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泡沫破滅,癥結何在? | |
(2006-12-14 08:34:42) | |
世紀之交,曾經承載了人們對新經濟美好夢想與期望的互聯網業泡沫破滅,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深陷寒冬。回顧互聯網業這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跌宕歷程,至今讓人感到驚心動魄、難以釋懷!經歷了持續數年的低谷徘徊、反思和不懈探索,如今,打造產業鏈、營造產業生態圈,進而構建更加完善的“數字生態圈”,這不僅成為業界的共識,而且成為業界的共同行動。從形成共識到成為具體行動,產業合作時代實在來之不易,因為人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2006年世界電信展上,“數字生態圈”成為信息通信業界議論的焦點話題之一。值得高興的是,如今,加強合作實現共贏,已經成為整個信息通信產業的主旋律。
當前,在信息通信業致力于通過推進轉型和構建“大生態圈”以謀求產業持續發展繁榮的新階段,我們不能不回顧幾年前網絡泡沫所引發的危機,不能不反思造成網絡泡沫破滅的內在原因。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高歌猛進、風光無限。特別是從1998年10月起,作為新經濟晴雨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500點一路上揚、持續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納指突破5000點大關,并創下5132點的歷史最高紀錄。此時,網絡經濟如日中天、網絡公司春風得意,數以千億計的資金流向網絡市場。 在即將迎來新千年之際,在網絡經濟持續增長的不凡業績的鼓舞下,人們對新經濟的美好未來充滿了無限遐想,對新經濟的期望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就在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劫難悄然降臨。 受美聯儲調高利率及微軟遭地方法院拆分這兩大事件的影響,2000年3月中旬,以技術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遇重挫、不斷下滑,網絡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到同年9月21日,納股指數迅速跌至1088點,創下了3年來的最低紀錄。與2000年3月10日的歷史高峰相比,跌幅高達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前的水平! 納股的連續下挫,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使得靠風險投資為生的新興互聯網業遭受滅頂之災,整個互聯網業愁云密布、寒氣逼人,但災難并沒有就此停止。就像傾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從2001年到2002年,互聯網業的危機很快波及處于產業鏈上下游的電信制造業和運營業。許多通信企業股票下跌,盈利狀況惡化,紛紛宣布裁員,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成為重災區。 互聯網結束了一個狂熱和非理性的時代,人們也為其狂熱和幼稚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同時也得到了一筆珍貴的“遺產”。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信息通信業陷入寒冬之后,業界對網絡經濟的發展模式展開了深切的反思。痛定思痛,人們認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其實并不是互聯網本身的失敗,而是互聯網經營模式的失敗。互聯網泡沫的最終破滅,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原因: 以概念代替經營,推行單一的免費服務模式。編夢、融資、燒錢、上市、再燒錢……這就是當初風險資本催化下的一場全社會的互聯網“燒錢”運動。由于網絡經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而資本.COM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因此.COM在股市中輕而易舉地募得了大量資金,.COM就這樣在高燒中用概念代替了經營。曾經流行的乞丐與.COM的故事,成為人人皆知的笑料。由于以概念代替了經營,互聯網只追求大眾“眼球”的關注度,免費服務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招牌。互聯網長期的免費使用,培養起用戶“免費有理”的消費心理。應當看到,初期推行的免費服務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迅速推廣了互聯網,但對一個長期生存發展的產業而言,永遠免費又成了其致命的死穴。一個健康市場的最基本條件是消費者的購買,即有償使用。對互聯網來說,永遠免費的結果是企業倒閉。有道是:免費的早餐、免費的午餐,最終必然導致“最后的晚餐”。 產業各方競相為王,造成產業鏈的嚴重斷裂。從一般的經濟規律分析,一個產業的興盛需要產業中的各個環節準確定位、合理分工,需要產業各方通過合作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然而在互聯網發展熱潮中,這一規律沒有得到遵循。回頭來看,在互聯網大潮涌動之初,來自信息產業各個環節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類經濟史上罕見的人氣,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但遺憾的是,在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進程中,網絡、內容、軟件等環節各自為政、競相為王、勝者通吃。很多人把以“明黃”為標志色的網站抬高到無以復加的高度,“內容為王”被神化,而提供信息服務所必需的運營業、制造業、集成商、內容提供商和用戶間的縱向合作被忽略,造成產業鏈的嚴重斷裂。而免費服務使得互聯網企業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企業最終難以為繼。產業鏈的嚴重斷裂,使得整個產業難以實現盈利和良性循環,進入了不斷燒錢的“死胡同”,網絡泡沫最終破滅。 網絡泡沫破滅后,互聯網產業如何走出低谷,是整個業界都在思考的問題。當網絡經濟過熱之時,資本市場“火上澆油”;當網絡泡沫破滅后,資本的撤離使得互聯網產業發展沒有資金。在資本全面撤離后,互聯網產業要走出低谷并實現持續發展,僅依靠互聯網產業某個環節單槍匹馬的努力是難以做到的,必須依靠企業與企業、行業與行業之間縱向與橫向的合作自救,依靠切實可行的盈利模式實現穩步發展。 實際上,通信業與互聯網兩者之間雖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也潛藏著互補與合作的機會。應當看到,一個時期以來,雖然互聯網不斷推出花樣繁多的業務應用,但互聯網缺乏通暢的計費渠道,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豐富的業務應用難以轉化為收入和利潤。通信業雖然業務模式相對單一,卻有著強大的網絡平臺和完善的計費管理系統,擁有穩定的用戶群和業務收入。但通信運營企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課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低端用戶的不斷涌入和業務資費的不斷下調,通信企業ARPU和利潤呈下降的趨勢,通信運營企業也希望開辟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 還應當看到,隨著通信網絡從窄帶向寬帶的演進,語音業務在向數據業務及多媒體方向邁進,傳統的電信網已逐步轉變為承載各種豐富信息應用的平臺。在窄帶話音通信時代,業務與網絡是合而為一的,電信運營商利用廠商的設備構建網絡,然后直接為用戶提供接入服務,從而形成了“制造商-運營商-用戶”三位一體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簡單明了。與傳統的話音通信時代不同,在信息通信時代,通信網不僅要解決接入的問題,而且要廣泛匯聚豐富多彩的社會信息資源,為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信息服務。顯然,要匯聚豐富多彩的社會信息資源,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通信需求,依靠電信運營商自身的單打獨斗是難以實現的。運營商不僅要與設備廠商、終端廠商、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等產業各方緊密配合,更要與社會各行各業及內容提供商、應用開發商攜手合作,通過業務創新向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業務應用,進而拓展更大的市場。因此,在信息通信業處于寒冬之時,電信運營商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與內容提供商開展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業務應用,而網站等信息服務提供商則在苦苦思索如何走出網絡泡沫破滅后的困境,盡快實現盈利。于是,電信運營商與信息服務提供商之間的互補合作就成為一種必然。 事實證明,電信運營商與信息服務提供商之間的互補合作,既為新型產業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業務創新和產業復興開辟了新的途徑,開展產業合作成為推動產業復興并走向繁榮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