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正定這座小城,還是因為幾年前讀了梁思成先生1933年4月到正定考察后回來寫的《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今春四月正定之游,雖在兵荒馬亂之中,時間匆匆,但收獲卻意外的圓滿。除隆興寺除四塔外,更有陽和樓及縣文廟兩處重要的發現,計攝影或測量的建筑物十八處,詳細測量者六處,略測者五處……”梁思成先生在文中緒言中的第一句話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梁先生在1933年4月正定考察時,正趕上戰亂紛擾,考察倉促,歸社后發現疏漏過甚,11月又攜夫人林徽因再赴正定,第二次正定之行的圓滿,讓梁先生有了“成圖盈篋”之欣慰。當然,梁思成先生對正定古建保護的關心和牽掛不僅限于1933年的兩次正定之行,而正定,這個有著眾多古建和“梁、林”足跡的小城,成為我去探訪古城的一個心愿。
(本人拍攝,石家莊夜景)
同樣是從北京西站出發,相比80多年前梁思成先生戰時輾轉的一天行程,現在乘高鐵到石家莊也就一個多小時。石家莊是一個年青而現代的城市,夜晚的燈火通明展現著它的繁華和活力。而在它的北邊15公里處,卻靜立著一座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正定。正定地處冀中平原,太行山東麓,毗鄰石家莊,自晉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府、縣治所。曾與保定、北京并成為“北方三雄鎮”。悠久的歷史,給正定留下了瑰偉燦爛的文化遺產和風格獨特的名勝古跡,其中最大的亮點是這里曾為全國的佛教重鎮。至今古城內佛剎林立、古塔高聳,完整保存的晚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八個朝代的古建體系名震中外,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而這些豐富的歷史遺存也使這座古城老而彌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正定古城南城門)
(正定古城甕城門)
(夜幕下的古城古韻悠悠、美輪美奐)
一天的游歷,我們抵達正定已是傍晚時分,本打算到南城門看夕陽落日,因為一些事情的耽擱,到達時已是夜幕降臨之時,華燈初上的古城墻被璀璨的燈光裝扮得絢麗多姿、古韻十足。走進甕城門,城門上“迎熏”匾額迎往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穿過城門,走進甕城池,城垣漫漫,雄偉壯觀,拱形城墻被燈光勾勒的蜿轉連綿,被宏大的城池包圍著,讓我想到“甕中之鱉”這個成語;抬頭抑望內城門,城門上“三關雄鎮”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昭示著歷史上的正定乃是軍事上的重鎮,城門上“長樂門”的匾額十分醒目,為這方土地的人們祈福著長治久安和安定歡樂。
登臨城門樓,城門樓是一座歇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筑,上下兩層,明間辟門,次間置窗。檐下均置明清式斗拱,屋頂為青瓦中心,綠琉璃瓦剪邊,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雄渾蒼古,氣勢恢弘,擱置一旁的常山大鼓,讓人不禁聯想到電影中古時戰鼓催征、硝煙四起的畫面。眺望古城全貌,古塔、古寺在璀璨燈光的照耀下,古韻悠悠,隱約可見,美輪美奐,有如一幅美麗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
(一)華麗花塔,寶塔之孤例
一早的陽光和高溫開啟了我們古城一日游的行程,組織方為我們派來了正定文保所的專家張老師,帶領我們從城南的的廣惠寺華塔出發,沿著古城中軸線去探訪正定的古跡。
(梁思成于1933年拍攝的正定“四塔”,本人拍攝于正定隆興寺內梁思成紀念館)
在正定最醒目的古跡應該是四座古塔,即廣惠寺的華塔、臨濟寺的澄靈塔、開元寺的須彌塔及天寧寺的凌霄塔。四座古塔均始建于隋唐時期,風格不同,各有特色,伴隨著古城的滄桑萬千,始終巍然聳立,它們是這座古城的標志,也是這座古城漫長歲月的紀念物。
(老照片為第一個來正定的法國傳教士于1901年拍攝的正定古城,以臨濟寺澄靈塔為主)
(左圖為梁思成于1933年拍攝的花塔,右圖為本人于2022.8拍攝的花塔)
(老照片為第一個到正定的法國傳教士1901年最早拍攝的廣惠寺全景,除花塔外,寺院建筑當時都已不存在)
廣惠寺的華塔,始建于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又名多寶塔。八角樓閣式花塔,塔身由兩部分組成。主塔為四層,聳立正中,塔高約33.35米,底層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狀小塔,將主塔一至二層環抱,高低錯落,主次偎依。這個造型又有金剛寶座塔的意味,給人感覺整個塔造型富于變化。主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華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約整體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獸、獅、象、佛、菩薩等,形象生動,排列有序,恰似一處五彩繽紛的小型雕塑藝術之宮。此塔造型奇異,裝飾華麗,世間獨絕,所以被梁思成先生稱為“海內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樣的奇特”。而我最大的收獲是,在張老師的指點下,不光看到塔身原有的門梁,還用望遠鏡找到了塔身僅存的紫紅斗拱下的粉白蓮花,估計觀賞花塔的人十之八九都沒有這份眼福。
(二)秀麗青塔,塔中之上品
從廣惠寺出來往北走不遠處就是臨濟寺的澄靈塔,臨濟寺始建于東魏(540年),因位于滹沱河側,故得名“臨濟”(臨水之意)。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義玄禪師駐錫于此,以若干教義法度設施接引徒眾,門風峭峻,歸者云集,遂成一宗,即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臨濟寺成為臨濟宗的發祥祖庭。867年義玄禪師圓寂,其弟子建塔收藏舍利,唐懿宗賜塔名為“澄靈塔”。后臨濟寺毀于宋金戰火,于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此塔即呈遼金樣式。之后元明清均有重修,寺中《臨濟正宗碑》為趙孟頫所撰,至1947年底,殿宇建筑都拆毀,僅余澄靈塔。澄靈塔是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塔,因每層檐邊用綠色琉璃瓦鋪設,所以當地人稱其為“青塔”。因為這座塔的精致之美令人贊嘆,被梁思成先生贊譽為:“清晰秀麗,可算塔中之上品”。
(左:本人于2022.8拍攝的青塔,右:老照片為梁思成于1933年拍攝的青塔)
只可惜自從出現新冠疫情以來,臨濟寺就閉門謝客,一直未開放,不得進寺一觀,只能遠遠觀賞它的靈秀之美了。
(三)此陽和樓非彼陽和樓
(本人于2022.8拍攝的陽和樓)
從青塔向西向北行不遠,一座雄闊復新的城門樓躍入我的眼簾,它讓我的情緒立刻變得興奮和欣喜。這應該就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初來正定時的重要發現之一——陽和樓。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曾對陽和樓有過這樣的描述:“外貌七間大殿立在大磚臺上,予人的印象,與天安門端門極相類似,在大街上橫跨著攔住去路,莊嚴尤過于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
(老照片中的陽和樓為梁思成1933年拍攝,圖片為本人拍攝于隆興寺內梁思成紀念館)
(梁思成先生于1933年拍攝的陽和樓,于解放前被拆毀,關帝廟于1966年冬被拆毀)
(梁先生繪制的陽和樓剖面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梁思成先生對于陽和樓的發現之喜還有對殿身梁拱斗拱的觀察:“陽和樓的斗拱,自下仰視,雖不如隆興寺的偉大,卻比明清式樣雄壯的多,雖然多少次重修,但仍得幸存原構,這是何等僥幸。我私下時自語,'它是金元間的作品,殆無可疑,’但是這樣重要的作品,東西學者到過正定的全未提到,我又覺得奇怪。”
(圖片為本人在隆興寺內梁思成紀念館拍攝)
“……據我所知,宋以前的昂多挑起后尾,明清溜金斗則假昂在下,而將耍頭及撐頭木加長挑起。此處所見則一昂是假,一昂是真挑起,同時耍頭后尾也挑起,這個或許可以說是晚宋初明前后兩種過渡的式樣。且可作昂的蟬遞演變得實在的證例。”正因為陽和樓梁拱斗拱的發現,使梁思成先生第一次的正定之行收獲得意外的圓滿。
(本人2022.8拍攝于正定,陽和樓的南面、北面、南面牌樓、牌匾等)
始建于金末元初的陽和樓,元、明、清均有修葺,遺憾的是梁思成先生眼中的陽和樓已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毀。如今復建的陽和樓,建在原陽和樓遺址的部分地基之上,基本再現了傳說中的歷史風貌:七楹長方形的樓體,建在高敞的磚砌臺基上。南面為正,懸掛寫有“陽和樓”的楷書大字牌匾。七楹外東西各有一間碑亭,樓東側有階梯可上下。樓下磚臺之前有小小的關帝廟,廟前有臺基和牌樓,樓下圓拱洞門左右各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由于關帝廟和牌樓正好位于陽和樓的正前方,擋住了陽和樓的拍攝角度,陽和樓的宏偉只能從北面去感受了。時過境遷,此陽和樓早已不是梁思成先生照片中的陽和樓,修復一新的新古建成了百姓休閑的好地方。
(四)塔樓對峙,大唐遺存
(本人于2022.8拍攝于正定開元寺)
穿過陽和樓繼續往北走不遠就是開元寺,開元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初稱凈觀寺,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年間重修,改名開元寺。寺院鼎盛時期的建筑有三門樓、天王殿、伽蘭殿、給孤堂、毗盧殿、韋陀殿、鐘樓、須彌塔、法船殿。隨著歲月的流逝,三門樓等部分建筑或頹壞倒塌或消失殆盡,現僅存天王殿、須彌塔、鐘樓和法船殿遺址。
(左圖為梁思成1933年拍攝的雁塔,右圖為本人2022.8拍攝的雁塔)
開元寺的須彌塔又稱作雁塔,與西安大雁塔頗為相似,磚石結構的密檐方形,一層最高,砌石板一周,轉角共八座唐風力士像;條石腰線以上塔身全為青磚,塔身逐層向上收分,疊澀出檐,四角懸銅風鐸;塔剎基座、仰蓮、覆缽為磚砌,剎桿和所貫四顆寶珠為金屬質;介紹說塔內空筒式,直壁,無樓梯;塔身四邊型,俗稱“方塔”。
(塔正面拱門上額題“須彌峭立”,門楣上雕刻有二龍戲珠,門楣與上方拱券之間浮雕獸面已經模糊不清)
塔正面拱門上額題“須彌峭立”,稱之為“須彌塔”,正緣于此。門楣上雕刻二龍戲珠,門楣與上方拱券之間浮雕獸面,這要不是有專家的指點,還真看不出來。
(本人2022.8拍攝于正定,開元寺鐘樓)
(林徽因在開元寺鐘樓二層斗拱上的留影)
其實開元寺最吸引我的,不是寺內的雁塔,而是寺內的鐘樓,以及鐘樓里有趣的東西。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曾有過這樣的描述:“開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鐘樓,而后者卻是我們意外的收獲。鐘樓的上層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內部的構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遺物。樓上的大鐘和地板上許多無頭造像,都是有趣的東西……”而這些有趣的東西,也讓他和夫人林徽因在1933年的11月再次來到開元寺。
(開元寺塔、樓左右對峙的平面布局,在中國佛教建筑史中屬于孤例)
鐘樓與雁塔左右相對屹立,是一座于1990年進行落架復原性重修的二層樓閣。樓宇莊重大方,嚴整開朗,單檐歇山頂,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屋頂布青瓦,整座建筑看起來齊整而不呆板。鐘樓內部架構極為簡潔、剛健有力,唐風濃郁。梁思成先生說:“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嚴格意義上講,開元寺鐘樓應該是梁思成先生進行古建考察遇到的第一座唐構。
(鐘樓中的銅鐘、門板、柱礎是唐代原物)
現在的鐘樓是1990年進行落架復原性重修的鐘樓,鐘樓柱網布置及下檐斗拱仍為唐代原物,上檐斗拱及大木、瓦頂為1990年依唐代風格復原修繕,鐘樓的唐代門板是梁思成先生1966年電話正定文保所拆下后得以保存至今的原物,柱礎也是唐代的原物,開元寺鐘樓成為我國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
特別難得的是,鐘樓上懸掛的銅鐘也是唐代的舊物,銅鐘高2.9米,口徑1.56米,壁厚0.15米,重達11噸,是保存完整的珍貴實物,據說其鑄造年代要比被稱為“鐘王”的永樂大鐘早五個多世紀,可稱稀世珍品。鐘樓二樓禁止登臨,只能抬頭仰望鐘樓頂層的斗拱和斗拱上懸掛的銅鐘,感慨古時的工匠是用什么力學原理營造出這么雄健的斗拱和架構以承重這11噸的銅鐘,讓其千年不墜,還鐘聲悠揚,可謂神奇!敬佩古人之心無以言表!
三門樓遺址前的石碑
開元寺最南端是復建的唐代三門樓石柱。三門樓原為開元寺前部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唐如意年間(692年)。原為一座石、木混合結構的二層樓閣,現僅存下層石柱。石柱上鐫刻有佛經、佛像、供養人像、贊語提名和碑文等,為研究唐代雕刻技藝、民眾信仰、粟特人移民情況及開元寺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巨型赑屃上的碑文每字大如成人拳頭)
三門樓東側有一巨型赑屃,是2000年在距離開元寺800米外工地出土,遷移安放于此。赑屃是負碑之獸,龍之子,這座重107噸的赑屃為目前國內第一大,年代為晚唐到五代。巨大赑屃所馱巨大殘碑,碑文每字大如成人拳頭。
走出開元寺,從院外再看雁塔和鐘樓,以及院內的平面建筑布局,這種以寺內中軸線依次布局,之后是塔與樓左右對峙,后為正殿的平面格局,僅在唐代建筑史中有記載,在中國佛教建筑史中屬于孤例,這也是開元寺的寶貴獨有之處。
(五)擎天立柱,獨拔于世
參觀完了開元寺,直奔城中的天寧寺凌霄塔。天寧寺初名永泰寺。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奉敕改為天寧寺。凌霄塔,原名慧光塔,俗稱“木塔”,梁思成先生稱之為“正定木塔”;始建于唐,宋金時大修,現為宋代遺存。
(天寧寺清式如意小門及門前大小石獅)
(老照片為德國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1934年拍攝的天寧寺凌霄塔)
(左圖是德國籍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鏡頭里的石獅,右圖是本人拍攝的石獅)
走進了山門,里面還有一個清式如意小門,門的兩側有大小石獅各一對,獅身已經嚴重風化,旁邊的牌子介紹石獅應為元代之物。德國籍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于在1934年用她的鏡頭紀錄下了天寧寺石獅的可愛形象,這些大小石獅在這里陪伴著木塔已經駐守了幾百年。院中古物除石獅子外,還有一株千年古槐,與塔共生、交相輝映。
(千年古槐與塔共生,交相輝映)
(左圖為梁思成1933年拍攝的天寧寺凌霄塔,右圖為本人2022.8拍攝的凌霄塔)
進入小門,天地豁然開朗,高大挺拔的凌霄塔立刻躍入眼前。凌霄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臺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每層正面各辟拱形洞門或直橇窗。四層至九層,斗拱、飛檐皆為木制。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遞減,外部輪廓亦逐層收縮。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曾對木塔有過這樣記述:“磚木混構,下疏上密,塔身向上每層高度遞減,而每層收分遞加。”現在的凌霄塔是1988復原修繕后的古塔,完整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點,清秀而不失唐宋之遺風。
(磚木混構,上疏下密)
而凌霄塔最神奇之處不在其外觀,而在于其內部的構造,一至三層的階梯做在厚厚的墻壁里,有窄小的旋轉階梯可到四層塔心室,塔心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并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搪相連。它被稱為塔心柱,塔心柱曾是唐代以前建塔的主要樣式,這樣的結構國內現存僅此一例,極其可貴。
(夾在一層厚墻內的旋轉階梯及門口,四層設有塔心室和塔心柱)
目前凌霄塔禁止登塔,不能進入四層塔心室近距離目睹凌霄塔的傳奇之處,很是遺憾。只有在繞塔的行走?和仰視?中去體會木塔的神奇與高遠。院?中現存的明嘉靖1552年《重修天寧寺木塔記》石碑上的一?段??記?錄讓我對?凌?霄?塔?有了更?多的感觸,?“下壓鴻龐,形勢巍巍,上凌霄漢……陰伏深意,垂警敬道之機。”從這?座?塔?被?冠以“凌霄塔”的稱謂起,就賦予了它的神奇與不平凡:擎天立柱,獨拔于世!
文獻參考:
《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梁思成
《梁》梁思成、林洙
正定隆興寺《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
特別感謝:正定文保所研究員張永波老師老照片、存圖提供及相關文獻資料的分享
特別聲明:本文為本人原創作品,為本人親歷行走、現場觀察而所感,參考相關資料均表明本人參考相關資料研究、整理,而不是簡單引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