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北京古城墻在被拆除之前,林徽因據理力爭,可她在郭沫若、吳晗等人面前畢竟人微言輕,城墻還是被拆掉了。林徽因氣得大聲譴責:“你們將來要后悔的!”50年后,她的話果然應驗了。
我國的城墻文化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北京古城墻更是重中之重。
它始建于元代,一直沿用了7個世紀之久,歷經滄桑,文化內涵深重。
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老城墻卻面臨被拆毀。
因為城墻是防御型建筑,在和平年代已經失去作用,還阻礙了城市交通和經濟建設的發展。
當時,有不少人支持這一論調,包括郭沫若在內的一批歷史學家。
同時,反對的人也很多。其中態度最為強烈的,莫過于林徽因了。
提起林徽因,人們總是首先想到她與徐志摩、金岳霖那些真真假假的感情故事。
其實,她更值得被記住的身份,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師。
出生于書香世家的林徽因,從小學習我國古代文化。長大后外出留學,選修了建筑課程,還曾赴歐洲考察建筑。
在打下堅實基礎后,林徽因回到國內,為保護我國的古建筑而四處奔波。
她與丈夫梁思成一起,走訪了中國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
古建筑大多落于荒野古道,想要考察并不容易,需要徒步深入,攀爬登高,風吹日曬。
這對于大家閨秀林徽因來說,實在是一件苦差事,但她樂在其中。
因為她的辛苦,換來的是中國古建筑的留存,其中就有趙州大石橋、武義延福寺、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等。
多虧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艱辛付出,今時今日的我們,才有幸看到這些古跡。
可見,林徽因對古建筑是真心熱愛。
因此,當她得知北京市要大規模拆除古建筑時,她的內心沉痛無比。
在她看來,北京古城墻是歷史的見證,有重大的文化價值,不應該被拆除。
林徽因和丈夫,以及許多古文學者一起,堅決捍衛古城墻的留存。
于是,郭沫若“拆除派”與林徽因“保存派”,為了北京古城墻的去留問題,爭論了長達4年之久。
到了1953年,建造工業城市的理念占據上風,古城墻須被拆除。
那時,林徽因的肺病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到說話都困難的地步,甚至有時候只能依靠吸氧才能保持呼吸。
但是,當消息傳來: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永定門城樓,即將被拆除!
林徽因急得不行,堅持拖著病體,到處發表反對意見,甚至多次與Z府人員發生爭論。
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負責解釋拆除工作。
向來優雅的林徽因,在爭論無果后,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
“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林徽因喉嚨失聲,本不該如此喊叫。可她實在太氣憤了,根本顧不得自己的身體。
遺憾的是,她再怎么據理力爭,還是改變不了古城墻被拆除的命運。
在郭沫若的主持下,北京古城墻的拆除工作正式進行。
拆除永定門城樓的消息這座屹立了幾百年的古城墻,就這么一朝倒下。
林徽因氣火攻心,肺病愈發嚴重。但她拒絕吃藥救治,想用這樣的反抗,來保護中國的建筑文化。
1955年,51歲的林徽因在醫院病逝。她終究是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林徽因去世約半個世紀后,人們才終于認同了她的觀點,懂得了古城墻的文化價值。
于是,有專門的機構,開始研究如何保護僅存的遺址。他們拆除了各種違章建筑,并對城墻進行修繕和維護。
為了恢復古都風貌,拆掉的永定門又重新建起來了,據稱每年投資1.2億。
然而,就算花再多的錢,也無法恢復原樣。
時至今日,北京城墻的遺跡,只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還保留了一些斷瓦殘垣。
明北京內城西城墻南端、正陽門、箭樓、東南角樓,都是修復過后的樣子。
少了那份古老的氣息,以及歷史的負重感,其文化價值也大打折扣。
也許正如林徽因所說,“充其量這也只是假古董”。
古城墻的拆除,成為建筑師和歷史學家們心中,一份永遠的隱痛。
對我國歷史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疤?
【ST的流浪心情】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古建筑尤其珍貴,是歷史的見證者。
它們的價值在于其文化內涵,在于其帶來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所謂的實用性。
過去因為經濟發展等原因,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被拆毀,實在令人痛心。
好在,如今人們的意識覺醒,懂得保護歷史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希望北京古城墻的遺憾不會重現,所有的歷史遺跡都能得到妥善的保護。
如此,林徽因或許還能得到一些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