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到一些文章反復強調北京的缺水,并說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要知道古時候能被作為帝都的大都是環水而居的地勢,無論是八水繞長安,十河環洛邑,江河遍金陵,還是八泉下京師,五河護帝都,四大古都都曾經是不缺少水源的城市。正因為水源充足,才可以造就了一代代的文明,及豐富的物產。故此才誕生了北京小平原,以致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從各種資料和觀點中分析,對于北京水資源的看法有兩種,一種認為北京是多水的城市,是一個“風水寶地”;而另一種看法認為,北京自古缺水,或者說,北京的水資源是“暴虐”的,因而有“苦海幽州”的稱謂。那為什么有這個稱謂呢?因為北京城確實是從茫茫大海里“爬”上岸的。
早在20億年前,地殼發生大規模變動,北京地區陸沉海底,堆積物淤積;然而,地殼并不老實,一陣子陸地抬升,海水下退;一陣子海升陸沉。這樣反反復復,上來下去,變動不定,直到晚石炭紀,海水才徹底退下,陸地抬升,漸漸穩定下來。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時期,地殼發生過一次至關重要的大變動——“燕山運動”,從而奠定了今天北京地區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瀕渤海,南向華北大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優越地勢。至今,在北京許多地方還能找到海退陸升的痕跡;而在北京人輩輩相傳的口頭傳說中,就保留著不少苦海變陸地,以及龍王爺和龍王奶奶的故事。
據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北京城是一片茫茫苦海。后來海水退了,陸地上建起了北京城。龍王爺和龍王奶奶很新奇,爬上岸一看,挺好!就收拾收拾家什,從海底搬到城里來住,日子過得挺美。不想有一天刮起了黑風黃土。風那個大呀,老樹連根拔起;土那個多呀,飛砂走石,房倒屋塌,霎時天昏地暗。龍王爺掐指一算,知道這是有神魔做怪,打算埋葬北京城。這還了得!龍王爺拉起龍王奶奶迎風追趕,到了城根兒,看見一個瘦老婆和一個胖小孩,每人手里拿著一條口袋,老婆兒往外掏黑風、小孩往出揚黃土哪。
龍王爺大喊一聲:“風婆、云童哪里走!”揮起雙龍棒就打。風婆云童見事不好,翻身駕云逃走,龍王爺、龍王奶奶窮追不舍,趕到九天云外,沒了蹤影。北京這才逃過一劫。為了感激龍王爺、龍王奶奶驅逐黑風、黃土之功,老百姓特意雕了一塊兩面是龍的鐵影壁放在廟門口,早晚一爐香,侍奉龍王爺、龍王奶奶。后來這塊鐵影壁搬到北海北岸五龍亭的對面,供游人參觀,叫后人記著北京城得來不易,別糟蹋它。但是很可惜的是,北京的消費性建設肆意將北京城破壞得越來越厲害。
據有關專家介紹,與北京城區關系最密切的水系有三處,分別是永定河水系、蓮花池水系和高梁(粱)河水系。
永定河在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治水、濕水、漯水、桑乾河、清泉河、盧溝河、渾河、小黃河、無定河等等,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才被欽定為“永定河”。它是北京城的母親河,也是一條不馴服的河流,歷史上水患頗多,經常決口、改道,在北京平原上滾過來又滾過去,到處留下些湖沼溝渠。
蓮花池水系包括蓮花池與蓮花河。蓮花池位于今日的廣安門外,由于是在古代薊城的西側,所以又被稱為西湖。蓮花河古稱洗馬溝,從西湖向東流。在遼代以前,曾經沿著城外的西側向南流,然后再沿著南城墻外向東流,向東南注入清泉河,也就是今日的永定河。
高梁河,又稱高梁水,金代稱高良河,這條河早在北魏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個小水系。高梁河發源于今日紫竹院湖面下的平地泉,經過今天的白石橋、高梁橋,從德勝門水關入城,循著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向東南流,經過正陽門、鮮魚口、紅橋,經龍潭湖西部,在賈家花園出城,繼續東南流,過十八里店至馬駒橋,注入永定河的一條故道,大約相當于今天涼水河的河道。
在這三條水系的基礎上,舊北京的建設者們,為解決用水和運輸的困難,開挖了許多引水的河道,在北京城區,留下了許多人工河以及與之相關的“溝”、“橋”名稱。
金水河是引用玉泉山水,從今西直門南西水關入城,沿今趙登禹路流入太平橋大街。這段溝渠本是金代閘河舊引水渠,元朝利用它,將水引至太平橋大街后轉向東南方,經西斜街過甘石橋后轉向東北方,經東斜街沿西皇城根北上,然后東轉順北皇城根經廠橋流至北海入故宮。這條金水河還有一個支流,是從靈境胡同向東直接入太液池,就是現在中南海中海水域。
明代這條河道成了西城的排水溝,稱為河槽。明代河槽從西直門北西水關引高梁河水入城,經舊引水渠沿趙登禹路南下,經太平橋大街到鬧市口北面的溝頭東折,流至下崗南折,再經佟麟閣路南下流入南護城河。
清朝時管這條河槽叫大明濠,又稱西溝沿。后來,人們將今趙登禹路一段叫北溝沿,稱太平橋大街一段為南溝沿。
民國時期將明溝改為暗溝,變為大街。由于這條河槽是偏西走向,并且有兩處拐彎,所以今天的趙登禹路和太平橋大街都向西偏斜。在這條河道上有舍命橋、北大橋、馬市橋、廠橋、甘石橋、太平橋、象房橋。現在橋雖然已為歷史湮沒,但有的卻留下了名字,如廠橋胡同、太平橋大街、太平橋東街、北大橋胡同(今改稱大覺胡同)、靈境胡同西口的甘石橋成為公共汽車站名。
元朝在北京建大都后,利用高梁河水系以東水西調補充水源,同時開鑿了通惠河,以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這兩項大水利工程都是元初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設計的。
為了補充高梁河的水源,郭守敬從昌平白浮泉引水,由東向西沿山前修建了一條東水西調水利工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浮引水工程,將水引入甕山泊,也就是昆明湖,再由昆明湖向東南,流入積水潭。
當時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是個大難題,南北大運河北端只到通州。北京地區的地勢又是西北高東南低。郭守敬設計了一條閘河,沿河建造了24座水閘,通過上下閘的互相啟閉來調節水位,從而使貨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駛,直達積水潭碼頭。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通惠河”。
與這條古人工運河有關的地名有:海子橋(亦稱后門橋、萬寧橋、地安橋)、東不壓橋胡同、北河胡同、水簸箕胡同、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騎河樓街、騎河樓南巷、騎河樓北巷、銀閘胡同、沙灘北街、沙灘后街和昌蒲河沿。
明初營建北京時,開鑿了南海,同時挖了一條減水河,以確保中南海泄水通暢。這條減水河從中南海流出,經今北新華街流入南護城河。
由于北京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微傾斜,夏季汛期來臨,南護城河經常暴漲,河水外溢。于是,開減水河以泄城中洪水。共開鑿了東、西兩條減水河。
東邊的一條由正陽門東護城河濠口,經北深溝、南深溝、草廠九條、薛家灣,在南北橋灣與金口河舊渠相接,全長3里,故起此地名為三里河。與這條河有關的街巷名稱有:南北深溝胡同、薛家灣胡同、北橋灣街、南橋灣街、河泊廠胡同、水道子胡同、三里河、南河槽胡同、三轉橋胡同。
西邊的一條減水河由宣武門東護城河濠口,經海波寺、清廠潭(今前后青廠胡同)、章家橋、虎坊橋、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南下洼,直至草橋入涼水河。明朝嘉靖年間修筑了外城,在外城又開挖了南護城河,這兩條減水河才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漸消失。
北京不僅是河道縱橫交錯,地下水儲量也相當豐富,井眼更是遍及街巷,以井命名的胡同很多。據粗略統計,清代北京的胡同有一半以上有井。當時的內城有井701眼,外城有557眼,內外兩城合計有1258眼水井。
清代《京師坊巷志》說:東城南小街東側的幾條胡同中,幾乎每條胡同都有井。老北京與井有關的地名,據統計有80多個。明清年間,直接叫“井兒胡同”的胡同就有十幾條,后來隨著朝代的更迭和井眼的干涸,大多改了稱謂。在北京城內仍留有許多帶井字的地名,按數字排列的:有一眼井、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七井胡同等,其中叫四眼井就有13處之多,這些井分布在東城區、西城區、宣武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
與方向有關的有東井、東水井、東小井、東苦水井、東板井、西井村、西井胡同,西小井、南井胡同、南四眼井、北井胡同、前井胡同、后井胡同、后紅井等。按大小區別的有大井村、大井胡同、小井村、雙井等。按材質分的有板井、大銅井、邦子井、八角琉璃井等,北京的井不僅多,而且水源豐富,水位很淺,常年汲水不會干涸。
安定門外今轉角樓處有一口“滿井”,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述道:此井“徑五尺余,清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石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蒼藤豐草,掩映小亭,都人探為奇勝。”所以這里成為京城的一處風景勝地。
古人有詩贊頌道:“大陸疑無水,靈源儼鑿成。千秋開玉竇,一歃訝金莖。照處驚塵鬢,涓時浣俗情。古藤交樹影,并覺坐來清。”盡管有些苦水不能直接飲用,胡同里苦水井上的轆轤照常閑不住,人們一圈一圈把水絞上來,可以洗涮澆園,也可以飲馬,所以北京不僅有上馬石,還有許多飲馬石槽。
北京的水井有名、水味甘洌,往往只為達官貴族壟斷。對于更多的水井,也就是老百姓用的水井而言,其中的水以咸苦著稱。其咸苦不僅與北京的水質有關,也是地表污染滲透所致。一種是由于市區的雜土污腐物,年久堆積,逐漸成為地表覆蓋層,另一種是有些地區低洼,終年積水,污物沉淀,都可使淺層水遭到污染。但是由于地表層有薄有厚,面積有大有小,地形有高有低,當淺層水枯竭,再進行深掏,又可變為甜水。
滿洲人震鈞在《天咫偶聞》中寫道:“京師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飲之。茗具三日不拭,則滿積水鹼。”苦水也不是完全沒有用。明代的北京老百姓生活用水大都預備3種,一般來說甜水用來喝茶,苦水用來洗衣服,“二性子水”用來做飯。所謂二性子水是說水具有兩重性,即水的味道甜中帶有苦澀味。
當時如果打出一口甜水井,被視為寶物,北京有一處“蜜罐胡同”,就是由于一口甜水井而命名。滿洲人震鈞在《天咫偶聞》中寫道:“抹之佳者,內城唯安定門外,外城則姚家井。次之東長安門內井,再次之東廠胡同西口外井,則劣矣。而安定門外尤以極西北之井為最,地名上龍。”舊時北京有一俗諺,叫做:“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北城,蓋指安定門外而言。安定門外甜水甚多,當是地脈所關,以“上龍”、“下龍”二處為最佳。安定門外下關北口外,地當小關之內,有甘水橋甜水井一處,此井自元明以來即有名,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戲雜耍,幾成鬧市。
還有一些很奇特的事情,有一部叫《燕京訪古錄》的書上曾記載過一口井,位置在朝陽門里延福宮的對面。這口井很特別,一井分為苦甜兩種味道,一邊的水是苦的,另一邊的水則是甜的。還有在《京師坊巷志稿》里記錄了更為奇特的井,位置在虎坊橋西一個宅院里,井里的水,有時是苦的,有時是甜的。書中說:“子午二時汲則甘,余則否。”用水量不大的,就多以麻繩栓于木桶上由人工提水。也還有的人家后院有小圃菜畦,用的多是很古老的桔槔來汲水。
從乾隆《京城全圖》上看,200多年前太平湖的湖水面積相當于一個宣武公園面積,現在多變成了住家。昔日積水潭是個碼頭,曾貨船聚集,現在的積水潭顯然無法再承載這樣的功能,可以想見其水面縮小的規模。崇文門以前也是水運的碼頭,從大運河可以直接坐船到崇文門下埠,現在正義路等地原本也都是河溝。包括虎坊橋等地原本也都是有水經過的。海淀在“淀”的前面又加了個“海”,這與白洋淀在“淀”字前面加個“洋”字的意義一樣,可以想象過去的水面是很大的。再加上環城的護城河,所以北京城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缺水的城市,不過現今除了水井干涸,許多明河變成了暗河,不少橋被拆毀或埋在地下外,現在還存在的水域面積也明顯減少。
原本的北京城是人少水多,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水域的面積不斷縮小,再加上使用水的人口逐年增加,由幾萬人到幾十萬人,再到上百萬人,及至到了現在的幾千萬人,自然就由不缺水變成了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