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位于西城區中部,護國寺街中段的北側,原名崇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
護國寺位置圖
元大都內原有兩座崇國寺,一座稱為南寺(東寺),一座稱為北寺(西寺),現存的這一座是靠西北的那一座,也是后來修建的。明代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親賜寺名為大隆善寺。之后明代成化年間由皇家出資重修,明憲宗朱見深在原名后加上“護國”兩字,全名為大隆善護國寺。
護國寺山門
護國寺的山門面闊三間,石門額書“大隆善護國寺”,兩側開有旁門,山門內左右各有一幡桿;第二層為金剛殿,面闊五間,殿左右有短墻,辟有東西旁門,殿兩側是鐘鼓樓;
留存下來的金剛殿
第三層為天王殿,面闊三間,左右有配殿共五間;東配殿名文殊殿,西配殿名秘密殿;第四層為延壽殿,面闊五間,前有月臺,后有抱廈;
四大天王塑像
第五層為崇壽殿,崇壽殿左右也有配殿,東配殿名伽藍殿,西配殿名無量殿;崇壽殿后經甬道可至第六層三千佛殿(亦稱千佛殿,俗稱土坯殿),面闊五間,東配殿名大悲殿,西配殿名地藏殿。殿后有垂花門,門內有一條小巷,將寺分為前后兩部分。
垂花門前的石獸
后半部分還有第七層景命殿(也稱為護法殿),面闊五間,殿內供奉無量壽佛,殿旁還有兩座舍利佛塔;第八層為功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第九層為菩薩殿、后樓,面闊三間。
護國寺佛像
護國寺是一座喇嘛廟,寺廟原址本是元代丞相托克托(著名的脫脫帖木兒)的府第。明代時北京有四座著名的喇嘛廟,分別是慈恩寺、隆善寺(即護國寺)、能仁寺、寶慶寺。
脫脫帖木兒畫像
據史料記載,藏傳佛教的僧人共分為七個等級:第一級是大慈法王,第二級是西天佛子,第三級是大國師,第四級是國師,第五級是禪師,第六級是都綱,第七級是喇嘛。
清末的喇嘛
護國寺中的三千佛殿里還存有和真人一般大小的托克托夫婦像:一老者紅色的官衣,束發幞頭,是托克托丞相,還有一老婦頭戴鳳冠,穿著紅色的裙裳,是托克托丞相夫人,兩座塑像雕刻的栩栩如生。寺內還藏有姚廣孝的木像和畫像,于民國時期遺失。
姚廣孝畫像
護國寺中石碑林立,有趙孟頫的《大崇國寺佛性圓融崇教大師演公碑》、釋法楨的《大都崇國寺重建碑》、危素的《大崇國寺空明圓證大法師隆安選公特賜證慧禪師傳戒碑》、明憲宗(朱見深)的《大隆善護國寺碑》、清康熙皇帝的《崇國寺碑》、乾隆皇帝的《崇國寺御制詩》碑等等,極為珍貴,今多已無存。
護國寺石碑
乾隆皇帝曾作詩稱贊護國寺:
“護國祗園已有年,盛跡靈蹤傳日下。
誰知今日梵王宇,乃是前元丞相舍。
我屢經過未臨顧,問古尋詩其可罷。
初冬清蹕移御園,道便琳宮一停駕。
重扃獰有開明守,曲砌明爭越綾砑。
森然喬木蔭玉墀,紛若豐碑傍云榭……”。
乾隆詩集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并稱為“西廟”和“東廟”,規模宏大,可與隆福寺廟會相提并論,貨物齊全,每月陰歷七、八兩日開廟。廟會于清朝達到了頂峰,這主要是因為護國寺地處西城,而西城內主要是滿族八旗子弟的聚居地,人丁興旺,促使廟會經濟空前高漲。
清末的護國寺廟會
民國時期護國寺廟會走入了低谷,來人漸少,生意冷清,一方面和當時的滿族八旗子弟經濟狀況的每況愈下有關,另一方面和護國寺內交易場所的環境有關。據當時的雜文記載,護國寺內廟宇傾圮(pǐ),泥土累累,似鄉村的土路一般,當舉辦廟會時,整個會場塵土飛揚,令人窒息,因此逐漸走向蕭條也就不足為奇了。
1939年護國寺外
從攝于上世紀30年代的六大殿相片來看,當時的護國寺已極為凋弊,殿宇坍塌破敗不堪。現寺內僅存金剛殿、菩薩殿及西北角部分廊房。金剛殿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北京市佛教協會管理。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之護國寺金剛殿
護國寺街,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長585米,寬6米,原名崇國寺,明代隨寺名相繼改為隆善寺胡同、宏善寺胡同、護國寺街,沿用至今。
五十年代的護國寺婦女用品商店
護國寺東巷,北起棉花胡同,南至護國寺街,全長379米,寬4米,原為護國寺東側狹窄通道,清代名東廊下,民國年間改稱護國寺東巷。
護國寺街
護國寺西巷,北起百花深處,南至護國寺街,全長280米,寬3米,原為護國寺西側狹窄通道,清代名西廊下,民國年間改稱護國寺西巷。
護國寺千佛殿
護國寺大院,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8萬㎡,東至護國寺東巷,西至護國寺西巷,北至百花深處,南至護國寺街,原為寺院基址,后護國寺廢棄,民國年間形成民居,1965年定今名。
護國寺如今最為人所熟知的恐怕還是護國寺小吃了。護國寺小吃是北京地方小吃的代表之一,品種豐富,特色突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小吃品種包括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馓子麻花、麻團、焦圈、面茶、豆汁等八十余種,聚集了京味小吃之精華。
護國寺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