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祁志祥:《孝經》研究:以孝道“立身”與“治天下”

《中庸》之外,子思留下了另一部著作是《孝經》。不過《孝經》的作者是否是子思,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舊說《孝經》是孔子所作。唐玄宗《孝經序》記云:“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北宋邢昺《孝經注疏序》說:“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孔子述作,垂范將來”。但這種說法至南宋時遭到懷疑,認為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人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孝經》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是曾參之徒子思所作。檢閱《孝經》,通篇由孔子與曾參的對話構成,系孔子為曾參講述孝道之記錄,出于曾參弟子子思之手是很正常的。《孝經》共十八章,大多數章節開頭都是“子曰”,未注明“子曰”的也可視為孔子的話(“子曰”承前省略)。可以這么看,《孝經》內容的作者是孔子,《孝經》的記述者是子思。

按照唐玄宗《孝經序》的說法,《孝經》自孔子“沒而微言絕”,后“泯絕于秦”,而“濫觴于漢”。漢代有今文、古文《孝經》兩種版本。《孝經》不僅在漢代重新發現,稱“經”亦自漢代始。它在這個時代與《詩》、《書》、《易》、《禮》、《春秋》、《論語》并列,被奉為“七經”,于是注本始出。漢代著名的注本是鄭玄為今文《孝經》所作的注,和孔安國為古文《孝經》所作的傳。此后又有多種注本。不過,在唐玄宗看來,“傳之者皆糟粕之余”。因此,他融合今、古文兩家版本和注釋,親自重為注解,命元行沖作疏,頒行天下。自此,鄭、孔兩家之注逐漸消亡。入宋,太宗以草書兩次書寫《孝經》,大加倡導。邢昺以唐玄宗之注為依據,以元行沖之疏為基礎重新作疏。南宋將唐玄宗注、邢昺疏的十八章《孝經》本列為儒家十三經。明初,太祖奉《孝經》為“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清順治帝、圣祖和世宗均親自注解《孝經》,孝道在漢代及唐以后受到統治者的大力獎倡。

“孝”是一種處理家庭關系的倫理原則。由《大學》《中庸》的論述可知,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之本。于是齊家的“孝”道就顯得格外重要。孔子很重視“孝”的培養和踐行。《論語》中,孔子論及“孝”的有十多處。孔子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對父母的“孝”,不僅體現在能養護父母(“能養”),關心父母的身體安康,“唯其疾之憂”,而且包括精神上的尊敬,認為這是人與其他動物對待父母的根本區別。這種尊敬,體現為對父母之命“無違”,“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體現為“父母在,不遠游”;體現為善待父母的生死,“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體現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死之后長期謹遵父親的教誨。“孝”講的是對父母、長輩的愛,它是走向仁愛、忠君的原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曾有人問孔子為什么長期不從政。孔子回答說:行孝與從政不是分開的,而是一體的。孝就是最大的政治,行孝就是最高的從政,沒有什么行為比行孝稱得上是“為政”的了。《中庸》中,孔子論“孝”是修身之道:“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也是治國之道:“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中庸》)于是“孝”成為連接“齊家”與“治國”的關鍵。一部《孝經》,集中剖析、闡釋的就是這個問題。所謂“父子之道,天性也”,同時又是“君臣之義也”(《孝經·圣智章》)。

《孝經》具體是怎么闡釋這個問題的呢?

一 從“天道”論證“孝道”的神圣性

周代思想界的特征是“人”的覺醒、對“人”的地位的重視。這有兩大口號,一是《周書·泰誓》提出的“惟人(為)萬物之靈”,二是《孝經》提出的“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論述的“孝”正是這樣一種“人道”。為了要求人們無條件加以遵守,《孝經》將“孝”道對象化為“天道”。這個“天”,既指自然,也指神靈。《孝經·三才章》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因而,“孝”也是“民之行也”。守“孝”是“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圣治章》指出:“孝”是人的最大的德行:“人之行,莫大于孝。”對長輩的“孝”,集中體現在尊父方面:“孝莫大于嚴父。”尊父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將父親的亡靈配祀天帝:“嚴父莫大于配天。”對父母的敬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因而培養孝道并不是難事。“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圣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仁愛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的自然的根本天性。孝道是順應天性的,盡孝與事奉天地神明是相通的,可獲得神明庇佑的。《感應章》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祖先)也。宗廟致敬(祭祖),鬼神著矣。”要之,“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道”是亙古以來存在于天地之間、與天地鬼神相通并得到其庇佑的“天道”,因而具有神圣性、權威性。而其具體內涵,則是反映人倫規范的“人道”。如《三才章》云:“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圣治章》云:“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清晰地指出了儒家“仁愛”在處理“愛人”與“愛我”關系上的特殊態度。《論語》記載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孟子本此,亦云:“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有人據此以為儒家的“仁愛”就是一味拋棄“愛我”的“愛人”。其實不然。孔子還說過:“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引孔子語) “親親”,前一個“親”字指親愛,后一個“親”字指父母雙親。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仁愛的對象是人,應當將愛父母親放在第一位。當時墨家之流主張超越自我一味兼愛,孟子認為這樣會導致“無父”的結果:“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因而加以反對。但是反過來,如果像當時流行的楊朱學派那樣,一味“愛我”,不講“愛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不是可以呢?也不可以。因為不講對他人的愛,最終會導致“無君”的結果。儒家的“仁愛”就是“愛我”與“愛人”、“孝父”與“忠君”的統一。它從“愛我”出發,通過推己及人的方法,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愛親繼而愛人”的境界,并以“不忍人之心”,行愛民惠民的“不忍人之政”,使天下鰥寡孤獨等無依無靠的人皆有所養。《孝經》主張“愛其親而愛他人”的“德”與“敬其親而敬他人”的“禮”,就體現了儒家“仁學”的這個特質。孟子的時代,“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孟子批評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從孔子“愛人”與“親親”的統一,到孟子“兼愛”與“為我”的統一,《孝經》的“愛其親而愛他人”與“敬其親而敬他人”是一個重要過渡。“親親”之“孝”,是儒家“仁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走向愛及他人的起點。

二 “孝”是“立身”齊家之道

《孝經》指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人倫道德法則。《開宗明義章》記載說: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由此可見,“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是“至德要道”。這個“始于事親”的孝道,既包括“立身”的內圣之道,也包括“事君”的外王之道。就二者的關系來說,“立身”的內圣之道是“事君”的外王之道之本。《廣揚名章》指出:“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人只有居家“事親孝”“事兄悌”,把家庭、家族這個小社會管理太平,才能在為國家效力時做到忠誠君主、服從上級,才能把所轄地區、行業的人管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身為君主或天子,也必須從君子的修身做起。《圣治章》指出:君王身正,方可君臨天下。“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孝”的實質,是對父母長輩的敬愛。它是培養人類親愛(仁)、尊敬(禮)的道德情感的起點,是走向對君主的“忠”的起點,因而是最大的善。《廣要道章》云:“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廣至德》云:“子曰:君子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尊敬人父、人兄、人君的“孝”“悌”“臣”(動詞、臣服)是實現家國、天下和諧的根本保證。

既然“孝”是人間最大的善,與此相反,“不孝”就是人間最大的惡。《五刑章》云:“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孝”是中國古代子女贍養、敬愛父母長輩的人道概念。它有兩個要義。一是物質上的贍養,如《禮記·祭統》謂:“孝者,畜也。”《爾雅》進一步揭示:“善事父母曰'孝’。”二是情感上的敬愛,如《論語·為政》記孔子語:“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禮記·祭義》中曾參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在儒家看來,對父母的尊敬之情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孝”的更為本質的內涵、更為重要的要求。《孝經》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對父母的“孝”要從父母平時的起居、供養、生病、喪葬、祭祀五方面做起。“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孝經·紀孝行章》)對待父母平時的生活要求要恭敬無違。對待父母的供養不能僅停留于物質需求的滿足,還應追求讓父母獲得精神快樂。父母生病時要憂其所憂,全力救治。給去世的父母辦喪事,要表達足夠的哀思。緬懷父母的祭祀,要莊嚴隆重。《孝經》強調:“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如何送喪、如何祭奠呢?這有一系列的規定。《喪親章》提出:“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此圣人之政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孝經》主“孝”,但反對一味盲從父命的愚孝。它指出:“孝”不是對父命言聽計從、逆來順受。相反,對父輩言行的不義之處,應加以諫諍。《諫諍章》記述說:

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是很了不起的思想。它直接開啟了荀子的“從義不從父”“從道不從君”的“子道”“臣道”思想(《荀子·子道》),與后來“二十四孝圖”崇尚的愚孝判然有別。

由“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孝經》推導出“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爭臣”,后寫作“諍臣”。大臣對于君主雖應盡忠,但如果發現君主有“無道”之過,則應當加以諫諍。諫諍不但與忠臣的角色不矛盾,而且是忠臣的應盡職責,而且這也是古往今來的一貫傳統。天子身邊設有七位諍臣,諸侯設有五位諍臣,卿大夫身邊設有三位諍臣這就保證了天子、諸侯、大夫即使失道,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天下、國家、家園。

《孝經》關于“諍子”“諍臣”的思想,與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的主張是一致的,相當難能可貴。

三 “孝”是“事君”、“治天下”之道

“孝”不僅是修身之道,也是濟世的外王之道,于是《孝經》提出“孝治”思想。這“孝治”思想是針對大臣和君主兩方面而言的。對大臣而言,事親之孝與事君之忠是聯系在一起的,可以相互轉化的,事君“忠”是事父之“孝”的類推和擴大。“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則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對于君主而言,“以孝治天下”,就能保證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孝治章》云:“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以孝——引者按)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天子以孝治天下,諸侯以孝治國家,必須“事其先王”“事其先君”,從而“得萬國之歡心”“得百姓之歡心”,長輩活著的時候則“親安之”,死后祭祀的時候隆重有加,確保“鬼享之”。如此就可以達到“天下和平”的社會理想。

廣而言之,“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即社會上所有人,都必須將“孝”貫穿于行為的始終。《天子章》云:“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效法)于四海。”這是“天子之孝”。這里“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是對《圣治章》“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的補充,說明儒家雖強調自愛,但又不停留于自愛,而是為了用敬愛自己父母長輩親人之心去愛他人。天子則要求用愛自己父母長輩親人之心去愛天下之人。諸侯、卿大夫由此類推。《諸侯章》云:“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這是“諸侯之孝”。《卿大夫章》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這是“卿、大夫之孝”。《孝經》進而要求“士”:“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這是“士之孝”。要求“庶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這是“庶人之孝”。

中國古代,“孝”不僅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也是最基本的治國之道。自漢代以后,“孝治天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區別于西方政治的顯著特色。居家之“孝”怎么可以成為治國之道呢?道理就在于“孝”是一切道德情感和觀念的原點,尤其是“忠”這種道德情感和觀念的基礎。一個人如果連對自己父母的一點孝心都沒有了,還能指望他對別人有什么敬愛情懷和道德之舉嗎?對他人的敬愛之心,包括對君主的“忠”心,乃是居家生活中對父母長輩“孝”心的擴大。“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于是,“天下”好比“一家”,“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一致的。所以說:“夫孝,德之本也。”不過,《孝經》的這一政治智慧,并沒有為某些現代政治家所洞悉。曾幾何時,我們在“大義滅親”、“與父母徹底劃清階級界限”的“興無滅資”的“文化大革命”中,“孝”字被貼上“封建主義”標簽而連根鏟除。人類最起碼的道德底線被沖破的后果是極為可怕的。痛定思痛后,尊老愛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重新被政府提倡,是中國社會在經歷了否定之否定之后取得的重大歷史進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孝經》導讀
《孝經》全文及譯文
《孝經》原文譯文
《孝經》新解
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孝經》WORD
曾子三觀與《孝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乐安县| 宜黄县| 东光县| 斗六市| 藁城市| 昌图县| 闵行区| 银川市| 稻城县| 安陆市| 紫金县| 丰城市| 泸水县| 民勤县| 资源县| 景谷| 洪江市| 广丰县| 资阳市| 临安市| 昌宁县| 鹰潭市| 贵阳市| 芮城县| 文昌市| 新绛县| 兰考县| 蒙山县| 汝南县| 堆龙德庆县| 德江县| 南涧| 门头沟区| 汪清县| 福建省| 沂水县| 涞水县| 武威市| 烟台市|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