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友情提示
大錘粉絲交流群已經建立啦!各位讀者老爺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925803178 進群!
咱們一起暢聊古今歷史八卦,分享有趣的故事,大錘在這里等著您~
之前一段時間,關于早餐特別是兒童早餐該不該吃粥的話題,以及具體到抗疫期間該不該吃粥,引發了很多社會討論。關于早餐到底該不該吃粥,大錘覺得首先要聽專業營養師的意見,另外在考慮營養充分的情況下,也要考慮到個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不過從這個話題,大錘想起了我國歷史上跟粥有關的那些故事,本期大錘就分享給大家。
在正式開啟本期故事之前,大錘仍舊要代表我們團隊,與跟大錘一樣正在復工復產的廣大讀者聽友朋友們共勉,我們一起注意安全,一起共同努力。
言歸正傳。粥在我國的歷史上出現的非常之早,早到什么程度呢,考古工作者在今天河北武安一帶的磁山人遺跡中就找到了當時人種植小米的痕跡。而且從考古來看,距今約8000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實現了粥和飯的分野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為那時候的古人已經用不同的炊具來煮粥和做飯了。簡單來說當時的人用一種叫做鬲[lì]的炊具來煮粥,又用一種叫做甑[zèng]的炊具來蒸飯。
鬲
除了做飯工藝的差別外,在古人眼里,煮粥和蒸飯最大的區別就是糧食與水的比例,水多糧食少,就是粥。為什么要吃粥呢?起初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糧食的缺乏。清朝著名文學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據說就長期全家吃粥,原因就是因為窮,買不起足夠家人吃飯的糧食,只能往有限的糧食里多加水,煮粥填飽肚子。
南北朝時期的《錄異傳》記載過一個傳說,說是周代的時候,尹氏家族富貴繁盛,連續幾代人都繁衍聚集在一起生活,到后來人數越來越多,吃一頓飯都是上千人一起開動,就是這么大的場面。后來遇到了災荒之年,糧食嚴重歉收,尹氏雖然富貴也頂不住了,于是就排列了一長排鼎,這也是古代的一種貴重的炊具,在鼎里面大量熬粥,大家一起改吃粥了。說是因為人口眾多,所以上千號人吃粥時呼嚕呼嚕的吞咽之聲,能夠傳出千里之遠。當然這個傳說有很大的夸張成分,不過它側面反映了古代人對吃粥是源于糧食缺乏的這樣一種認知。
從文獻來考察,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災荒之年給饑民施舍粥來賑濟災民的案例了。那么為什么不施舍飯給災民呢?主要就是災荒導致糧食不夠才熬粥,因此全都給飯吃是不可能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這種舍粥行為,還屬于官員或者士紳的自發行為。到了漢代以后,這種荒年以粥賑濟災民的做法逐漸有官府介入。
經歷宋金之后,到了明代時候,官府舍粥賑濟的做法已經固定化了,而且規模也非常大,會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個粥廠,形成數十個粥廠的巨大規模,并且沿用了金朝開始的舍粥時段,也就是大致從每年農歷十一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農歷四月,持續大約四五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必須考慮到從冬天到第二年青黃不接這段時間里太缺乏糧食了,又饑又寒是真的會死人的,所以把供粥的時間囊括了這段時間。這種粥廠既有民間的士紳籌辦的,也有官府設置的,還有官府與士紳聯合開辦的。到了清代,這種災年舍粥更加細化,管理也更加規范。
但是,這里大錘專門說一下粥的供應量問題,按照清代的規定,理論上,這種粥廠每一天給一個成年人發放的粥量,總共用米不超過400克,也就是現在八兩糧食的水平,請注意,不是一頓飯八兩米,是這一天一共八兩米,而且這一天除了八兩糧食之外,是沒有別的副食的。作為比較,我們現在一天一個成年人至少需要一斤糧食,而且此外還有補充大量的副食,諸如蔬果肉蛋等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供應水平。另外清代這個放粥還對十六歲以下減半供應,也就是一天只有200多克來熬粥。
而且實際上這個400克或者200克的放粥量,也基本上很難能夠充足供應的,在古代的放粥過程中,除了糧食正常的耗損之外,還經常有各種克扣的貪污行為。比如說往粥里面摻石灰,這個從宋代就開始有貪官污吏來這么干了,目的是用石灰來壓分量,克扣給災民的糧食。而且從宋代開始就被人發現了,所以此后歷朝歷代在賑濟災民的時候都會派人檢查,甚至會強制安排粥廠的第一責任人在粥熬好之后必須先吃第一碗。
但是即便如此,古代的那些貪官污吏還是喪心病狂,繼續這么干,到了后來除了摻石灰,還發展到往里面摻白土。論起來,摻白土雖然惡劣卻也不如摻石灰缺德,因為石灰摻和多了那是要吃死人的。清朝乾隆二十年江蘇某縣遇大災,當地組織粥廠賑濟,這期間就有不良官商勾結往給災民的粥里面摻石灰,結果貪心太過,石灰摻多了,發生了災民吃完粥之后當場死亡的慘劇。所以到了嘉慶年間,吸取類似教訓,一些地區開粥廠的時候,不僅要求粥廠第一責任人要吃第一口粥,而且要第一責任人的全家在舍粥期間都得吃這個。
有了這樣長期的賑濟災民歷史,粥在古人心中的定位就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了。清朝人黃云鵠在光緒年間寫了本書叫做《粥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粥大全,結果這本書的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大家很多時候不愿意說自己吃粥這個事情,因為普遍都很忌諱自己吃粥被人視為貧困。粥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就是這樣與貧窮和饑餓相伴。
當然,在上千年的吃粥歷史中,古人也演化出了關于粥的其他飲食習慣。這就不全是窮困的原因了,比如古代一些生活比較富裕的人們,他們發現粥類比較好消化,所以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流行給年紀大的人提供粥類食品,這就不是因為糧食少不給老人吃了,而是老人年紀大了牙齒松動,粥類相對比較好進食而且好消化,對老人來說是不錯的養生產品。
比如《戰國策》中大家都很熟悉的“觸龍說[shuì]趙太后”的故事,當時趙太后正在氣頭上,觸龍為了緩和氣氛,就以兩人都是老年人這個話題入手,其中就說到了吃飯問題,趙太后說自己現在只能吃粥了,趙太后肯定不是缺錢沒飯吃,她說的就是古代老人吃粥的養生考慮。
當然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幾乎與貧困畫上等號的白粥,如今也發展出來了各種花色品種,比如肉粥、海鮮粥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粥的發展歷史,也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間接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