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在《三國演義》里沒有,在《三國志》里有寥寥幾筆,在《晉書》有長長一段。
但嵇康生于223年,死于263年,百分之百三國時期的曹魏人物,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竹林七賢,拿到現在,就是7個憤青,專門和社會唱反調的大V。
在讀書人那里,竹林七賢的地位高尚,凡是不得意的,當不了官的,當不了大官的,莫不以竹林七賢來寬慰自己。
其實,竹林七賢玩個性,也就玩了幾年。其中幾個,像山濤、向秀、王戎,后來都與社會握手了,當官當得挺溜,山濤、王戎當到司徒,位居三公。
玩個性玩得最徹底,玩得沒命了的,只有嵇康。
嵇康這個人的故事,大家寫得夠多夠熟了,不重復。
今天要說的,只是覺得很多人都誤會了嵇康,都從政治的角度,用世俗的眼光看他。
如果讓能言善辯的嵇康來說自己,恐怕是另外一種注解。
在我看來,嵇康的座右銘是5個字——努力不奮斗。
這5個字,放到成功學泛濫的今天,也是五個炸雷。
努力不奮斗,在一些人眼里,意味著不當好學生,不好好讀書,不好好考試,不好好考好成績,意味著不當好員工,不好好工作,不好好拼業績,意味著不當好公民,不好好守規矩,不好好隨大流。
這種人,多危險!
慢!別被誤導,嵇康的“努力不奮斗”,可以加個注解,應當是“努力不為名利的奮斗”。
嵇康他“美詞氣,有風儀”、“博覽無不該通”、“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于懷”,這是說,嵇康才情深厚,喜歡養生,詩歌、音樂造詣高。才情,不努力得不來。
嵇康的努力,完全基于興趣和愛好,追求他所喜歡的東西。
而他不喜歡的東西,比如說名與利,比如說高官厚祿,他堅決不為之奮斗。
這種徹徹底底為自己內心而活的人,不會屈服于司馬氏,不會屈服于曹魏,不會屈服于漢劉。
這種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在世俗眼中,在主流那里,卻是可怕的。
世俗需要烏合之眾,主流渴盼萬眾一心。
社會的邏輯是,要么朋友,要么敵人,要么黑,要么白。
而嵇康,只想當那個灰,不黑不白,亦白亦黑,超然若仙的灰。
這只是他個人的選擇,與家庭無關,與陣營無關,與立場無關。
然而,這種精神自由,在為政權而緊張兮兮的司馬氏那里,視為不合作。因為嵇康不待見自己的鐘會,借機構陷,令嵇康冤死。
嵇康在《與山(濤)巨源絕交書》中,表明了自己“努力不奮斗”的選擇,但他不要求別人,更不強迫自己的家人和自己一樣,他希望自己精神自由,也不會用精神去束縛他人。
臨死前,他把自己當時只有10歲的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
這是不是很奇怪,已經絕交了,怎么還把兒子托付給山濤呢?
在嵇康那里,與山濤的絕交,指精神層面的,而非現實生活。
山濤靠譜的人品,嵇康有絕對的把握,有十分的信任。山濤也不負他,將他的兒子嵇紹撫養成人,成為西晉的名臣和文學家。
古今中外,像嵇康這種“努力不奮斗”的,還有很多。嵇康不幸,掉入政治漩渦。而那些努力不為名利而奮斗的幸運者,則創造出新的思想,新的作品,新的技術,推動整個人類前進。
社會的進步,需要嵇康,需要寬容嵇康,需要鼓勵嵇康,甚至培養嵇康。
《三國的秘密》