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青春期少年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對一切都不愿順從,不愿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成年人的意見。在生活中,從穿衣打扮到對人對事的看法,常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
但是,在青少年的內心中并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較之過去有所變化。童年時,對父母的依賴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青春期時,對父母的依賴則表現為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
存在于青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帶有較復雜的性質。有時是想通過這種途徑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獨立人格;有時又是為了做個樣子給自己看,以掩飾自己的軟弱。實際上,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他們還是需要成人幫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時候,他們抗挫折的能力很差。
面對孩子的這種特點,我們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一定要注意親子關系的處理,通過“聽說”的心靈溝通方法來促進孩子學習。
“聽說”的心靈溝通方法就是聽孩子想說的話,說孩子想聽的話,盡最大可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魯迅先生曾經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一文中指出:兒子有話,卻在未說前早已錯了。讓孩子用孩子的方式說話也是救救孩子的一種手段。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魯迅先生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求尊重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那種把一肚子的話憋在心里面,對老師、大人的指責點頭稱“是、對、嗯”的孩子只能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他們的“是、對、嗯”的背后又隱藏了多少我們意料不到的厭煩和逆反呢?
家庭教育本身應該是家長與孩子雙方心靈的互動。當教育僅僅是家長向孩子單向說教的時候,這個教育在普通情況下一定是失敗的。
教育應該給孩子說話的權力。我們家長應該明白,不管是孩子遲到了、早退了、沒寫作業、學習退步了、上網吧了,他可能都有原因,都有苦惱,都有不想說、或者不敢說的話。讓他把話說出來,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引導,取得教育的成功。
聽孩子想說的實話,也許,他們講出的實話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的心愿,甚至會讓我們反感,但讓他講出來,不要評價,不要阻止,這樣既可以顯示家長的民主作風,培養孩子的民主意識,又可以掌握第一手資料,對孩子有針對性地作思想引領。
牢牢把握心靈溝通的關鍵,在交流時讓孩子多說他愿意說的真實的情況,家長認真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只要你能做到聽孩子愿意說的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對孩子的真實想法,我們家長也要說孩子愿意聽的話,這樣孩子也許就能聽進去我們合理化的建議,同時也會讓傾聽成為孩子的一項美德,幫助孩子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