習、40年工作、20年養老的三段式人生可能就不再存在,我們在85歲的時候可能還需要工作、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生活、養老,也是為了人生不虛度。
所以,前面說的無形資產就很重要:
1.生產資產:技能、知識、還有聲譽。未來你60多歲能輕松找到滿意的工作,和積累的、新學習的知識技能正相關,也可能得益于你在圈子內幾十年所建立起來的個人聲譽;
2.活力資產,包括友誼、家庭關系和伙伴關系,以及健康;
3.轉型資產,對自我的認知,接觸不同網絡(圈子)的能力和對于新經歷的開放態度
……
到三十多歲的時候,我突然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是此生獲得更多價值感,而我們的價值感來自于解決問題。
職場中的價值感,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他人的問題,解決企業的問題。
所以,放下焦慮吧!我們都依然年輕如少年!
以百歲計算,即使到了40歲,我們還都處在職業生涯早期,應該全力以赴的去爭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